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偏见,重拾希望:走出精神疾病的阴影
01 什么是真正的精神疾病?
说到“精神疾病”,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组陌生、神秘甚至可怕的印象。其实,大多数精神疾病在人群中的表现远没有想象中那样夸张。比如,都市白领小张发现自己三个月以来总是情绪低落、晚上睡不好,偶尔会没食欲,身边同事却只当是他工作压力大,没往别的方面想。
精神疾病其实涵盖非常广泛,包括抑郁症、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它们的早期症状有的是情绪波动,有的是注意力下降、精力不济,也有的是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
类型 | 常见早期表现 | 可能机制 |
---|---|---|
抑郁症 | 心情低落,容易疲倦 | 脑内化学物质失衡 |
焦虑障碍 | 偶尔莫名紧张,易出汗 | 神经递质异常 |
精神分裂症 | 偶发幻听或幻觉 | 神经发育异常 |
Tips 💡:精神疾病不是“懒惰”或“意志薄弱”的结果,本质上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需要正规治疗的医学问题。
02 社会偏见从何而来,对患者有多大影响?
- 信息误区传播快:在社交网络上“精神病人有暴力倾向”等说法反复出现。其实多数患者只是情绪敏感或经历心理低潮,并不会对他人造成威胁。
- 影视刻板印象:影视剧中将精神疾病夸张演绎,常让人把正常的焦虑、悲伤与严重精神障碍混为一谈。
- 缺乏知识教育:很多学校、单位很少系统介绍精神健康知识,导致大众认知出现盲区。
真实案例:32岁的刘女士曾因轻度焦虑障碍向同事寻求理解,结果被人议论为“玻璃心”,生活和工作受到打击。
这说明污名化不只让患者背负心理压力,还会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
这说明污名化不只让患者背负心理压力,还会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
友情提醒:身边如果有人提到情绪问题,不等于“精神出问题”,更不是软弱。
03 长期精神疾病:不只是心情问题
被忽视的精神健康问题,像一阵反复的阴雨天。持续的抑郁、焦虑不止损害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还会连带影响亲人朋友。
- 个人层面:持久的症状会引起失眠、胃部不适、免疫力下降等身体问题,严重时影响日常起居。
- 家庭困扰:亲属容易受到误解和压力,比如父母担心孩子的将来,夫妻因为病情分歧增加家庭矛盾。
- 社会经济负担:2019年一项国际分析显示,精神障碍造成的全球生产力损失每年高达数千亿美元 [Whiteford et al., 2019]。
- 社会功能障碍:持续的精神问题容易导致社交退缩、离职、甚至生活自理困难。
别忽视:不及时治疗的精神疾患,影响远超一时的心情变化。
04 为什么有些人容易患上精神疾病?
- 遗传基因:家族中有精神病史的人,罹患风险显著增加(例如同卵双胞胎若有一人患病,另一人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Sullivan et al., 2012])。
- 脑部生理变化:医学影像研究发现,部分患者脑内神经递质,比如5-羟色胺和多巴胺,水平异常,与情绪紊乱密切相关。
- 生活压力:童年逆境(如父母离异、欺凌经历)、突发事件、长期加班熬夜等,容易触发易感人群发病。
- 环境与健康状况:慢性疾病患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自身免疫病)更易伴随焦虑、抑郁等心境障碍。
要留心:精神疾病并非单一诱因导致,是遗传、环境、心理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致病因素 | 相关表现 |
---|---|
遗传 | 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发病率明显升高 |
压力 | 重大变故后,出现睡眠障碍、过度担忧 |
慢性病合并 | 长病程慢性病,易发情绪低落或易怒 |
05 拆解偏见:我们可以怎么做?
- 教育入手:从小在学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孩子明白情绪问题是成长必经路,而非羞耻标签。
- 媒体责任:主流平台通过正面报道,减少对精神病理化、妖魔化的描述。有数据显示,新闻报道公正性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恐惧感明显下降 [Thornicroft et al., 2016]。
- 社会榜样作用:公开有些公众人物勇敢分享抑郁或焦虑经历,消除大众“不能说”的顾虑。
- 社区支持:部分城市开设了心理驿站,让求助变得轻松自然。
其实,每个家庭、社区甚至朋友圈都可以帮忙传播科学认知,这比空喊口号更有力量。
06 家庭与社会:支持意味着什么?
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谷的时候。身边亲友的一句话、一次耐心的陪伴,往往给患者很大力量。
支持方式 | 适用场景 | 益处 |
---|---|---|
耐心倾听 | 朋友诉说压力 | 患者更愿意表达感受 |
陪同就医 | 初诊/复查需帮助 | 减少内心焦虑 |
鼓励适度活动 | 家中生活单调 | 帮助恢复正常节律 |
有位28岁的男士因双相情感障碍休学一年,家人的包容让他逐步建立起自信,之后顺利重返职场。这一点,专业医生也会告诉我们:社会和家庭的包容,比单纯吃药更有益恢复。
07 走向希望:我们可期待什么?
🌱 伴随医学进步和社会认知不断发展,精神健康已不再是“不能说”的禁区。越来越多机构鼓励员工心理关怀,互联网也让专业心理咨询触手可及。
今后,正视并关怀精神健康会成为社会“新常态”。如果遇到情绪困顿,愿你敢于开口,也愿身边的人能伸出包容和支持。
行动小建议:
① 定期和朋友、家人分享感受,不必刻意隐藏心事。
② 精神不适时,优先选择附近有专业心理科(或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机构咨询。
① 定期和朋友、家人分享感受,不必刻意隐藏心事。
② 精神不适时,优先选择附近有专业心理科(或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机构咨询。
参考文献
- Whiteford, H.A., Ferrari, A.J., Degenhardt, L., Feigin, V., & Vos, T. (2019). The Global Burden of Mental, Neurological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An Analysi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 PLoS Medicine, 13(2): e1002125.
- Sullivan, P.F., Daly, M.J., & O'Donovan, M. (2012). Genetic architecture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the emerging pic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13, 537–551.
- Thornicroft, G., Mehta, N., Clement, S., Evans-Lacko, S., Doherty, M., Rose, D., ... & Henderson, C. (2016). Evidence for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mental-health-related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The Lancet, 387(10023), 112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