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梦游还是梦战?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真相揭秘

  • 8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梦游还是梦战?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真相揭秘封面图

梦游还是梦战?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真相揭秘

深夜,家里偶尔能听到卧室传来的踢打声或者说话声,很多人以为是“梦游”,其实可能另有原因。有些朋友发现,家人夜里会突然大喊大叫,甚至毫无征兆地从床上跳起。这种场景让人措手不及,却在一些家庭悄悄上演。说起来,这不是普通的失眠,也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多梦,而可能是一种叫作“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的健康问题。
本文就来聊聊,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到底和梦游有啥区别?背后有什么危险信号?又该如何科学管理?

01 什么是RBD?睡梦中的“小剧场”

有人形容,RBD就像人在睡觉时脑子里“上演大片”,身体却失去了“安静观看”的能力。本来REM睡眠阶段,应该全身像关了“总电闸”那样松弛,但RBD时,大脑反而没按常规让肌肉休息,于是出现一系列“梦中演动作戏”的奇怪现象。
研究显示,RBD患者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人群中,男女都有可能(Iranzo, 2016)。数据显示,约有0.5%~2%的人群会出现这个问题,但实际可能被低估(Schenck et al., 2013)。
📌 没有充分休息的REM睡眠,会扰乱人的正常修复和记忆巩固过程,这一障碍常被误认为是梦游,但它们其实完全不一样。

02 早期苗头:细微到易忽视

刚开始时,RBD的表现往往非常轻微。可能只是偶尔在半夜会有不自觉的小动作,比如轻轻动动手脚,或者突然说两句梦话,之后又继续安静睡觉,很难引起注意。
一位56岁的男性,家属发现他偶尔晚上会做一些怪异手势,还会突然“嘟囔”几句。白天时,这位朋友一点也没有异常。这种情况持续了几个月后,才被家人注意到。
🔎 这些初期信号容易和普通“翻身”或偶尔的夜间说梦话混淆,家里人一不留神就会错过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03 警示信号:强烈动作和大声喊叫

病情逐渐明显后,RBD的表现会越来越突出:睡着后突然喊叫、拳打脚踢、甚至跳下床,有时会造成自己或室友受伤。通常,醒来以后患者对这些“梦里的疯狂”并不记得清楚。
比如一位62岁的女性患者,夜里突然翻身起坐,大声呼喊,还拍打被子。这样的情形几乎每周都出现,多次把旁边的老伴惊醒,有一回甚至差点撞倒床头柜。
🛏 发现家人频繁夜间“打斗”或尖叫,已经不是小问题,最好及时寻求专业评估,避免因自伤或伤及他人而带来更大健康隐患。
症状类型 表现形式 影响对象
激烈肢体动作 踢打、挥拳、滚下床 本人/同床人
大声喊叫 尖叫、争吵、呼救 本人/同屋者
异常举止 突然坐起/跳起 本人

04 REM睡眠:身体“大脑”出了什么错

正常情况下,人在REM睡眠时大脑极为活跃,梦境清晰,但负责控制肌肉活动的神经会“刹车”,让身体基本处于“关机”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人在做梦时真的付诸行动。
RBD患者的大脑部分区域,比如控制肌肉抑制的脑干,却未能正常发挥作用(Boeve et al., 2007)。身体像是“刹车失灵”,导致白天才该做的动作夜里全都跑出来了。
🤔 从生理机制上看,RBD不只是“睡不安稳”这么简单,而是那些本应被封锁的梦境指令短暂“泄露”给了身体。

