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肺癌是什么?简单介绍与分类
说到肺癌,不少人可能会联想到抽烟或者“咳不停”的老人。其实,肺癌指的是源自肺部的异常细胞不断增殖、失去正常控制,从而破坏肺部组织,最终危及呼吸系统的一类恶性肿瘤。🫁
肺癌在医学上有两大类:一类叫非小细胞肺癌(NSCLC),数量最多,像腺癌、鳞癌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小细胞肺癌(SCLC),进展一般比较快。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占全部肺癌病例约85%,而小细胞肺癌比较少见,但恶性程度高[Herbst, R.S., Heymach, J.V., & Lippman, S.M. (2008). Lung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9(13), 1367-1380.].
不同类型的肺癌发展速度、治疗方式各不相同。总的来说,早期发现和干预至关重要,很多早期症状往往并不明显,这也是为什么经常被忽视的原因。
02. 早期肺癌有哪些常见症状?
- 持续性咳嗽:原本不太咳嗽的人,最近几周总是清嗓子、偶尔干咳,例如有一位58岁的男性司机,最近换季后咳嗽两周没好,总感觉胸口痒痒的,这种变化其实值得引起关注。
- 胸部隐隐作痛:有些人会觉得胸口有点闷、偶有针扎感,不过不是剧烈疼痛,常常以为是“累的”或者“小感冒”。
- 呼吸变浅或易喘:上楼梯或者快走就觉得气紧,这和以前体力下降不同,是渐渐变得明显。
- 轻微咳痰或带血丝:不少人一开始咳嗽带血丝,以为是“上火”或“咽炎”导致,但这种情况持续一两周就要当心。
这些症状单独出现时并不一定是肺癌,但如果持续存在,而且逐渐加重,比如咳嗽两三周无明显减轻,建议及早就医咨询。
症状表现 | 特征 | 举例 |
---|---|---|
持续咳嗽 | 时好时坏,咳痰少 | 近2周咳不停,无明显感冒 |
轻微胸痛 | 间断性、位置模糊 | 总觉得胸闷,不重 |
呼吸急促 | 活动后明显 | 平时上两层楼就喘 |
痰中带血 | 量很少、反复几次 | 偶尔咳出来一点血丝 |
03. 有哪些细微但容易忽略的信号?
很多早期肺癌患者,并非一开始就有明显的咳嗽或胸痛,有时候身体状态的轻微变化其实很有信息量。
- 体重逐渐下降。有位62岁的女性,饮食习惯没变,但三个月体重轻了近5公斤,总以为压力大、吃饭不规律,其实这可能是身体在“悄悄求救”。
- 食欲变差。吃东西没有以前香,总感觉油腻、饭量变小,以为年纪大了胃口变差,实际可能是肺部肿瘤导致新陈代谢紊乱。
- 轻度发热。偶尔低烧、不发冷,也没其他特别不舒服,容易和普通感冒混淆。
- 嗓音沙哑或轻声变短。本以为是用嗓过度,若嗓音变化持续两三周未愈,不妨警惕。
说起来,这些变化并不剧烈,很容易让人忽略。如果短时间内出现了体重下降、食欲差等,要多问一句“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不要总归咎于年纪或情绪。
04. 为什么会得肺癌?风险和致病机理分析
- 吸烟是首要因素。研究发现,吸烟人群患肺癌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约20倍[Thun, M.J., et al. (2013). 50-year trends in smoking-related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8(4), 351-364.].
- 职业和环境暴露。经常接触石棉、铀、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二手烟群体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人得过肺癌,自己罹患风险增加;有研究显示,这与部分基因易感性有关。
- 空气污染。如PM2.5、工业废气等空气污染物增加呼吸系统负担,长期暴露是亚洲部分大城市肺癌发病率升高的重要背景[Hamra, G.B., et al. (2014). Outdoor Particulate Matter Exposure and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22(9), 906-911.].
