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颈动脉超声检查:保护您的大脑与心脏的“透视镜”

  • 15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颈动脉超声检查:保护您的大脑与心脏的“透视镜”封面图

颈动脉超声检查:保护您的大脑与心脏的“透视镜”

颈动脉的秘密:为何我们需要关注它? 🧠❤️

如果问心脑健康从哪里“卡壳”,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血压或者心脏,其实颈动脉才是关键一环。它们像城市的主干道,将氧气和营养直接输送到大脑。一旦堵塞,原本井然有序的“交通”就可能突然中断,带来大麻烦。

简单提要
  • 颈动脉负责把血液从心脏直接运送到脑部。
  • 如果颈动脉出现问题,比如变窄、堵塞,后果可能涉及中风或心脏供血障碍。
  • 早发现颈动脉异常,可以减少突发意外的风险。

研究提示,约四分之一的脑卒中与颈动脉狭窄密切相关(Petty et al., 1996)。这个比例并不小,所以颈动脉的健康,值得我们重视。

超声检查的“魔法”:如何揭示颈动脉的健康状况? 🩺

现在做检查,很多人都不太排斥B超。与其他血管检查不同,颈动脉超声(俗称“颈动脉B超”)又快又安全,没有辐射,也不用打针。检查的时候,医生会在脖子上涂上一层凝胶,然后用探头轻轻滑动——几分钟内,血管里有无“堵点”就能一目了然。

步骤 描述
准备 平躺,露出脖子,涂上B超用的导电胶。
扫描 医生用探头沿着颈动脉方向缓慢滑动。
观察血流 显示器上实时可看见血流速度和血管形态。
拍照取证 若发现异常,会重点拍下斑块、狭窄等部位。

医学数据证实,颈动脉超声对动脉硬化的检出率很高,适合做初筛(Stein et al., 2008)。有家族心脑血管病史、中老年、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建议定期检查一次。

识别风险:颈动脉堵塞的症状有哪些?🚦

说起来,很多朋友觉得健康检查都是“没病找病”,但有时身体给的信号真的微妙得让人忽略。轻微颈动脉狭窄时,症状可能几乎没有,但随着堵塞加重,转为明显后,身体会发出求救信号。

早期症状
  • 偶尔突然一侧身体麻木,通常很快恢复
  • 短暂看不清东西,几分钟后自行好转
  • 有时口齿一时不清,需要集中精力才能表达
明显症状
  • 持续一侧手脚乏力或麻木
  • 说话困难,甚至失语
  • 一侧脸部下垂、流口水,控制能力变差
案例:54岁的王女士,起初偶尔头晕,以为是血压波动,后来出现持续手脚麻木,及时做了颈动脉超声,才发现一侧血管有明显斑块,差点发展成脑梗。 这个例子说明,身体的小信号别忽略,严重问题有时正悄悄形成。

超声结果怎么看?关键指标别搞混!🔬

拿到颈动脉超声报告,密密麻麻的数据难免让人犯愁。实际上,把握住3个关键词:血流速度、斑块、管壁厚度,心里就有数了。

指标 含义 参考范围
血流速度(峰值) 血液流经狭窄部位的速度 基本不超1.25 m/s
斑块 血管壁上异常增厚或沉积物 无斑块为正常,斑块厚度>1.5mm需警惕
管壁厚度(IMT值) 内膜中层厚度反映动脉硬化 小于0.9mm为理想
解读建议
  • 一次检查出现轻度斑块不用过于紧张,动态观察才最重要。
  • 血流速度升高通常提示有明显狭窄,需要进一步深入评估。
  • 斑块不等于一定会中风,但值得定期复查。

如果对报告不放心,找具备心脑血管专长的医生面对面咨询会更安心。

为什么动脉会“变窄”?关键风险因素分析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上了年纪才会得颈动脉斑块,其实年轻人也可能中招。原因通常和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有时遗传和其他慢病也会参与。

