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在手术及围术期管理中的重要性

  • 17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在手术及围术期管理中的重要性封面图

麻醉在手术及围术期管理中的重要性

有时候,身体难免会遇到需要手术的情况。你或你的家人可能感受过,临进手术室的那一刻,除了对病情的担忧,还有对麻醉的种种猜想:麻醉是不是只让人睡一觉?其实,麻醉和手术过程密切相关,关乎患者全程的生命安全,也影响恢复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麻醉在手术和围术期中的那些关键事儿,用生活中的例子帮你真正看懂。

🛌 01 麻醉在手术中的角色是什么?

提到手术,多数人第一反应是“疼吗?”其实,麻醉的主要任务正是让手术变得无痛、无恐。无论是全身麻醉让你“安静入眠”,还是区域麻醉只让身体的一部分失去知觉,目的都是避免痛苦和应激反应。更重要的是,麻醉期间会通过各种方法控制血压、心率、呼吸,让人体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保持平稳状态。

简单来讲,麻醉不是简单的“昏睡”,而是一套帮助身体跨越手术风险的大后方。麻醉医生会在手术台旁持续守护,观察你的生命体征数据,调整药物,救治突发情况。1次安全的麻醉,是一场看不见的“生命防护战”。

⏱️ 02 围术期生命体征的管理有多重要?

  • 手术期间:比如心率突然加快、血压直线下降,有时候是失血太多,有时是药物反应,这时麻醉医生要及时判断原因并进行干预。如果没有及时调整,患者可能很快出现器官供氧不足,甚至危及生命。
  • 术后苏醒:身体从麻醉状态恢复时,也会出现血压升高或呼吸减慢等反应。如果苏醒不顺利,患者容易陷入昏迷或短期“迷糊”状态。
  • 真实案例:此前,32岁的女性因前置胎盘接受剖宫产手术,全身麻醉下,医护团队密切跟踪体征,及时调整麻醉与镇痛药物,完成了整个过程。这也说明,麻醉医生的监护不仅是“看着”,更要随时做应急处置。

要说麻醉医生是“生命信号的守护人”一点不为过。这也提醒我们,别小看手术室里的每一台监护设备,每一个数据波动都关系着安全——麻醉团队需要随时决策和行动。

💉 03 重症监护与麻醉的关系是什么?

很多人以为麻醉一结束,麻醉医生的工作就完了。其实,对于某些病情复杂或需紧急手术的患者,麻醉和重症监护常贴身配合。比如,剖宫产中的前置胎盘患者存在大出血风险,术后常送重症监护(ICU),由麻醉专业人员参与后续监护和治疗。这时,麻醉团队会继续帮患者调控镇痛、补液,甚至进行呼吸支持,守好术后这道“险关”。

国际研究显示,麻醉医生深度参与危重患者围术期管理时,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Weiser et al., 2016,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重症监护和麻醉的衔接,变得比以往更重要。

🚑 04 急救复苏中麻醉的作用是什么?

突发情况时,麻醉医生的急救技能格外关键。比如手术中出现大量出血或心跳骤停,麻醉医生一般是第一个进行气道管理和复苏处理的人。他们会迅速插管、调整呼吸机参数、管理各种药物,帮助恢复心跳和呼吸。说起来,这背后需要的不只是操作手法,更是对患者状态和病因的准确判断。

比如,前置胎盘患者如果术中大出血,麻醉医生必须同时应对止血、补液、输血和维持循环稳定。这种时刻,专业和冷静缺一不可。现代手术团队配备的设备和药品,让更多患者能够安全渡过“鬼门关”。

💊 05 疼痛治疗如何整合麻醉知识?

