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急性脑梗:取栓与介入治疗的奥秘
01. 急性脑梗:突然的“交通堵塞”
其实谁都没想过,坐在办公室里的你我,有时候会突然觉得一只胳膊没了力气,话也说不清楚。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累了,睡一觉就好,却没意识到,这可能就是急性脑梗的开头。就像城市道路发生拥堵,一旦堵上,后面的小区(脑组织)就“断水断电”——缺血性脑卒中也就发生了。
核心特点 | 分类 |
---|---|
突然发作,进展迅速 | 缺血型(脑梗死) |
脑区失去供血氧气 | 出血型(脑出血) |
急性脑梗,医学上指短时间内(通常几分钟到几小时)脑某个区域的血管被血栓堵住,造成局部脑组织因缺氧而损伤。每年全球有超过1500万人受到脑卒中困扰,而且治疗的“黄金窗口”极短,稍有延误后果严重[1]。
02. 明显的警示信号,别误以为是小病
- 1. 单侧肢体无力/瘫痪 案例:一位62岁男性,早晨起床突然发觉右手端水杯失手,腿也发软,家人以为是老年人“腿脚麻”,实际为脑梗警示。
- 2. 言语障碍或表达困难 跟家人说话突然说不清楚,甚至词句混乱,容易被忽略。
- 3. 一侧口角歪斜 照镜子发现嘴歪一边,往往被误认为“面肌痉挛”。
- 4. 突发视力模糊或失明 看东西突然模糊,有的人甚至以为只是“老花眼”,其实已经很危险。
03. 为什么容易得急性脑梗?
- 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变厚、变硬,就像家里的水管老化,容易淤堵。研究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明显升高[2]。
- 高血压:长期血压高,会让血管壁承受更大压力,从而带来更多损伤,为血栓形成埋下隐患。
- 高血脂:血液里的脂肪颗粒(如胆固醇)多了,容易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为脑梗埋伏击点。
- 糖尿病:血糖长时间超标,会加速血管硬化,增加脑梗风险。
- 心脏疾病:如房颤、瓣膜病变,容易导致血栓脱落,进入脑部堵塞血流。
- 吸烟和少动:抽烟和缺乏锻炼,会加剧血管损伤,让本来健康的血管逐步变得脆弱。
- 家族遗传: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也高于常人。
风险因素 | 相关数据 |
---|---|
60岁以上 | 发病率约为40/1000人年[2] |
高血压人群 | 风险提高3-4倍 |
有家族史 | 患病风险增加1.5倍 |
04. 介入治疗如何“疏通堵点”?
介入治疗像给城市的交通堵点安装“机械疏通器”。医生通过穿刺大腿根部动脉,插入细导管,在X射线引导下,沿着血管通路,一步步推到脑内堵塞点。只用几个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就可能帮堵上的血管重新打开,为受困的脑组织供应氧气和营养。
目前,国际指南推荐针对大血管闭塞(如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急性脑梗患者,首选介入取栓。只要在症状出现6小时内介入,成功再通率甚至能达到80%以上[3]。
- 操作速度快:通常1-2小时能完成。
- 绿色通道:紧急情况下直接由急救车送入介入手术室,争分夺秒。
- 可视化操作:术中通过实时影像,精准锁定血栓。
05. 取栓技术全流程,具体怎么做?
- 初步评估与影像检查 (如CT、MRI,排除脑出血,明确闭塞血管)
- 溶栓 or 取栓 医师会根据病情和时间窗选择静脉溶栓(打药)或直接机械取栓(“捞血块”)。
- 导管导航与血栓移除 通过导管将微型取栓器械(如支架)送到血栓部位,将血栓勾出/吸出体外。
- 检测血流恢复 再次注射造影剂确认血管“通畅”,评估效果。
- 术后监护与个体化康复
方法 | 适应情况 | 典型特点 |
---|---|---|
静脉溶栓 | 发病4.5小时内,无出血风险 | 打药溶解小血栓,创伤小 |
机械取栓 | 大血管堵塞,6小时内为主(可延长) | 专用微型机械“捞血块”,再通率高 |
06. 取栓后怎么康复?是否能全好?
取栓成功后,并不代表一切“归零”。医生会根据具体脑区损伤,帮助患者制定康复方案,包括药物、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等。以一位55岁的女性患者为例,半年前突发脑梗,经机械取栓后肢体力量部分恢复,经过专业康复训练,现在生活可自理,依然需要每日口服抗凝药和规律复查。
康复三要点:
- 尽早开始,从卧床时肢体被动活动做起,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
- 药物管理,主要包括抗血小板和降压、调脂等。
- 家庭照护和心理支持,有助于患者坚持长期锻炼。
常见后遗症 | 对策 |
---|---|
肢体力量下降 | 功能训练、贴身保护防摔 |
语言功能障碍 | 语言训练师指导,家人多配合耐心沟通 |
吞咽困难 | 专科康复、调整饮食质地 |
07. 怎样预防脑梗?哪些饮食和习惯有益?
推荐饮食 | 有益方面 | 日常建议 |
---|---|---|
深色蔬菜(如菠菜、甘蓝) | 富含多种抗氧化营养素,有助维持血管弹性 | 每餐1-2种,多变换花样 |
新鲜鱼类(如三文鱼、鲈鱼) | 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帮助调节血脂 | 每周2-3次清蒸或炖煮为佳 |
坚果类(核桃、杏仁) | 含健康脂肪,辅助补充脑部营养 | 每天少量即可,10-20克 |
燕麦、全谷类 | 辅助稳定血糖,含丰富膳食纤维 | 早餐可用燕麦粥代替部分主食 |
08. 介入技术未来——科技为健康加分
- 智能导航与AI辅助:智能算法正在协助医生精准定位血栓、优化路径,部分医疗中心的患者获益明显提升[4]。
- 延长取栓时间窗:最新的DEFUSE 3和DAWN研究都发现,部分患者可延长到24小时内接受介入治疗[5]。
- 可降解新材料:支架类器械正向可降解材料进化,进一步降低远期并发症。
说到底,及时识别脑梗、抓住黄金救治时间,搭配更加先进的技术,才能让“生命之路”更畅通。
参考文献
- Feigin VL, Norrving B, Mensah GA. Global Burden of Stroke. Circ Res. 2017;120(3):439-448. PubMed
- Zhang LF, Yang J, Hong Z, Yuan GG, Zhou BF, Zhao LC, on behalf of the Collaborative Group of China Multicenter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Epidemiology.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subtypes of stroke in China. Stroke. 2003 Mar;34(9):2091-6. PubMed
- Goyal M, Menon BK, van Zwam WH, et al.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after large-vessel ischaemic stroke: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five randomised trials. Lancet. 2016;387(10029):1723-1731. PubMed
- McKinney AM, Truwit C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stroke imaging: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20;41(10):1780-1786. PubMed
- Albers GW, Marks MP, Kemp S, et al. Thrombectomy for Stroke at 6-16 Hours with Selection by Perfusion Imaging. N Engl J Med. 2018;378:708-718.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