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外周血管病:定义、症状与治疗的全景图
外周血管病:它是什么?
电梯里,有位四十来岁的女士聊起最近走路总觉得腿沉、容易累,问同伴是不是年纪到了。其实,这种现象有时候并非单纯疲劳——它背后可能是外周血管病在作祟。
简单来说,外周血管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PVD)是一组影响四肢动脉或静脉的疾病,核心问题就是这些外围“交通要道”出现了堵塞或狭窄,导致血液难以顺利流向手脚。
外周血管病不是小众问题,全球范围内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更易中招。它最常涉及下肢,如果出现异常,走路和活动时首先会感受到不适。
外周血管病不是小众问题,全球范围内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更易中招。它最常涉及下肢,如果出现异常,走路和活动时首先会感受到不适。
💡 外周血管病和冠心病有相似的病理基础,二者都与动脉血管“老化”和狭窄密切相关。
发现身体信号:从轻微不适到明显症状
阶段 | 典型症状 | 生活化案例 |
---|---|---|
早期 | 偶尔腿部发凉或麻木,腿脚容易疲劳 | 42岁的陈先生一直觉得爬楼梯后小腿有点说不上来的酸,歇一会儿就缓解了,偶尔会在户外运动后感到脚背发冷。 |
进展期 | 走一段路就腿痛(间歇性跛行),夜间脚趾发冷疼痛 | 65岁的李阿姨每次逛街走到一半都要找个地方坐下休息,不然小腿就会僵硬刺痛,晚上脚丫冷得难以入睡。 |
严重期 | 持续性剧痛、皮肤颜色变暗、伤口难愈合 | 72岁的王大爷近期发现脚背出现暗红色、发黑的斑块,伤口很久不愈合,已影响到日常活动。 |
🚶♂️ 如果腿部经常出现异常疲劳感,休息后缓解,活动后又反复发作,就要警觉起来。
外周血管病背后的原因
- ① 动脉硬化是主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可能沉积胆固醇等物质,就像管道内壁逐渐变窄。美国心脏协会(AHA)2019年报告显示,70岁以上人群外周血管病发病率高于15%。
- ② 糖尿病的影响:
长期血糖偏高会损伤血管,增加患病风险,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PVD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Criqui et al., 2021, JACC)。
- ③ 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
长时间吸烟、血压高、血脂异常,容易加剧血管损伤。
- ④ 遗传因素:
家族有血管疾病史的人,也容易“继承”这种脆弱体质。
- ⑤ 其他风险:
如长期静坐、肥胖、缺乏锻炼等。
📊 研究指出,外周血管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性是健康群体的3倍(Hiatt et al., 2015, NEJM)。
医学上如何判断外周血管病?
外周血管病的早期识别至关重要。医生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 体格检查:触诊脉搏、观察皮肤温度和色泽,有时能摸到脉搏变弱。
- 踝肱指数(ABI)测定:比较脚踝和手臂血压的比值,如果低于0.9,提示外周动脉血流减弱。
- 血管超声:可以清楚看到血管狭窄或堵塞的位置,操作也比较舒适。
- 血液和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医生会安排CT血管造影、磁共振及相关血检,以便综合评估。
如果发现运动耐力下降明显、腿部疼痛逐渐加重,不要犹豫,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血管外科门诊,进行检查和评估。
外周血管病:如何治疗?
治疗方式分为三类,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 1. 生活方式调整:
动一动,每天坚持适量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慢走、骑车;保持心情愉快,减少焦虑;保证睡眠,也很关键。 - 2. 药物治疗: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保护血管的药物,目的是防止血管进一步变窄和血栓形成。 - 3. 介入和外科治疗:
对于手脚血流严重受阻的患者,可以考虑球囊扩张术、血管支架,或必要时外科搭桥术来“疏通血管”。
🔧 外周血管病治疗强调个体化,切忌自行停药或盲目尝试偏方。
怎样预防外周血管病?实用好方法这里看
- 1. 合理饮食,保护血管 全谷杂粮 + 促进血管弹性 + 早餐适量全麦面包或燕麦片,晚餐多加糙米饭
橄榄油 + 帮助控制血脂 + 日常烹饪可适当替换一部分动物油
新鲜蔬果 + 补充维生素和抗氧化物,改善血管微环境 + 每天不少于400克 - 2. 经常活动筋骨 每周推荐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或骑自行车。如果体重较大或关节有旧伤,可改为游泳、太极等柔和方式。
- 3. 合理体检,早发现早处置 40岁之后建议每2-3年做一次血管超声和血液检查,有慢性病基础的人应根据医生建议适当增加体检频率。
- 4. 放松心情、保证睡眠 心理压力大会影响全身血管舒缩功能,每晚保持7小时左右高质量睡眠,有助于健康。
食物都是“加法”,平时注重饮食多样,能有效改善血管微环境。
如有明显异常,不必担心,最好及早就医咨询血管外科。
最后聊几句
外周血管病说起来离我们每个人并不遥远,用心留意身体的小信号,适当运动、均衡饮食,很多麻烦都能提前避开。四五十岁以后的朋友,不妨将腿脚健康放进每年的健康清单。遇到疑问及时求助专业医生,就是最实用的保障。
日常多走动,吃得新鲜、睡得安心,自然能帮血管维持好状态。
参考文献
- Hiatt, W. R., Armstrong, E. J., & Larson, C. J. (2015).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25), 2478-2486.
- Criqui, M. H., & Aboyans, V. (2021). Epidemiology of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78(22), 2247–2252.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9).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PA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ear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