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卵巢癌:识别、应对及管理

  • 5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卵巢癌:识别、应对及管理封面图

了解卵巢癌:识别、应对及管理

01 日常中,卵巢癌可能悄悄靠近

有时候,生活就像一杯温水,大多数女性都不觉得卵巢会出什么问题。其实,卵巢癌早期往往非常低调,信号隐约得让人几乎察觉不到。你可能觉得只是偶尔肚子有点胀,不以为意;或者工作太累,胃口变差,也不会和卵巢联系到一起。
这种安静的存在,是卵巢癌被称为“沉默杀手”的原因之一。平日里常出现的轻微不适如果总被忽视,可能让它悄悄发展,没有给人反应的机会。正因如此,留意身体的小变化,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轻微信号不是只有卵巢癌才会有,大多数人不必太紧张。但如果发现自己近期总是有腹部轻胀、饭量变小或下腹偶尔酸胀,不妨多留个心眼。

02 明显症状:别让这些信号被忽略

  • 腹痛或胀痛:不是偶尔的小不舒服,而是连续多天、时轻时重的腹部疼痛。
  • 食欲明显减退:以前喜欢的饭菜突然无味,很容易就觉得饱。
  • 频繁排尿:没喝多少水,却跑厕所的次数明显增加。
  • 体重突然下降或上升:在没特别控制饮食或运动的情况下,身体重量变化较快。
  • 下腹部可摸到有肿块:腹部膨胀到可以察觉,甚至影响到穿衣。
  • 消化不良、恶心、容易便秘:这些消化道问题反复出现也要当心。

以一位71岁的女性为例,她原本只觉得腹部偶尔微涨,后来却出现持续的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最终确诊时已属晚期。这个例子说明,当身体的小异常持续出现,而自己找不到其他合理解释时,最好主动去医院检查,不要一再拖延。

如果上面这些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并伴有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就要及时就医了。这不是自己吓自己,而是给健康加一道保险锁。

03 为什么会得卵巢癌?

简单来说,卵巢癌就是卵巢里的细胞变得异常,逐渐失控,最终形成肿瘤。这其中,影响因素并不少。

  • 遗传因素 🧬:部分人携带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患卵巢癌的风险比一般女性高许多(Sieh, W. et al., JAMA, 2013)。
  • 年龄增长 👵:多发于50岁后的女性,尤其是绝经后。
  • 生育史影响:从未生育或怀孕次数少的女性,相对风险略高。
  • 激素水平变化:长期使用雌激素(未联合孕激素的激素替代治疗),对部分人群来讲风险升高。
  • 生活习惯与体重:肥胖、饮食过于高脂肪,也有某种程度的关联性(Lengyel, 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0)。
  • 家族病史:如果母亲、姐妹有过这类肿瘤,自己也需格外谨慎。

上述多项风险因素,每个人可能兼有一两项,却不一定都会得病。但这些信息能帮我们提前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到有的放矢。

04 卵巢癌的检查方式有哪些?🔬

  • 血液检查(CA-125):查血液中特异性蛋白值,常用于卵巢癌风险初筛。数值升高时不一定就是癌症,但结合其他异常更有意义。
  •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经常作为第一步判断体内是否有异常结构,必要时医生会建议做CT或MRI,有助于了解肿瘤范围和转移情况。
  • 手术取样:对可疑肿瘤做活检(取一点组织做化验),是确诊最直接的方式。如果疑似腹水,也会抽取腹水送检。

选择哪种检查方式,通常由医生根据症状综合决定。不少女性担心检查复杂影响生活,其实大多数步骤很快完成。疑惑不妨和医生聊一聊,清楚流程,对自己也是一种安心。

05 卵巢癌如何治疗?有多少选择?

  • 手术🩺:最常用的是“减积手术”,尽量清除可见的肿瘤组织。如果肿瘤仅限卵巢和附近,部分情况下能保留其他生殖器官以维护生活质量。
  • 化学治疗💉:多数患者术后需行化疗,常见方案有紫杉醇和卡铂联合,用以清除残存的异常细胞。有时在手术前也会用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体积。
  • 靶向治疗:部分卵巢癌对特定靶向药物(如贝伐单抗等)有反应,可以与化疗联合使用,提升疗效。

一些患者会经历化疗的不良反应,比如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等。这需要医生精准调整用药,多用支持治疗帮助身体恢复。比如贫血时加强营养和促红素管理,这些做法让病人能更平稳地度过难关。

治疗方案的选择因人而异,聊聊自己的顾虑,积极和医生沟通,能帮自己获取最适合的个体化建议。

06 健康生活怎么做,对卵巢有帮助?

说起来,预防有时比治疗更难做到。其实,许多看似平常的小习惯,长期坚持下来,对保护卵巢健康大有裨益。

  • 多吃新鲜蔬果 🥦,可提供丰富抗氧化物,有利于维护身体细胞的正常代谢。简单建议:每天三餐尽量加一点绿色蔬菜或彩色水果,比如上午苹果、午餐花椰菜,晚餐加番茄或胡萝卜。
  • 适量饮用牛奶或豆制品 🥛,蛋白质和天然钙质均有助于提升整体免疫力,支持身体修复能力。日常中选择早餐一杯牛奶或豆浆,既简单又营养。
  • 固定活动多一点 🚶‍♀️,像散步、快走或广场舞,哪怕每次20分钟,也能让身体代谢更畅通,带来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好处。
  • 保持适度社交,和亲朋好友聊聊心事,有助于释放情绪压力。精神放松,身体自愈力也会增强。
  • 定期健康检查,40岁后建议每年体检一次,如有不适及时咨询医生。哪怕仅仅是为了获得专业的安心指导,也很值得。
  • 科学补充营养,不用迷信保健品,更多依靠平衡饮食和自然作息。比如杂粮、豆类、坚果适量摄入,满足身体多样需求。

若真的出现了腹部持续不适、体重无故变化等症状,最好主动前往正规的妇科、肿瘤专科医院做进一步咨询。部分大医院和社区体检中心都有无创初筛项目,既省心又高效。

身体每一次异常,都是健康给我们的提醒。养成定期整理健康状况的习惯,就像给生活做年度大扫除,一点都不难。

参考文献

  1. Sieh, W., et al. (2013). "Association of inherited genetic variants with ovarian cancer survival." JAMA, 309(12), 1264–1273.
  2. Lengyel, E. (2010). "Ovarian cancer development and metastasi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3(23), 2254-2263.
  3. Goff, B. A., Mandel, L., Melancon, C. H., & Muntz, H. G. (2004). "Ovarian carcinoma diagnosis: results of a national ovarian cancer survey." Cancer, 104(7), 1398–1406.
  4. Jelovac, D., & Armstrong, D. K. (2011). "Recent progres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varian cancer."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1(3), 18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