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超声检查:为健康护航的温柔之旅
什么是超声检查?
宝宝的健康一直是家人的心头大事。有时候孩子肚子疼或者突然咳嗽,看起来不是特别严重,但总让人担心是不是有什么没发现的问题。其实,现在有一种既安全又没有疼痛感的检测方法——超声检查,用来了解小朋友身体里的小变化。
检查名称 | 原理简介 | 对孩子友好度 |
---|---|---|
超声(B超) | 利用高频声波,记录回声构成影像 | 无痛、安全、无辐射 |
超声检查其实就是通过一个探头,在孩子皮肤上滑动,就能“看到”身体内部的模样,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对小朋友来说,这种方式比X光、CT更温和。
哪些情况下需要做小儿超声检查?
- 1. 肚子反复疼痛
比如有8岁的男孩小浩,近期老是说肚脐周围疼,一天能说三四次,但精神和食欲还不错。家长就带他做了腹部超声,看是否有肠道的小问题。
这时超声主要排查阑尾、淋巴结等问题。 - 2. 小便颜色异常
有的小朋友突然出现小便发粉红色,或次数明显增多。比如有位5岁的女童朵朵,妈妈发现她小便像西瓜汁一样红,这种情况会优先考虑做肾脏和泌尿系统超声排查。 - 3. 新生儿常规筛查
新出生的宝宝,如早产儿,因为器官发育未全,经常会建议做颅脑、心脏或髋关节的超声检测。这样可以尽早发现发育异常。 - 4. 反复咳嗽或呼吸困难
对于有肺部反复感染的小朋友,超声有时候可以辅助判断是否有积液、肿块等异常情况。
😊 贴心小结: 超声检查应用场景非常多,因此,孩子出现持续、奇怪或让人不放心的症状时,可以和医生沟通是否需要做超声,而不是一味担忧或拖延。
检查前,家长如何帮孩子做好准备?
- 安抚情绪,减少害怕
小孩子对新环境有天然戒备。比如有一次,一位6岁的男孩阿宁到医院检查,一看到陌生的仪器眼泪就下来了。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提前讲讲检查内容,比如告诉孩子这是一个“不疼的小魔法棒”,让医生帮肚子“看看里面住着什么”。 - 按要求饮食
一些腹部超声要空腹8小时,有些肾脏或膀胱超声则需要孩子憋尿,让膀胱充分充盈。建议提前跟医务人员确认检查当天的饮食要求。 - 穿宽松衣物
方便脱穿和暴露检查部位,可以减少孩子因穿脱衣服而产生的紧张。
小贴士: 用轻松的方式和孩子沟通,避免使用“打针”“疼”等让孩子紧张的字眼。带上孩子喜欢的玩偶,也能有效缓解他们的紧张感。
检查过程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 保持安静、配合
检查时,医护人员会让小朋友尽量安静、不要乱动。因为一旦孩子在探头移动时扭动,影像可能会模糊,医生判断也会受到影响。比如有位3岁的小女孩灵灵,检查过程中因为想看显示屏,一直转头,后来只能让妈妈帮着轻轻按住才完成。 - 局部需要暴露
有些超声需要露出腹部、胸部或颈部。因此,家长需要做好孩子的心理准备,告诉他们是“医生帮忙看身体里的小秘密”,缓解不适感。 - 使用耦合剂(啫喱)
医生会在皮肤上抹一层透明啫喱,作用是帮助声音传递。虽然凉凉的,但完全没有伤害,结束后用纸巾就能擦掉。
👀 重要提醒: 家长在旁边陪伴并给予鼓励,会让孩子更安心。检查过程中,如果孩子憋尿难受或不愿意配合,可以适当中断让孩子休息。
怎么看懂超声检查结果?怎样与医生沟通?
检查结束后,家长会拿到一份超声报告。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上面的专业词汇有些陌生,比如“胆囊壁轻度增厚”、“肾盂分离2mm”,这些内容可以直接与医务人员沟通,不要自己吓自己。
术语示例 | 常见解释 | 建议做法 |
---|---|---|
轻度增宽/增厚 | 可能说明轻微炎症或积液 | 听取医生专业解读,是否需要复查 |
回声增强/减弱 | 声波反射变化,常用于判断组织性质 | 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定 |
未见明显异常 | 检查部位无大问题 | 继续关注症状变化即可 |
有位9岁的男孩阳阳,曾因腹痛做了超声,报告提示"肠系膜淋巴结稍大",医生详细解释后发现多为生理性变化,无需处理。
这说明,有疑问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不要自行解读报告结果,也无需过度紧张。
小儿超声检查安全吗?有哪些优势?
安全性分析:
- 利用高频声波,无电离辐射,对组织无损伤
- 多年的安全研究和临床经验,未见明显副作用
- 即使新生儿和孕妇也可以放心使用
超声检查的优点非常突出。首先,没有任何放射线,也不会像有些影像检查那样让小朋友需要静止很久。整个过程下来,孩子不会感受到疼痛,也很少会有副作用。
其实,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就把超声列为儿科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研究也显示,小儿常规超声的误诊率非常低,重复检查也没有健康隐患(AIUM, 2012)。
主要优点 | 说明 |
---|---|
无创伤 | 无需穿刺、打针 |
可重复 | 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多次重复检查 |
操作便捷 | 不需要孩子配合特别复杂的动作 |
如何主动关爱孩子健康,预防疾病发生?
- 1. 均衡饮食:每天保证谷类、蛋白质、蔬菜和水果摄入,多样化饮食最有利于身体发育。
- 2. 适量运动:户外活动对心肺、骨骼发育有好处,比如跳绳、慢跑、踢球,每天至少30分钟。
- 3. 规律作息:充足睡眠能帮助孩子成长,建议保证每晚8-10小时。
- 4. 定期健康检查:建议每年带孩子做一次基础体检。如果有家族遗传疾病或特殊健康需求,再结合医生建议增加专项检查。
- 5. 发现异常早就医:如果孩子有持续发烧、呕吐、黄疸等现象,不要拖延,及时带去医院咨询。
🍀 预防建议: 平时注意饮食多样和规律生活。如果家族有肾脏、心血管等疾病史,提前和医生沟通筛查策略,对于关键时期(如婴幼儿成长、疫苗期)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APA格式)
- AIUM (American Institute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 (2012). AIUM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performance of an ultrasound examin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 31(1), 1-10.
- Huang, D.T., Myers, J.I., & Schreier, M.J. (2019). Ultrasound in pediatric imaging: An overview and update. Pediatric Radiology, 49(8), 983-993.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6). Diagnostic imaging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Geneva: WH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