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 腹股沟疝的科普解读:麻醉科视角全攻略

  • 4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 腹股沟疝的科普解读:麻醉科视角全攻略封面图
腹股沟疝的科普解读:麻醉科视角全攻略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疾病,指腹腔内器官或组织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点突出形成的包块。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腹股沟疝修补术超过2000万台,其中成人发病率约为3%-5%,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12倍。对于患者而言,手术成功不仅依赖外科医生的操作,麻醉管理的质量更直接影响手术安全、术后恢复速度及疼痛体验。本文将从麻醉科视角,全面解析腹股沟疝诊疗中的麻醉要点。

一、腹股沟疝的医学本质与手术必要性

腹股沟区是腹壁的天然薄弱地带,这里有精索(男性)或子宫圆韧带(女性)穿过,肌肉腱膜组织相对薄弱。当腹腔内压力长期增高(如慢性咳嗽、便秘、肥胖)或腹壁肌肉退行性变时,腹腔内脏器(多为小肠、大网膜)就可能突破薄弱区域,形成可见的包块——这就是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的危险信号

• 不可回纳的包块:疝内容物卡住无法复位,可能导致缺血坏死,即“嵌顿疝”,需紧急手术;

• 突发剧痛:提示疝内容物缺血,6小时内未处理可能引发肠穿孔、腹膜炎;

• 全身症状:嵌顿后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提示病情进展至绞窄阶段。

从麻醉角度看,择期手术与急诊手术的麻醉管理差异巨大。择期手术患者身体状况相对稳定,麻醉风险可控;而急诊嵌顿疝患者常合并脱水、电解质紊乱、感染,麻醉诱导和维持难度显著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是择期手术的3-5倍。

二、麻醉前评估:为安全手术“排雷”

麻醉科医生术前访视的核心是评估患者对麻醉的耐受能力,重点关注三个维度:基础疾病、疝本身特点、手术方式。

(一)基础疾病的“麻醉风险分级”

1. 心血管系统

◦ 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避免术中血压剧烈波动引发心梗或脑出血;

◦ 冠心病患者若近6个月内有心肌梗死病史,需经心内科评估能否耐受手术;

◦ 房颤患者需明确抗凝方案(如服用华法林需停药3-5天,改用低分子肝素过渡),预防术中出血或血栓风险。

2. 呼吸系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需查肺功能,FEV₁/FVC<70%者建议术后镇痛避免使用阿片类药物(可能抑制呼吸);

◦ 吸烟患者术前需戒烟至少2周,减少气道分泌物和术后肺部感染风险。

3. 代谢与内分泌

◦ 糖尿病患者术前空腹血糖应控制在8.3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HbA1c)<7.5%,避免高血糖增加感染风险;

◦ 肥胖患者(BMI>30)需警惕困难气道,术前常规评估颈部活动度、张口度、甲颏间距,预防插管困难。

(二)疝特征对麻醉的影响

• 疝囊大小:巨大疝(直径>5cm)患者腹腔容积长期被疝内容物占据,术后疝内容物回纳可能导致“腹腔高压综合征”,麻醉中需监测气道压力和腹腔压力;

• 是否嵌顿:嵌顿疝患者常存在脱水和感染,麻醉前需快速补液(晶体液10-20ml/kg)、纠正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需补至3.5mmol/L以上);

• 复发疝:多次手术史可能导致局部瘢痕粘连,神经阻滞效果可能不佳,需提前准备备用麻醉方案。

三、麻醉方式选择:哪种最适合你?

腹股沟疝手术的麻醉方式主要有三种: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麻醉科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手术方式综合决策。

(一)局部麻醉:“清醒手术”的优势与局限

适用人群:高龄(>70岁)、基础疾病多(如心衰、呼吸功能差)、择期行开放疝修补术的患者。

操作要点:
麻醉科医生在手术切口及疝囊周围注射局麻药(常用1%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混合液,总量不超过40ml),阻滞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术中患者保持清醒,可与医生简单交流。

优势:

• 风险极低,对呼吸、循环影响微乎其微;

• 术后无需禁食,可立即进食饮水;

• 费用最低,术后恢复最快,通常术后1-2小时即可离院。

局限:

• 患者术中可能感到牵拉不适(需配合医生放松腹部);

• 不适合巨大疝、复发疝及精神高度紧张者。

(二)椎管内麻醉:“下半身麻木”的精准控制

适用人群:中青年、身体状况良好、行腹腔镜疝修补术或开放大疝修补术的患者。

操作细节:
通过腰椎间隙(通常选L2-3或L3-4)穿刺,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使下腹部及会阴部麻木。

麻醉科医生的“技术考量”:

• 阻滞平面需控制在T10以下(肚脐水平),避免影响呼吸肌;

• 术中需补充液体(500-1000ml晶体液)预防低血压(椎管内麻醉会使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