1. 年龄增长

随着年纪增加,血管壁弹性逐渐降低,斑块更容易慢慢堆积。

2. 高血压、高血脂

医学界普遍认为,这些基础病长期作用于血管,损伤内膜加快斑块形成(Malik et al., 2004)

3. 抽烟

香烟中的化学物质会让血管收缩及损伤内皮,比常人更易形成动脉硬化。

4. 糖尿病

高血糖让血管变“脆弱”,加速狭窄和堵塞发生。

5. 家族历史

有脑卒中或心脏病家族史的人,需格外关注自己的颈动脉状况。

长期不良习惯影响积累,斑块和狭窄并非一夜形成。最好的做法是认识这些因素,给自己早一点“预警”机会。

生活管理与预防:如何守护颈动脉的顺畅?🌱

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方式帮助颈动脉远离斑块,大部分措施都实用而不难做到。关键在于长期坚持。

橄榄油 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帮助维护血管弹性
建议:凉拌、烹调均可,每天1-2勺为宜。
鱼类(尤其是深海鱼) 含丰富Omega-3脂肪酸,有助于防止血管炎症
建议:一周至少食用两次。
坚果类 含有多种有益脂肪,支持血管健康
建议:每日适量食用(约一小把)即可。
多吃蔬菜水果 膳食纤维和各类抗氧化物丰富,帮助血管“减负”
建议:每顿饭都要有蔬菜,水果作为加餐最适合。
定期锻炼 运动可以让血管保持良好功能
建议:每周至少五天,每天30分钟快步走、骑行或游泳。
规律睡眠与减压 提升内分泌和血管自我修复能力
建议:每天保证7小时以上的高质量睡眠。
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
  • 发现自己有持续性单侧手足麻木、说话困难。
  • 40岁以后体检发现血脂、血压异常。
  • 家中有直系亲属年轻时中风或心梗的历史。

出现上述情况,可以选择大型医院心血管中心或有心脑血管专科门诊的医疗机构。

颈动脉超声的未来:新技术带来哪些改变?🚀

说到未来,颈动脉超声领域也在变。比如现在已经有基于人工智能的病变识别技术,可以自动筛查斑块和狭窄部位,让医生诊断更快更准确。还有新型高分辨率探头,能看得更细致,连微小斑块也不容易漏掉。

未来展望
  • 人工智能参与图像分析,让筛查更高效(Saba et al., 2021)
  • 云端大数据支持远程诊断。
  • 便携式超声设备,家庭检测正在成为可能。

虽然技术升级带来便利,但最终落地还需要医疗机构和医生判断。自己多学点相关知识,面对健康结果时也会更加从容自信。

结语

颈动脉健康,其实关乎着每个人的日常状态。不管有没有不舒服,定期体检早一步了解身体状况,总是不会错的。在家饮食和运动上的小改变,能带来大不同。如果有疑问,专业医生随时能帮上忙。掌握这些简单又实用的知识,就是给自己和家人多一分安心。

参考文献

  • Petty, G. W., Brown, R. D., Whisnant, J. P., Sicks, J. D., O'Fallon, W. M., & Wiebers, D. O. (1996). Ischemic stroke subtype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functional outcome, survival, and recurrence. Stroke, 27(5), 759-764. https://doi.org/10.1161/01.STR.27.5.759
  • Stein, J. H., Korcarz, C. E., Hurst, R. T., Lonn, E., Kendall, C. B., Mohler, E. R., ... & Post, W. S. (2008). Use of Carotid Ultrasound to Identify Subclinical Vascular Disease and Evaluat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Task For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 21(2), 93-111. https://doi.org/10.1016/j.echo.2007.11.011
  • Malik, S., Koon, T. E., & Memon, I. (2004).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risk factors and role of statins in primary prevention. Southern Medical Journal, 97(6), 551-555. https://doi.org/10.1097/00007611-200406000-00004
  • Saba, L., Biswas, M., Kuppili, V., Cuadrado-Godia, E., Soares, E., Sabir, E., & Nicolaides, A. (2021).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deep learning in radiology.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134, 109438. https://doi.org/10.1016/j.ejrad.2020.109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