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动静脉内瘘:透析患者的日常护理宝典

  • 1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动静脉内瘘:透析患者的日常护理宝典封面图

动静脉内瘘:透析患者的日常护理宝典

01 内瘘在透析中的角色是什么?

说起来,动静脉内瘘就是“专门为血液透析搭建的一条高速通道”。有点像在胳膊里修建一条可以应对大量血流的“健康快线”,让透析机器可以快速、安全地完成血液净化。大部分用的地方是前臂,也有些人需要用到上臂。手术方式主要是让动脉和静脉直接连起来,这样静脉就变得结实有弹性,透析时就方便了。

如果肾脏不能正常工作,身体的废物和水分堆积起来,血液透析就成了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动静脉内瘘就是透析成功的核心条件。它一旦出了问题,整个治疗节奏都要被打乱。单靠吃药或者打针,没办法替代内瘘的作用。

02 内瘘建成后要点与维护经历

  • 术后恢复:最初做完内瘘,手臂会有点肿胀、麻木,有些人可能感觉动脉“跳动”明显。
  • 通畅监测:内瘘做完后,医生通常会建议用指尖轻触内瘘部位,能摸到“嗡嗡”的震颤感,这代表血流通畅。消失或减弱,算是一大警报。
  • 真实案例:
    有位56岁的男性患者,术后一周内几乎天天自己摸内瘘,发现第三天震颤变弱,及时报告,复查发现有血栓倾向,及时处理后顺利恢复。这个例子说明:定期自查及时反馈,内瘘才更安全。
小贴士:术后1个月内不用力提重物,避免剧烈运动,帮助血管慢慢变粗变强壮。

03 为什么内瘘容易出问题?

风险因素 影响机制 & 简述
年龄增大 血管弹性变差,容易狭窄或堵塞
糖尿病史 长期高血糖损伤血管细胞,内瘘存活率降低
反复穿刺 容易产生瘢痕和血管损伤,导致血流障碍
血脂高 加速血管硬化,内瘘闭塞概率增加
遗传因素 部分人天生静脉较细,适应力有限

研究资料(Kakisis JD et al., 2005)显示,内瘘闭塞风险大大增加与患者的基础疾病和血管条件密切相关。不少患者因为透析年限越来越长,血管损耗成了大问题。

04 内瘘怎么日常护理会更安心?

  • 🧼 保持清洁:每天温水清洗穿刺区,透析后擦干,减少局部皮肤感染机会。
  • 👀 观察变化:发现内瘘肿胀、变红、变热或出现持续性疼痛时,及时去医院复查。
  • 👂 聆听震颤:可以用手机录音比对每天的“嗡嗡”声,有异常提前发现。
  • 穿刺后按压:透析结束要注意,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点3-5分钟,让血止住,避免血肿。
每日护理要点表
操作频率
自查震颤每天1次
穿刺部清洁每次透析前后
避免提重物术后1个月
穿宽松衣物一直

05 并发症怎么预防与化解?

  • 感染:穿刺区反复红肿、流脓时,停止使用内瘘,联系专科医生,避免扩散(参见 Hasegawa T et al., 2022)。
  • 血栓堵塞:突然没有震颤或“嗡嗡”声,需要尽快到院,部分情况下可通过用药或局部处理解决。
  • 动脉盗血:手指发凉、变苍白、感觉异常时,表示内瘘抢夺了手部血供,也得马上评估。
紧急处理TIPS:如果2小时内症状无缓解务必就诊,否则后续治疗会大受影响。

06 和医生怎么交流最靠谱?

  • 📞 复查频率:动静脉内瘘最初建议三个月复查一次,之后每半年到医院做一次B超检查。
  • 💬 沟通内容:透析中有任何新症状及时告诉专科医生,比如穿刺困难、血液流速异常等。
  • 🗂️ 带齐材料:每次复查别忘了带上透析记录卡以及之前的相关检查结果,让医生更快判断问题。

沟通顺畅比什么都重要,有问题不拖延,很多并发症都能提前防住。

07 调整心态,生活更顺畅

内瘘治疗会持续相当长时间,一些人可能会觉得焦虑、烦闷。其实情绪的变化和身体反应一样,都是可以调节和适应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和朋友交流,哪怕只是晒晒太阳,也有助于缓解透析带来的心理压力。

饮食方面可以适当多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鲈鱼、豆腐、菠菜),这些食材有助于恢复和维持体力,同时帮助伤口愈合。运动也不必完全停下,简单的手臂伸展操对内瘘部位有好处,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用力过猛。

小建议: 每天跟朋友或家人聊聊近况,给自己一些放松时间,心情平稳时,身体也会更容易适应透析节奏。

内瘘护理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每天花点心思,学会观察和配合检查,大多数问题早期都能识别出来。平时别给自己太大压力,有困惑多和医生聊聊,哪些做得好、哪里还能加强,都能一点点变好。身体和心情都调整好了,透析其实也能过得平稳自在。

参考文献

  1. Kakisis, J. D., Lionaki, S., & et al. (2005). Comparison of Contemporary Methodologies for Vascular Access Creation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41(6), 1185-1191. https://doi.org/10.1016/j.jvs.2005.02.011
  2. Hasegawa, T., Yamamoto, S., & et al. (2022). Infec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vascular access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8(1), 1-12. https://doi.org/10.1186/s41100-022-004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