05 RBD的潜在诱因:不仅仅是“年纪大”

很多人觉得,老了以后夜里折腾点“小毛病”很正常,其实RBD并不完全是“岁月的问题”。研究发现,神经变性病(如帕金森病)、部分抗抑郁药物,以及睡前心理压力可能都会让这个问题多发。
神经系统疾病:RBD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高度相关,部分患者在出现RBD多年后被诊断出帕金森病(Postuma et al., 2012)。
药物影响:包括某些抗抑郁药、安定类药物等可能影响大脑对肌肉的正常抑制功能。
心理和生活习惯:长期压力、熬夜、酗酒、作息紊乱等都可能促发或加重症状。
数据显示,约有40%早期RBD患者后来发展为神经系统疾病(Postuma et al., 2019),这个数字提醒人们不能小看夜间“梦战”。
⚠️ RBD有时是大脑“出错”的预警信号。这说明及时关注这些“夜间剧场”,有助于早期识别潜在的神经疾病。

06 检查怎么做?要不要“住院查睡眠”

检查RBD通常主要靠三个方面:
  • 1. 睡眠历史询问——详细了解夜间具体表现(由本人和家属一起回顾最有效)。
  • 2. 临床症状分析——结合动作、言语、夜间受伤等情况酌情判断。
  • 3. 多导睡眠监测(PSG)——医院的睡眠中心可以用专业仪器,持续一夜详细记录睡眠阶段、脑电变化和肌电活动。这项检查并不难受,和住旅馆很像,通常1-2晚即可完成。
💡 检查不是人人都需要,只有重复夜间异常行为并排除了其他类似障碍,才建议到医院做专业评估。
检查方式 主要内容 适用情况
问诊+家属回忆 生活细节核查 症状初筛
多导睡眠监测(PSG) 脑电/肌电/录像记录一整夜 需明确诊断时

07 日常管理和预防,怎么做更安心

RBD目前尚无“彻底根治”的药物,但好消息是,大部分患者通过简单的环境调整与用药,都能让夜间“梦战”明显减少。日常生活中其实有不少可行的小妙招。
日常方法 实际好处 怎么做
柔软床垫 减少跌落风险 选择厚实不易滑的床垫、降低床边高度
有序作息 改善生物钟 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醒来后尽快见到阳光
蔬菜水果 补充B族维生素、抗氧化成分,对神经健康有好处 每天两餐配搭叶菜、豆类、波萝蜜等(Campos-Beltrán et al., 2016)
远离危险物品 降低夜间受伤机会 床头抽屉不放剪刀筷子、地面不留障碍物
药物方面,医生可能会选用特定的镇静剂或褪黑素来帮助缓解夜间症状。不过,具体用药方案一定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有些患者和家属会担心“服药会上瘾”,其实这类用药只要规范管理,成瘾风险极低。
🫶 发现自己或亲人夜里“梦战”严重,出现受伤、摔倒、影响他人休息时,建议及时到神经内科或专门的睡眠医学中心咨询。不要觉得“忍一忍就过去”,避免意外发生才最重要。
睡眠中偶尔的小动作往往被我们忽略,但背后可能有大脑传递出的警示信号。对于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早发现、合理安排睡眠、主动调整环境,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恐慌,也让家人的每个夜晚都能安心些。当生活里遇到这些“特别的梦境”,不用焦虑,也别掉以轻心,有疑问时及时寻求专业建议,是最明智的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 Boeve, B. F., Silber, M. H., & Saper, C. B. (2007). Pathophysiology of REM sleep behaviour disorder and relevance to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Brain, 130(11), 2770–2788.
  • Schenck, C. H., Bundlie, S. R., et al. (2013).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demographics,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inding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9(9), 939–944.
  • Postuma, R. B., et al. (2012). Risk Factors for Parkinsonism and the Role of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JAMA Neurology, 69(12), 1435–1442.
  • Campos-Beltrán, M. D., Cruz-Pantoja, M. E., et al. (2016). Dietary patterns in neurological patients: The role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in neurological health. BMC Neurology, 16(1), 120.
  • Iranzo, A. (2016). Sleep and neurodegeneration. Brain, 139(Pt 3), 639-643.
  • Postuma, R. B., Gagnon, J. F., et al. (2019). Sleep disorders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 167, 369-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