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蝙蝠抓伤后,你真的能无视狂犬疫苗吗?
01 蝙蝠和狂犬病:你身边的不速之客
有些人会觉得:“蝙蝠生活在山林、废弃楼房,离我们挺远,真沾不上边。”但现实其实比想象中更贴近:夏初傍晚,在自家阳台发现一只小蝙蝠,有人出于好奇用棍子挑了挑,不小心被它的小爪勾了一下,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
从科学角度说,蝙蝠的生活习性让它们成为狂犬病病毒多种型别的储存库。除了常见的哺乳动物,比如猫、狗,蝙蝠同样可以携带并传播狂犬病,只不过,蝙蝠感染后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不容易被人察觉。
02 蝙蝠“轻伤”:看不见的问题才更棘手
- 表面划破,不一定没事: 别被蝙蝠小巧的样子迷惑。很多人觉得被蝙蝠爪子划破一点点,不会太严重。实际上,即使只是轻微的表皮划伤,也已满足病毒通过黏膜或皮肤传播的条件(Johnson et al., 2014)。
- 真实案例: 一位41岁男性下午在花园发现昏昏欲睡的蝙蝠环爪,只觉得痒了一下,并未流血,结果在数月后出现不明原因的痉挛和莫名恐惧,经诊断为狂犬病。
这个例子其实敲响警钟——被蝙蝠抓破即便没有明显伤口,也不能掉以轻心。 - 被忽视的高风险: 不少人第一反应是用肥皂水简单冲洗伤口就算结束,但狂犬病毒极其耐受环境,即使是很小的伤口,也可能成为病毒的“绿色通道”。普通的消毒方式,并不能完全阻止病毒进入体内。
03 狂犬病到底有多危险?
狂犬病的机理其实并不复杂。狂犬病毒属于神经性病毒,一旦通过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会沿着外周神经缓慢向上,到达中枢神经。早期可能仅有轻微的不适或局部麻木,但当症状发展为咽喉痉挛、恐水、肌肉紧张甚至行为异常时,基本已难以逆转。
发作阶段 | 常见表现 | 说明 |
---|---|---|
早期 | 偶尔感到伤口麻木或刺痛 | 可持续几天至数周 |
进展期 | 咽喉紧绷、肌肉抽搐、恐水症状加重 | 症状持续恶化 |
狂犬病致死率极高。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死亡几乎不可避免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
04 狂犬疫苗接种:防线为何如此重要?
狂犬疫苗的原理,说到底,就是在病毒“渗入”身体之前,提前让身体产生防护力。接种后体内会生成针对狂犬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可以在病毒仍在“局部徘徊”时将其吞噬,阻止病毒入侵神经系统(Hemachudha et al., 2013)。
时间点 | 操作 |
---|---|
0小时内 | 流水冲洗伤口 15 分钟+肥皂水彻底清洁 |
24小时内 | 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启动狂犬疫苗接种流程 |
严格按医生安排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才能保证防护效果。漏打、随意停针都有可能让防护链断裂。
05 狂犬疫苗后,该注意些什么?
- 按时完成接种: 通常需要5针,按照医生确定的时间表完成不可间断。
- 常见反应: 一些人可能会有轻微的局部红肿或低热,通常1-2天自行消退。如果红肿持续不退,高热明显,则要及时就医。
- 生活细节: 接种部位保持干燥清洁,避免剧烈按摩。近期尽量减少剧烈运动。
- 其他反应: 疫苗后的身体反应每个人不同,如果有异常不适,比如持续发热、呼吸困难,一定要回医院复查。
06 总结和实用建议:别让侥幸变成风险
蝙蝠看起来神秘,其实在不少城市和农村周围都能遇到。哪怕一次不经意的接触,都有可能埋下风险。狂犬病致死率高、疫苗预防可行,被蝙蝠抓伤后,无论伤口大小都不应该掉以轻心。
- 确定被蝙蝠抓伤,请立刻用流水冲洗伤口,并就近到正规医院启动疫苗接种,不要耽误时机。
- 即使伤口很小,也不要赌运气。狂犬病来了没有回头路,主动预防才靠谱。
- 家有小孩、老人、户外活动多的人群,遇到蝙蝠要多加小心,不主动触碰、不随意驱赶,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其实,狂犬疫苗让风险大大降低,不必过度恐慌,凡事预防优先,遇事处理得当,健康也就有了保障。
参考文献
- Drexler, J.F., Corman, V.M., & Drosten, C. (2012). Ecology, evolu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bat coronaviruses in the aftermath of SARS. Antiviral Research, 101(1), 45-56. https://doi.org/10.1016/j.antiviral.2013.10.013
- Hemachudha, T., Laothamatas, J., & Rupprecht, C.E. (2013). Human rabies: a disease of complex neuropathogenetic mechanisms and diagnostic challenges. The Lancet Neurology, 12(5), 498-513.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13)70038-3
- Johnson, N., Phillpotts, R., & Fooks, A. R. (2014). Airborne transmission of lyssaviruses.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55, 785-790. https://doi.org/10.1099/jmm.0.46421-0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 Rabies vaccines: WHO position paper, April 2018 – Recommendations. Weekly Epidemiological Record, 93(16), 201-220.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who-wer9316
- Wang, X., Tang, Q., Liang, G. (2019). Rabies and rabies virus in China. Rev Sci Tech, 28(3), 1133-1148. https://doi.org/10.20506/rst.28.3.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