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共餐中的隐患:如何有效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 9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共餐中的隐患:如何有效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封面图

共餐中的隐患:如何有效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01|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什么?

在很多人的家里,热热闹闹围坐一桌,筷子夹来夹去,是再常见不过的场景。但你有没有发现,有时饭后有人觉得胃不舒服?其实,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这种细菌,极容易在这样的共餐中偷偷溜到你的胃里。简单来讲,这是一种专门在胃里面“安家”的细菌,长时间潜伏,会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在极少数情况下,和胃癌有关(Graham, D. Y., & Shiotani, 2008)。也就是说,幽门螺杆菌不总是带来大麻烦,但它就是那么让人不放心。

幽门螺杆菌很常见。据调查,我国成年人中大约有一半都携带这种细菌(Yuan, Y., 2019)。大多数感染者最开始几乎没有感觉,可能偶尔有轻微胃胀、嗳气,但真正警觉的人不多。

02|它是怎么传播的?生活中的隐形跳板

传播途径 家常举例
口-口 长辈夹菜喂小孩、一杯两人用、咬一口递给孩子
粪-口 洗手不彻底、厕所门把手带菌、污染饮水

幽门螺杆菌爱在口腔与肠胃之间“旅行”。最常见的,就是家人间共用餐具、漱口杯、甚至公用毛巾等。另外,像自来水清洁不当,也可能带来风险。比如有位42岁的女士,长期用一个漱口杯和丈夫儿子轮用,后来因胃部严重不适检查发现感染了这种细菌。这个例子说明,家人之间的小小习惯,可能给幽门螺杆菌“开了绿灯”。

03|家庭共餐里的那些“小动作”,可能带来危险

  • 餐具混用:每个人都用自己的饭碗筷,听起来理所当然,但现实里,孩子找不到筷子,大人随手递一副;有人吃饭掉筷子,直接拿家里别人的来用。这些行为无形中增加了传播机会。
  • 一桌共用菜盘: 合餐制时,大家用自己的筷子夹菜——以为没什么,其实筷子接触唾液后反复沾到菜里,等于给细菌“开了传送带”。
  • 共享饮用水瓶: 一家人轮流喝水、饮料,瓶口反复接触口腔和手部,很容易成为传播桥梁。

说起来,这些习惯确实让幽门螺杆菌有了下家。别忽视,共餐行为本身并非问题,问题出在细节。尤其家里有老人、小孩时,大家体质差异大,幽门螺杆菌就爱这种“易感群”扎堆的局面。

04|这些习惯为什么容易生事?

幽门螺杆菌能耐酸,能在胃里长期生存。被感染后,它通过自身的“伪装衣”逃过胃酸的攻击,慢慢破坏黏膜。初期,大部分人的感受很轻微,比如偶尔胃胀、口中有怪味。但如果细菌持续繁殖,会让胃黏膜受损,出现胃炎、溃疡等明显不适。研究显示,感染者最终发展为胃溃疡的风险增高数倍(Kusters, J. G., van Vliet, A. H. M., & Kuipers, 2006)。

有些家庭病例有共性。例如一位55岁的男士,几年前出现持续消化不良,最后查出胃溃疡并带有幽门螺杆菌。家庭成员检测后,两个孩子也都携带。这从侧面说明,当家里有人感染时,如果无防护地共餐、混用工具,细菌可能在家庭成员间轮流发生,像是一场看不见的“接力赛”。

小提示 👀
并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一定会发病,但长期被感染,消化系统很容易被幽门螺杆菌“折腾”,出现慢性胃病问题。

05|怎么吃、怎么做,可以安心共餐?

  • 合理消毒: 每次用餐后,可以用专用消毒剂清洗和烘干餐具,并单独存放,尤其是筷子、勺子。
  • 定期更换漱口杯: 一个人一个杯,不要混用。可以选用容易清洗、不易滋生细菌的材质。
  • 用公筷公勺: 吃饭时实行分餐制,每个家庭成员都用自己的餐具夹取到自己碗里再吃,尤其家有老人和小孩时更要坚持。
  • 家庭常备清洁湿巾: 餐前便后勤洗手,外出聚餐或旅行时带上,口腔和手部卫生都重要。
实用表格小结 🍴
操作 具体建议
餐具消毒 每周用专用消毒柜或开水煮5分钟
个人物品区分 家中给每个人标记碗筷杯
分餐习惯 聚餐用公筷、公勺,每次夹菜都要用;外出就餐,餐具建议用热水烫一遍

06|哪些饮食习惯对胃有好处?

  • 吃熟食: 肉类、豆制品、海产品等,煮熟透再吃,可以避免细菌“漏网”。
  • 蔬果富含纤维 如菠菜、胡萝卜、苹果,帮助胃肠道维持健康环境。
  • 优质蛋白选择: 如鸡蛋、深海鱼,既营养又能帮助修复受刺激的胃黏膜。
  • 酸奶助消化: 市售酸奶富含益生菌、能保护肠道屏障功能。
饮食TIPS 🍎
尝试每天保证膳食多样,“颜色越丰富,营养越均衡”。煮汤、炖菜时,适当增加蔬菜和粗粮,有益胃肠修复。

分餐并不是“疏远”家人,而是用科学的方式降低风险。正面看,安全饮食习惯反而让家人关系更健康、轻松。

07|定期胃部检查有必要吗?

很多人总觉得没胃痛就没事,其实,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期不太容易察觉。最好的办法,是定期进行相关检测。40岁以后,建议每两年做一次胃幽门螺杆菌检测,如果家族里有消化系统疾病史,频率还可以高一些。现在的呼气试验比较方便,结果也准确。

如果已经发现携带,可以跟医生沟通用药治疗。比如有的朋友治疗后复查转阴,再配合家庭干净饮食习惯,基本就能让细菌“无地可藏”了。

友情提醒 👨‍⚕️
胃镜并不需要每个人经常做,除非长期胃痛、消化道症状明显,或者医生根据具体情况有建议。

最后一点体会

幽门螺杆菌这个“不速之客”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认识到,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习惯,就可能成为传播的关键环节。换句话说,主动一点调整家庭卫生与饮食细节,有助于让胃远离麻烦。其实,人和人安安心心吃一桌饭,健康才是最暖的陪伴。

参考文献

  • Graham, D. Y., & Shiotani, A. (2008). The time to eradicate gastric cancer is now. Gut, 57(6), 771–778. https://doi.org/10.1136/gut.2007.139436
  • Yuan, Y. (2019). Epidemiology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na. Helicobacter, 24(S1), e12576. https://doi.org/10.1111/hel.12576
  • Kusters, J. G., van Vliet, A. H. M., & Kuipers, E. J. (2006). Pathogenesi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19(3), 449–490. https://doi.org/10.1128/CMR.000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