• 术后需去枕平卧6小时,减少头痛并发症(脑脊液外漏所致)。

(三)全身麻醉:“睡一觉完成手术”的适用场景

适用人群:腹腔镜疝修补术、嵌顿疝急诊手术、患者强烈要求全麻、局部或椎管内麻醉禁忌者(如凝血功能障碍)。

全麻的“现代技术亮点”:

• 快速诱导与苏醒: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术后10-15分钟即可清醒,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5%);

• 腹腔镜手术的呼吸管理:术中需维持气腹压力在12mmHg以下,避免过高压力影响心肺功能;

• 多模式镇痛:全麻中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TAP阻滞),术后疼痛评分(VAS)可控制在3分以下(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

四、术中麻醉管理:“隐形守护者”的工作细节

手术中,麻醉科医生如同“生命监控中心”,通过精密仪器和药物调控,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一)生命体征的“精细化调控”

• 循环系统:腹股沟区血供丰富,手术可能出血50-200ml,需动态监测血压(维持在基础血压的±20%)、心率(60-100次/分),必要时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麻黄碱)纠正低血压;

• 呼吸系统:全麻患者需控制呼吸,潮气量设置为6-8ml/kg,呼吸频率12-16次/分,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₂)在35-45mmHg;

• 体温保护:术中体温低于36℃会增加伤口感染和凝血功能障碍风险,需用加温毯、加温输液装置维持体温在36℃以上。

(二)腹腔镜疝修补术的“麻醉特殊点”

腹腔镜手术需建立气腹(通常充入二氧化碳),这会对患者生理产生特殊影响:

• 气腹压力升高(>15mmHg)会压迫膈肌,导致肺活量下降,需增加通气频率或潮气量维持氧合;

• 二氧化碳吸收可能引发高碳酸血症,表现为PETCO₂升高,需通过过度通气(增加通气量30%)纠正;

• 头低脚高位(Trendelenburg体位)会增加反流误吸风险,麻醉科医生会提前使用抑酸药(如泮托拉唑)和止吐药(如昂丹司琼)预防。

五、术后康复:麻醉科医生的“延续关怀”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麻醉管理的终止,术后镇痛和并发症预防同样重要。

(一)术后镇痛方案“私人定制”

1. 局部麻醉术后: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如塞来昔布)即可,疼痛明显时可肌注氟比洛芬酯;

2. 椎管内麻醉术后:保留硬膜外导管(24-48小时),持续泵注低浓度局麻药(如0.1%罗哌卡因),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

3. 全身麻醉术后:采用“口服药+静脉镇痛泵”联合方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剂量控制在最小有效量,减少恶心、便秘等副作用。

(二)常见术后不适的“麻醉科解决方案”

• 恶心呕吐:发生率约10%-15%,可静脉注射托烷司琼5mg,同时避免术后立即进食;

• 尿潴留:椎管内麻醉可能抑制膀胱排尿反射,术后6小时未排尿需评估膀胱残余尿量,必要时导尿;

• 头晕头痛:椎管内麻醉后头痛多因脑脊液漏,需平卧、补液(每日2500-3000ml),严重时可注射咖啡因苯甲酸钠。

六、特殊人群的麻醉“个性化方案”

(一)老年患者(>70岁)

• 首选局部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减少全麻对认知功能的影响(降低术后谵妄风险);

• 用药剂量需减少30%-50%(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

• 术中重点监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避免低血压引发脑梗死。

(二)儿童腹股沟疝

• 多采用全身麻醉(基础麻醉+气管插管),因儿童无法配合局部或椎管内麻醉;

• 麻醉诱导使用七氟烷吸入(气味温和,易被儿童接受),术中维持用丙泊酚+瑞芬太尼;

• 术后镇痛采用骶管阻滞(注入0.2%罗哌卡因,剂量1ml/kg),可提供8-12小时无痛期。

(三)合并肝硬化的患者

• 凝血功能差(血小板减少、INR升高),禁用椎管内麻醉(可能导致硬膜外血肿);

• 全麻药物选择对肝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如丙泊酚、瑞芬太尼);

• 术中维持血压稍高于基础水平,保证肝脏血流灌注。

结语:麻醉科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核心价值

从术前评估到术后镇痛,麻醉科医生的工作贯穿腹股沟疝治疗全程。一个优质的麻醉方案,不仅能让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更能显著缩短恢复时间——数据显示,采用多模式镇痛的患者,术后24小时内下床活动率达90%,住院时间比传统镇痛缩短1-2天。

对于患者而言,了解麻醉相关知识有助于更好地配合诊疗:术前如实告知病史(包括过敏史、用药史)、术中放松心态、术后按指导进行镇痛管理。记住,在腹股沟疝手术中,外科医生负责“修补漏洞”,而麻醉科医生则负责“守护生命”,两者协同才能实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