很多时候,病人对“疼”特别敏感。手术后,身体容易出现强烈疼痛或不适感,这时麻醉团队往往会为不同患者量身定做镇痛方案。例如针对剖宫产手术后的女性,既要控制切口疼痛,又要避免药物引发的嗜睡和恶心——太弱不行,太强也不好。如何平衡,正需要麻醉团队全程介入,合理组合药物,甚至用到“神经阻滞”这样的全身和局部联合方式。

说到底,疼痛管理不只是“开点止痛药”这么简单,而是让恢复过程变得顺畅,让患者能尽快走动、进食、和家人交流。这也是医学上主张的“快速康复”理念的重要一环。

🤝 06 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如何优化麻醉管理?

把每一台手术安全、顺利地完成,除了麻醉医生的个人经验外,还需要医院科室间配合得当。例如,产科医生和麻醉医生频繁交流,保留患者完整的健康资料,遇到特殊风险的患者,提前会诊和制定应急预案。

优化措施还包括常规的应急演练,定期组织新药物、新技术的专业培训。日常实践中,如果能普及手术安全清单、规范的知情同意流程和多学科协作,绝大多数手术的安全指数都能提升不少。

比如,很多医院建立了术前评估门诊,提前筛查麻醉风险,这样一来,患者和家属也能消除不少疑虑。

🔍 07 怎么识别手术相关的麻醉风险?

不同人群面对麻醉有不同的反应,风险因素也各不相同。比如年龄超过65岁的长者,或者有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在麻醉期间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就会相对高些。前置胎盘这类情况,也因手术难度大、失血风险高,更容易引发围术期生命体征变化。此外,肥胖、抽烟史,甚至有家族遗传病史,都可能增加麻醉相关意外风险。

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ASA分级(即患者手术麻醉风险分级)越高,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随之增加(Doyle & Goyal, 2020, British 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因此,科学评估个人风险并提前告知医生非常关键。

🍲 08 如何通过日常方法降低麻醉并发症风险?

其实,日常生活中很多方式都有助于降低麻醉及手术的风险。比如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鸡蛋、豆制品、鱼肉,有利于手术后伤口恢复。术前养成规律运动习惯,像每周快走3-4次,有助于改善身体耐受力和心肺功能。

  • 鸡蛋: 蛋白质丰富,促进伤口愈合。建议术前术后每天可以吃1-2个,但不过量为好。
  • 豆腐、豆类: 植物蛋白能量来源,多样化膳食更利于整体康复。
  • 新鲜蔬菜: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帮助免疫系统修复。
  • 主动交流: 觉得有慢性疾病、对麻醉有疑虑,要主动问问医生。

最好的办法是,如果将要手术,提前和医生说明自己所有的既往病史和过敏情况。术前按照医嘱安排检查,如有感冒、口腔感染等要及时沟通。而对产科手术的女性来说,适度补铁和补血也有帮助。

如术后出现持续剧烈疼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建议立刻联系主治医师,优先选择有经验的三级医院手术。

🌱 09 结语:科学麻醉,健康同行

说到底,麻醉不仅关乎让你睡得安稳,更关乎手术的整个安全和恢复过程。有了专业麻醉管理,生命体征才能平稳过关,新手妈妈也能顺利迎接宝宝。每当手术开始,背后总有一支强大的麻醉与监护团队在守护。

下次需要手术时,不妨主动和麻醉医生沟通你的健康情况,团队配合会让每一步都更加安心顺畅。真正的医疗,是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Dulay, A. T. & Goje, O. (2024). Placenta previa: Symptom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rck Manual Consumer Vers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erckmanuals.com/
  2. Doyle, D. J., & Goyal, A. (2020). ASA Physical Status Classification System. British 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 81(6), 1-2. https://doi.org/10.12968/hmed.2020.81.6.C72
  3. Weiser, T. G., Haynes, A. B., Molina, G., Lipsitz, S. R., Esquivel, M. M., Uribe-Leitz, T., ... & Gawande, A. A. (2016). Estimate of the global volume of surgery in 2012: an assessment supporting improved health outcomes.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17(5), 623-626. https://doi.org/10.1093/bja/aew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