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探秘病理科:肿瘤的良性与恶性之战

  • 2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探秘病理科:肿瘤的良性与恶性之战封面图

探秘病理科:肿瘤的良性与恶性之战

01 肿瘤是什么?从细胞说起 🧬

生活中,不少人听到“肿瘤”时会心头一紧,觉得这是个可怕的词。其实,肿瘤这个词本身并不全是坏消息,它指的是身体某一部分的细胞“不听指挥”,加速增殖,最终堆积成一个新的组织块。
简单来说,细胞犹如工厂里的工人,正常时井然有序,偶尔“工头”失灵,部分工人生长过头,就形成了肿瘤。

类型 生长方式 对身体的影响
良性肿瘤 慢、边界清楚 多数损害较小,极少危及生命
恶性肿瘤 快、边界不清 可能破坏周围组织,并有转移风险
小贴士:肿瘤≠癌症,只有恶性肿瘤才叫癌症,良性肿瘤大多不用太担心。

02 病理科究竟做什么?显微镜下的慧眼 🔬

真正揭开肿瘤“面具”的,是病理科。这里有一群靠显微镜工作的专家——病理学家。他们的日常,大多围绕着一块块病理切片展开。当医生怀疑体内有异常时,会把取下的组织送到病理科。

病理学家的职责主要有三项:

  • 识别细胞类型:判别是良性还是恶性
  • 分析分化程度:判断肿瘤细胞“成熟度”
  • 协助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关键参考依据
案例:一位52岁的女性因乳房内摸到硬块,外科医生手术切除部分组织,病理检测后判断为良性纤维腺瘤。这提示:只有病理报告能给出最终结论。

03 良性肿瘤:大多数情况下“小麻烦” 😊

良性肿瘤在身体中安家落户,常常发展较慢。它们通常包裹得很完整,不容易向周围“侵占地盘”。

  • 生长模式:边缘清晰,跟周围组织界限分明
  • 常见类型:像皮肤的脂肪瘤、子宫肌瘤等,常见且多数影响不大
  • 健康影响:简单来说,良性肿瘤对身体危害有限,极少威胁生命,除非长在特殊部位或体积太大压迫器官
病例:34岁的男性,腰部皮下长出一个豌豆大小的肿块,经检查为脂肪瘤,医生建议定期观察,无需立刻切除。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良性肿瘤只需监测即可。
类型 常见部位 症状表现
纤维腺瘤 乳腺 无痛、质地较硬的结节
子宫肌瘤 子宫 月经量多,腹部隆起(少数)
脂肪瘤 皮下 柔软肿块,可随皮肤滑动

04 恶性肿瘤:需要更警觉的“闯入者” ⚠️

与良性肿瘤不同,恶性肿瘤的细胞生长像脱缰的马,速度快、控制不住。它们不但破坏周围结构,还会“偷渡”到身体其他部位,这就是所谓的远程转移。

行为特点 影响范围
生长极快,难以控制 可能侵袭周围组织,甚至入血、入淋巴
远程转移 肺、肝、骨、脑等处可发现新病灶
常见明显信号:持续性咳嗽、体重显著下降、长期不愈合的溃疡、吞咽困难,如有这些症状应尽快就医。
病例:66岁的女性,半年内频繁咳血、声音嘶哑,经气管镜及病理穿刺,证实为肺癌。她的经历提醒:持续严重症状不能拖延排查。

05 肿瘤检测:从切片到“基因密码” 🚀

肿瘤诊断方法这些年变化很大。以前主要靠组织切片、显微镜;现在有了更多精准技术,帮助早发现、早识别恶性“苗头”。

  • 显微切片: 最为传统和基础
  • 免疫组化: 可以细致分型
  • 分子病理: 如检测癌基因、抑癌基因变化
  • 液体活检: 用血液检测肿瘤DNA,适合早筛查和疗效跟踪
  • 基因测序: 检查突变基因,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指导 (Garraway & Lander, 2013)
最新趋势:结合多种方法,共同判断,减少漏诊误诊。

06 如何与医生沟通?主动了解,才能更安心 🤝

面对肿瘤诊断,不少人一时茫然。其实,每个人都有了解病情、参与决策的权利。不妨主动向医生提问——“这个肿瘤具体是什么类型?”“报告里还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吗?” 多沟通,将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病情和治疗选择。

沟通技巧 简要说明
准备好问题清单 提前写下疑问,避免漏问
不懂就追问 遇不明白的诊断术语,及时请医师解释
关注治疗副作用 咨询不同方案可能的利弊
TIPS:若得到肿瘤诊断,鼓励寻求第二意见。多名专家共同判断,决策会更科学、更安心。

07 可做的健康举动:科学养生,自己也能做 🌱

保持定期体检:40岁以后建议每2年做一次全面检查,特别是有家族肿瘤史的人群
饮食方面,推荐——
  • 胡萝卜:含β-胡萝卜素,有助于细胞修护,每周吃2-3次炒、炖或搭配沙拉都不错
  • 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卷心菜):富含抗氧化物质,有益于肿瘤预防,建议隔天炒菜或凉拌一次
  • 新鲜水果:如苹果、橙子,补充维生素,帮助提升身体免疫力,每天1-2份即可
心理调节:保持愉快心情、适量运动,对身体健康同样有好处
如有下列情况建议尽快就医:突然出现的持续性不适、肿块短时间明显变大、长期非外伤性出血等。

参考文献

  1. Garraway, L. A., & Lander, E. S. (2013). Lessons from the Cancer Genome. Cell, 153(1), 17-37.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3.03.002
  2. Hemminki, K., & Li, X. (2004). Cancer risks in Nordic immigrants and their offspring in Sweden.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40(9), 1341-1350. https://doi.org/10.1016/j.ejca.2004.01.039
  3. Siegel, R. L., Miller, K. D., & Jemal, A. (2022). Cancer statistics, 2022.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2(1), 7-33. https://doi.org/10.3322/caac.21708
  4. Hanna, T. P., King, W. D., Thibodeau, S., et al. (2020). Mortality due to cancer treatment delay: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371, m4087. https://doi.org/10.1136/bmj.m4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