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体到心理:揭开躯体化障碍与疑病症之间的迷雾
有时明明身体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却总觉得哪儿不舒服;也有人反复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重病,即使医生已经反复解释。这样的困扰,或许正和“躯体化障碍”或“疑病症”有关。下面,我们一起揭开它们的迷雾,弄清二者到底有什么不同,以及应该怎么面对。
01 躯体化障碍是什么?
躯体化障碍,简单来说,就是身体不断地出现各种不明原因的不适,比如头晕、胃痛、胸闷,却在详细检查后发现几乎找不到明确的原因。症状往往琐碎且分散,会影响正常生活,但用常规的药物和治疗却总也好不了。
以林阿姨为例,她58岁,经常反复跑医院,时而觉得心悸,时而腰酸,但多次检查都没发现异常。这个现象其实就在提醒我们:身体的不适有时并不只是身体本身的问题,心理也能“闹情绪”。
02 疑病症的面纱
疑病症有些像“健康焦虑”,患者总是担心自己会得重大疾病,比如常年担心胃癌、脑瘤等,即使医学检查一切正常,依然无法释怀。这种担忧很难通过常识和安慰消除,经常会反复自查身体、频繁上医院。
特征 | 具体表现 |
---|---|
症状关注 | 对细小不适过度敏感,反复检测体温、脉搏等 |
内心焦虑 | 医学解释无法让人安心,总觉得会被漏诊 |
反复求医 | 多次更换医院与医生,仍难以打消顾虑 |
张先生,35岁,因持续担心自己得了肝癌,每次感到腹部不适就非常紧张,即使三四家医院检查都没有异常,依然无法安下心来。
03 相似与不同:一对“孪生兄弟”?
躯体化障碍和疑病症都让人深受“身体信号”困扰,但根本原因其实有很大区别。下面用简明对比来展现:
方面 | 躯体化障碍 | 疑病症 |
---|---|---|
关注重点 | 不明原因的多种身体不适 | 担心患重病,害怕漏诊 |
心理机制 | 压力转换成身体反应 | 对健康有持续性恐惧 |
就医方式 | 频繁换症状、科室 | 频繁换医生,忧虑未查清 |
可以看出,两者表现相似,但躯体化障碍像是身体“出气筒”,而疑病症更像健康疑云缠绕在心头(这算一个比喻)。
04 为什么会“身体化”或“疑病”?——原因与高危因素
说起来,躯体化障碍和疑病症的发生都和内外多种因素有关,但各有侧重。准备好揭开原因了吗?
- 个性因素:研究发现,性格偏焦虑或容易紧张者更易出现这类问题(Barsky AJ & Wyshak G, 1990)。
- 长期压力:生活或工作中长期受压,心理反应就有可能“写在”身体上。
- 早年经历:有些人在童年时经历过创伤、疾病或者家庭压力,长大后更容易“用身体表达情绪”。
- 遗传与家庭环境:父母常表现出健康焦虑或频繁就医,子女模仿的可能明显增加(van der Leeuw et al., 2015)。
- 认知偏差:有些人对身体微小不适极为敏感,小题大做,高估了自己生病的风险。
相关数据 | 一项欧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普通人群中,约有5%的人患有疑病障碍,女性略多于男性(Gureje O et al., 1997)。 |
---|
05 如何分辨和诊断?——常见难题与筛查要点
躯体化障碍和疑病症通常都不是一次体检就能迅速区分的。医生判断时会特别留意如下几个方面:
- 多发症状却查不到明确病因
- 身体症状/担忧持续超过半年
- 医学解释反复无效,依赖求医
- 日常生活或工作被严重影响
专业建议 | 建议遇到长时间原因不明的身体不适或健康焦虑时,选择大型综合医院的身心科或心理科,医生会系统评估后决定是否需要心理药物、心理干预,或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
---|
例如,王女士,42岁,因胃痛持续半年多,经过多科室反复检查未见异常,专业评估后被建议接受心理治疗,效果明显。
06 实用建议:改善之路与家庭支持
- 均衡饮食,补充新鲜蔬菜和粗粮
蔬菜水果 + 丰富维生素、助力肠道健康 + 每天5种颜色搭配吃,坚果适量加分。 - 规律作息,适度锻炼
每天保证7小时睡眠,适合暂时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轻松散步、瑜伽、慢跑都有益。 - 日常自我记录
简单记下自己的身体不适与情绪变化,帮助自己和医生理清“症状—情绪—应对”关系。 - 学会情绪转换
培养一两个兴趣,如听音乐、园艺、绘画,有助于转移对身体小变化的关注。 - 家人支持
听、理解、不过度催促,陪同就医时可帮忙记录医生建议。 - 什么时候需要专业帮助?
长期身体不适影响生活质量,或者健康担忧让人长期情绪低落、焦虑,建议直接就医,选择心理健康门诊。
医学干预 | 专业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选择短期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必要时)给予药物辅助,来帮助缓解症状和焦虑(Kroenke et al., 2007)。 |
---|
07 向阳而生:回归生活的勇气
躯体化障碍和疑病症并不可怕,正视并不是软弱,而是成熟的表现。生活中多些关注自身变化,遇到困扰及时寻求帮助,建立健康作息和兴趣爱好,让自己从反复担忧中慢慢解脱出来,恢复对生活的热爱。每个人都值得拥有更踏实的安心感。
🌸如果你或者你关心的人正经历类似困扰,一步步调整,慢慢会好起来的。
参考文献
- Barsky, A. J., & Wyshak, G. (1990). Hypochondriasis and somatosensory amplifi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7(3), 404–409.
- van der Leeuw, G., et al. (2015). Childhood adversities and risk of somatic symptom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79(2), 136–145.
- Gureje, O., Simon, G. E., Ustun, T. B., & Goldberg, D. P. (1997). Somatization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4(7), 989–995.
- Kroenke, K., Spitzer, R. L., Williams, J. B., & Löwe, B. (2007). 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Somatic,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 Scales: a systematic review.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29(5), 35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