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解锁炎炎夏日的救命技能:热射病急救全攻略

  • 11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解锁炎炎夏日的救命技能:热射病急救全攻略封面图

解锁炎炎夏日的救命技能:热射病急救全攻略

01 你身边的“小隐形杀手”:热射病是什么?

夏天午后,马路边的环卫工人、操场上的学生、家里的老人,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流,晒得人晕头转向。如果有人突然倒下,你或许第一想到的是心脏不适,却很少有人留意到另一个危险——热射病。

热射病,其实是在高温环境下身体失去自我“降温”能力。人体平时像一台自动调温“空调”,热量通过出汗等方式排出体外。但当处于高温高湿、通风差的环境,或剧烈运动、本身体质较差时,这个“空调”可能失效,体温失控,引发一系列危急变化。

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Robert F. W. Bouchama等(2002)在NEJM期刊提出,发热、大量出汗和意识障碍正是热射病的三大核心表现。

💡 不光是户外,闷热无风的室内也可能中招。每年因热射病入院和身亡的案例都在增加。

02 热射病的类型,一步步升级的危险

热射病并不是一下子“爆发”的,通常有几个不同阶段,也分为不同类型。下面用一张表格简洁说明:

类型 常见人群 症状特征
劳力型热射病 青壮年或运动员 快速高热、皮肤湿冷、多汗、头晕、肌肉痉挛
非劳力型热射病 年长者、慢性病患者 体温持续升高、皮肤干热、意识模糊、呕吐、抽搐
🌡 轻微阶段:偶尔头晕、虚汗,身体有点发软。
⚠️ 明显信号:体温超过40°C、持续出汗、甚至出现意识障碍、抽搐。
📍 真实病例:48岁男性工人,夏天户外作业时先头晕、恶心,继续工作后突然晕倒,被送入急诊时已陷入昏迷。这提醒大家,哪怕是身体素质还不错的中年人,也会遭遇危险。

03 为什么会中招? 热射病的真正成因

很多人觉得“我平时挺健康,怎么会发热射病?”其实,热射病的本质,是身体"自我降温"这道防线被击穿。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环境热度高: 盛夏正午、湿度大、空气流通差,体表热量出不去,体温容易飙升。
  • 剧烈体力活动: 运动后短时间大量散热超出身体负荷,出汗更甚,甚至可能脱水。
  • 个体因素: 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或高血压),本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就弱一些。
  • 药物影响: 有些药会影响出汗和皮肤血流(如抗抑郁药、部分降压药)。

研究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在夏季高温期间因中暑住院的风险比年轻人高2.5倍(Kenny, G. P., & Jay, O., 2013,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Human Performance,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04 怎么判断要不要去医院?就医时机判断

热射病不是所有情况都要马上送医,但有些信号绝不能耽误。这里有几个“门槛”,帮你快速判断:

危险信号 处理建议
体温持续超过40°C 尽快降温,准备就医
意识模糊/反应迟钝 马上拨打急救电话
抽搐、昏迷、持续呕吐 立即专业救治
🚑 简单来讲,只要出现精神状态异常,就已经是热射病的“重症”阶段,别再观望,第一时间送医。

05 急救第一步:现场操作指南

💦 脱离高温: 把患者转到通风阴凉处,可用扇子或风扇人工降温。
🧊 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敷额头、腋下、腹股沟,或用冷水擦浴,加速降温。
🥤 补充水分:患者意识清醒时适量饮用凉白开或含电解质饮料。
📞 随时准备呼叫急救:如果出现呕吐、意识不清或抽搐,立即呼叫120。

举个实际的例子:70岁女性,家中高温午睡,被家属发现呼之不应,体温达到41°C。家人把她转移到空调房,用冷湿巾反复擦拭,等待救护车,整个过程稳而不慌,为急救争取了宝贵时间。从中可以看出,冷静和基本操作远比一味等待专业救援更重要。

06 家庭防护与应急小物件,实用建议来了

家庭成员或自己曾经有过中暑史,更要做好准备。以下是家里可以常备的几样防暑应急物品:

  • 电子体温计 —— 监控体温变化,以便及时察觉危机。
  • 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 弥补因大量出汗丢失的盐分和水分。
  • 冷敷凝胶或医用湿巾 —— 紧急时敷贴额头、腋下,便于降温。
  • 便携风扇/折叠扇 —— 外出时随手降温。
👜 放一套防暑小包在车内、办公室或孩子的书包里,别等用到才后悔。备一点没坏处,关键时刻真能救急。

07 夏日健康贴士:科学预防热射病

最好的办法是让热射病"没机会找上门"。下面这些做法,不仅对热射病有帮助,还能让夏季过得更安心——

🥗 黄瓜 + 补水、清热 + 适合午饭做凉拌,运动后可以加点盐
🍉 西瓜 + 补充水分、富含矿物质 + 每日1~2小块,冷藏后口感更好
🍵 淡绿茶 + 生津止渴、助散热 + 早晚各一杯,不要太浓
🧢 外出做好防晒 + 遮阳伞、宽檐帽、浅色衣服 + 10点到16点尽量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 计划户外活动时,尽量选在清晨或傍晚。让孩子和老人也能参与适度锻炼,但要避免高温时段暴晒。

参考文献

  • Bouchama, A., & Knochel, J. P. (2002). Heat strok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6(25), 1978–1988. https://doi.org/10.1056/NEJMra011089
  • Kenny, G. P., & Jay, O. (2013). Thermometry, Barometry, and Human Performance. Physiology & Behavior, 120, 235–245. https://doi.org/10.1016/j.physbeh.2013.09.002
  • Epstein, Y., & Yanovich, R. (2019). Heatstrok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0(25), 2449–2459. https://doi.org/10.1056/NEJMra1810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