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打破沉默:脑血管介入治疗中风患者的新希望

  • 1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打破沉默:脑血管介入治疗中风患者的新希望封面图

打破沉默:脑血管介入治疗中风患者的新希望

01 认识中风:症状与成因

有时候,早上照镜子,突然发现自己一侧嘴角有些下垂,说话听起来好像带点含糊。其实,这种变化很容易被忽略。有人甚至以为只是睡眠不好或者着凉,但这些可能正是中风的前奏。真正的大问题,往往不是瞬间爆发,而是悄悄积累的。当头晕、短暂的手脚乏力或者语言变得有点困难时,许多人还在犹豫要不要去医院。

健康影响:
中风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是导致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初身体只会有轻微、偶尔的异常,比如单侧手指发麻或短暂视物不清。如果没有及时识别,可能会发展成持续的偏瘫、口齿不清甚至丧失意识。别忽视这些小信号,及早识别能大大减少损害的可能。

02 警示信号:什么情况下要特别注意

  • 突然半边身体无力或麻木,时间超过10分钟还没自行缓解。
  • 说话明显困难,家人发现怎么都沟通不畅。
  • 视线突然模糊,或者出现短暂的看不见东西。
  • 剧烈头痛,莫名其妙开始,而且伴随恶心呕吐。
简单病例:
有位63岁的男性,早晨醒来突然发现右手无法正常举起,说话模糊,家人感到异常,送到医院后被诊断为急性缺血性中风。这说明,只要出现上述持续明显症状,就要立刻就医。
建议:
出现这些信号别迟疑,提前了解急救电话和就近的大型医院信息,有助于在紧急时刻争取宝贵时间。

03 脑血管介入治疗是什么?

如果把身体的血管比作城市路网,脑血管介入治疗类似于用"微型维修工具"直接去疏通或处理堵塞的路线。和传统开颅手术相比,它只需在大腿根部动脉“打个小洞”,通过导管在血管内进行精准操作,有效减少了对组织的创伤。

主要方式 特点 主要治疗对象
血管内取栓 微创、恢复快 缺血性中风(血管堵塞)
动脉瘤支架 精准修复、减少破裂风险 脑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直接扩张狭窄段 动脉狭窄
别忽视:
这些微创技术越来越成熟,据研究数据显示,血管内取栓治疗使部分严重中风患者的功能恢复率提升约30%(Campbell et al., 2015)。

04 适应症:谁适合做脑血管介入?

并非每一个中风病人都能用脑血管介入方式解决问题,那些真正适合的往往有下面这几种情况:

  • 急性脑卒中患者(缺血性中风)72岁女性,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且发作不超过6小时,经检查为大动脉急性堵塞。她属于介入治疗的典型受益群体(Goyal et al., 2015)。
  • 动脉瘤患者血管造影发现尚未破裂的脑动脉瘤,有较高破裂风险时,介入放置支架或栓塞能有效防止意外发生。
  • 动脉狭窄研究指出,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通过血管成形术后中风再发概率明显降低。
提醒:
年龄不是唯一考虑因素,具体能否做介入治疗,要靠医生全面评估血管状态、发病时间和基础疾病等因素。

05 介入治疗流程:一步步来看

① 急诊评估: 救护车到院后,立刻做头颅CT/MRI,判断是堵塞还是出血。
② 血管造影: 确定堵塞部位和类型,为手术做准备。
③ 介入手术: 在局部麻醉下,将微导管送入病变血管,进行取栓或放置支架。
④ 术后监护: ICU或神经专科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
⑤ 康复训练: 早期进行康复理疗,有助于恢复肢体和语言功能。
提请关注:
整个流程越快越好,把握住发作6小时内的“黄金治疗期”,恢复效果通常会更理想。
人工智能辅助评估(如自动CT判读)正在部分医院使用,缩短了诊断流程(Psychogios et al., 2022)。

06 治疗后的生活:如何恢复和预防复发

介入治疗后,生活方式管理和康复训练同等重要。以下内容可以帮助做到更好:
方法 具体建议 原理/作用
✳️ 平衡饮食 日常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深海鱼如三文鱼,每周2-3次 富含抗氧化物和优质脂肪酸,帮助血管保持弹性(Narumi et al., 2018)
🚶 规律锻炼 每周快走五次,每次三十分钟,运动中可与人正常说话 预防血栓形成,控制体重血压
🛌 充足睡眠 保持每晚7-8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 有助于大脑和神经系统修复
👨‍⚕️ 定期复查 遵医嘱定期做血压、血脂、血糖和脑部影像检查 及早发现复发风险
特别提醒:
建议治疗后尽快与康复科医生对接,制订个性化恢复计划。遇到新的肢体或语言障碍变化时,及时再就医评估。

07 科学与希望: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未来方向

最近几年,脑血管介入治疗领域变化非常大。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辅助判读为医生决策提供更多支持。越来越多"超早期"干预手段正在尝试,比如机器人操控导管,提高手术精度。新型可降解支架、改良微导管等器械也陆续投入临床,让高风险人群的选择更多了。

说起来,中风虽难预料,但技术革新让患者获得新希望。关键还是在于能第一时间识别异常、主动就医,以及规范康复——这三者联动,能让更多家庭迎来健康的转机。

参考文献

  1. Campbell, B.C.V., Mitchell, P.J., Yan, B., Parsons, M.W., Davis, S.M., & Donnan, G.A. (2015). A meta-analysis of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trials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t J Stroke, 10(5), 739-744. https://doi.org/10.1111/ijs.12464
  2. Goyal, M., Menon, B.K., van Zwam, W.H., Dippel, D.W.J., Mitchell, P.J., Demchuk, A.M., ... & Majoie, C.B.L.M. (2015).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after large-vessel ischaemic stroke: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five randomised trials. Lancet, 387(10029), 1723-1731.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6)00163-X
  3. Psychoigiou, K.I., et al. (2022).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Acute Ischemic Stroke Workflow in Clinical Practice. Frontiers in Neurology, 13, 894851. https://doi.org/10.3389/fneur.2022.894851
  4. Narumi, S., et al. (2018). Antioxidants and stroke prevention: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Stroke, 20(2), 167-179. https://doi.org/10.5853/jos.2018.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