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小小“障碍”如何影响你的呼吸与生活
一、鼻息肉,生活中的“隐形绊脚石”
也许你没意识到,长时间鼻塞、嗅觉变差,有时候不是小感冒没好,而是“鼻息肉”在作祟。鼻息肉不少见,却很容易被忽视。生活中有人因为它睡觉呼吸不畅,也有人嗅觉减弱却以为只是年纪大了。其实,鼻息肉就像家门口突然多了块“砖头”,挡着路但不太引人注意。不过,久而久之,对健康和生活还真有点影响。
二、鼻息肉是什么?
简单说,鼻息肉是鼻腔或者鼻窦里生出的、柔软的非癌性肿块,像果冻似的挂在那里,医学上叫“良性增生组织”。它不是肿瘤,也不是传染病,但会占据有限的“通道”。鼻息肉有大有小,出现时没有明显疼痛感,所以早期根本察觉不到。
👀 小贴士: 鼻息肉多见于成年人,尤其是慢性鼻炎、哮喘等基础病患者(Fokkens W.J. et al., 2020)。
三、鼻息肉是怎么来的?
- 1. 慢性炎症: 鼻腔或鼻窦长期反复发炎,局部粘膜增厚,时间长了可能长出息肉。比如慢性鼻窦炎患者更易出现。
- 2. 过敏反应: 对尘螨、花粉等过敏,鼻腔黏膜长期受刺激,导致异常组织生长。
- 3. 气道疾病合并: 哮喘、阿司匹林不耐受等气道问题,容易合并鼻息肉,医学上有个说法叫“三联症”。
- 4. 遗传倾向: 家族有人患鼻息肉,本人风险会增加。如果父母中一人有鼻息肉,子女患病概率更高(Stevens W. et al., 2017)。
- 5. 年龄因素: 中老年人发生率较高,20岁以前少见,年纪越大风险越高。
风险因素 | 简要说明 | 常见人群 |
---|---|---|
慢性鼻炎 | 长期鼻腔黏膜发炎 | 30-60岁成年人 |
过敏 | 花粉、尘螨等刺激 | 易过敏体质人群 |
哮喘 | 气道与鼻腔关联 | 有哮喘史的人 |
遗传 | 家族患病易发 | 有家族史者 |
📗 数据分享: 一项欧洲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鼻息肉患者中60%以上有慢性鼻窦炎病史(Fokkens W.J. et al., 2020)。
四、鼻息肉会有哪些症状?
早期:不易察觉的小变化
- 偶尔鼻塞,仅在吹冷风或晨起时更明显
- 嗅觉稍减,做饭时觉得味道略淡
- 鼻涕增多,但可自行消退
- 偶发头部轻压感,无需特殊处理即可缓解
明显表现:持续与较重的影响
- 长期一侧或双侧持续鼻塞,张口呼吸明显增多
- 嗅觉丧失甚至无法闻到家中饭菜香味
- 黏稠鼻涕经常堵住鼻腔
- 持续的面部、额头、颧骨压力感
- 有时伴随夜间鼾声变大、睡眠质量下降
💡 病例启示: 有位42岁女性,上班时经常吹鼻涕,鼻塞影响讲话。家人发现她做饭时经常分辨不出香料味道,这时她才重视起来检查,发现鼻息肉已经阻塞了大半个鼻腔通道。
🌱 这个例子说明:出现持续、明显的鼻塞、嗅觉障碍时,最好及早就医。
🌱 这个例子说明:出现持续、明显的鼻塞、嗅觉障碍时,最好及早就医。
五、非手术治疗怎么做?
常用药物方案
- 鼻用激素喷雾:能缩小息肉、缓解黏膜肿胀;需规律长期使用,一般无明显副作用(Han J.K. et al., 2011)。
- 口服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塞庚啶等,控制炎症反应,对减轻鼻塞和流涕有帮助。
- 部分严重病例短期口服激素:医生评估下短时间服用,能明显缩小息肉,但需谨慎使用。
🩺 药物作用机制:控制局部炎症,防止息肉进一步增生,有助于改善呼吸通畅度和嗅觉。
小提醒: 药物治疗更适合息肉体积较小、症状不严重的人群。如果症状缓解不佳,才建议进一步检查或考虑其他治疗方式。
六、什么时候需要手术?
- 症状持续严重,药物无效:如持续鼻塞、嗅觉严重减退,已影响生活和工作。
- 鼻息肉体积较大:堵塞鼻腔通气,甚至引起鼻中隔偏曲或面部变形。
- 发生并发症:如反复鼻窦炎合并息肉,或者声音嘶哑、睡眠呼吸暂停等问题。
治疗方式 | 主要益处 | 注意事项 |
---|---|---|
内窥镜微创手术 | 直接清除鼻息肉,迅速改善鼻塞和嗅觉 | 术后需预防复发,遵医嘱规范护理 |
👩⚕️恢复建议: 手术后遵医嘱定期复查,坚持用药,保持鼻腔清洁,有助于降低复发概率。
七、怎么预防和管理鼻息肉?
- 保持鼻腔清洁,每天用淡盐水冲洗1~2次,帮助减少局部炎症。
- 勤通风、常换床单被套,减少空气中的致敏物。
- 适当锻炼,提升免疫力。散步、慢跑都可以为健康加分。
- 保证充足睡眠,合理作息,帮助身体自我修复。
- 遇到持续鼻塞、嗅觉下降,建议趁早到耳鼻喉科检查。
推荐食物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深色绿叶蔬菜 | 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 | 每天至少一盘菠菜或油菜 |
胡萝卜 | 含有β-胡萝卜素,能帮助提升免疫力 | 每周3-4次,做汤或清蒸 |
新鲜水果 | 丰富抗氧化物,维护黏膜健康 | 每天搭配吃2-3种 |
🌽 食疗提醒:新鲜柑橘、苹果、草莓等水果有益于鼻腔黏膜修复,不过要根据自己的体质、过敏原情况选择种类,不必过分追求单一“防病食物”。
关于就医:鼻塞、嗅觉障碍持续超过2周或合并额面部疼痛、鼻出血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到有耳鼻喉科的正规医疗机构检查。
八、参考文献
- Fokkens, W. J., Lund, V. J., Hopkins, C., et al. (2020).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20. Rhinology, 58(S29), 1–464. https://doi.org/10.4193/Rhin20.600
- Stevens, W. W., Lee, R. J., Schleimer, R. P., Cohen, N. A. (2017). Chronic rhinosinusitis pathogenesis.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140(6), 1443-1452. https://doi.org/10.1016/j.jaci.2017.10.007
- Han, J. K., Marple, B. F., Smith, T. L., et al. (2011). Effect of oral corticosteroid on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osis.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144(4), 528-537. https://doi.org/10.1177/0194599810397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