- 年龄因素。肺癌发病大多在40岁以上,年龄越大细胞修复力减弱,患癌概率逐年上升。
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肺部隐患。它们作用于肺部正常细胞,使其遗传信息受损,异常增殖,最终形成肿瘤。不是说每个人都有同样的风险,而是部分危险因素长期积累下,可能提高罹患肺癌的概率。
05. 如何做到有效筛查?早期检查方法全解析
很多肺癌因为早期信号不明显,等发现时往往已到中晚期。要想提高早期检出的概率,定期筛查非常重要。
- 低剂量螺旋CT:目前公认最有效的肺癌筛查工具。精度高,辐射较低,能发现小于1厘米的微小结节。
- 胸部X光片:价格便宜,普及率高,但容易漏诊小病灶,推荐做CT时连带拍摄效果更好。
- 痰脱落细胞学检查:适用于部分高危、年龄较大的患者,可以辅助发现中央型肺癌。
一般建议有肺癌高风险因素的人群(例如50岁以上有吸烟史者、家族有肺癌者等)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普通人群可以咨询专业医生,根据个人情况安排检查频率。
06. 这些人需要特别注意 —— 高风险群体分析
特征 | 高风险描述 |
---|---|
吸烟史 | 每天吸烟 ≥20年,或曾重度吸烟但已戒断不足15年 |
有家族肺癌史 | 一等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患过肺癌 |
长期职业暴露 | 接触石棉、铀、镍及放射性物质等 |
空气污染严重地区居民 | 常年生活在雾霾高发或工业区 |
年龄 | 通常在50岁以上人群风险增加 |
07. 能从日常做些什么预防?实用建议
- 新鲜蔬果🥦:富含抗氧化物,有助于细胞自我修复。每天建议至少摄入五种不同颜色的新鲜蔬果,比如胡萝卜、西蓝花、番茄、菠菜和苹果。
- 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含丰富DHA和Omega-3脂肪酸,有助于减轻慢性炎症。每周喝两到三次鱼汤或蒸鱼都挺合适。
- 全谷物杂粮:燕麦、糙米、小米富含膳食纤维,能降低整体炎性反应。早餐换成燕麦粥或者玉米粥,不仅营养丰富,对呼吸道也有益。
- 高蛋白优质食物:如鸡蛋、瘦肉、豆制品,增强身体抵抗力。两天一个鸡蛋或豆花都是很好的选择。
- 晨间散步:空气新鲜的时候外出走路,可促进肺部换气和全身循环,每次20-30分钟,不需快走,但要坚持。
- 保持居家通风:上午和傍晚分别开窗通风20分钟,有助于减少有害颗粒积聚,哪怕是冬天也要关注室内空气流通。
08. 公众认知与早期诊断的现实挑战
其实,现在还有不少人觉得“早期肺癌没症状”或者“肺癌查出来就完了”,这些误区导致不少患者错过最佳干预时间。
- 症状被误解。反复咳嗽、气喘常被当感冒或哮喘处理,直到症状严重才就医。
- 体检率低。肺部CT被视为“有事才做”,一年难得一次,而高危人群应每年查查。
- 心理障碍。不少人怕检查出问题后治不好,宁愿讳疾忌医。
以一位55岁退休教师为例,她一直以为自己反复咳嗽是普通支气管炎,等到半年后发现体重下降,做CT才查出早期肺癌,不过还算幸运,及时规范治疗,现在已顺利康复。这个例子提醒我们,不要小看早期信号,及时就医比什么都重要。
参考文献
- Herbst, R.S., Heymach, J.V., & Lippman, S.M. (2008). Lung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9(13), 1367-1380. 链接
- Thun, M.J., Carter, B.D., Feskanich, D., Freedman, N.D., Prentice, R., Lopez, A.D., ... & Gapstur, S.M. (2013). 50-year trends in smoking-related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8(4), 351-364. 链接
- Hamra, G.B., Guha, N., Cohen, A., Laden, F., Raaschou-Nielsen, O., Samet, J.M., ... & Straif, K. (2014). Outdoor Particulate Matter Exposure and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22(9), 906-911.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