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在手术及重症监护中的重要性:保障健康安全

  • 1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在手术及重症监护中的重要性:保障健康安全封面图

麻醉在手术及重症监护中的重要性:保障健康安全

01 什么是麻醉?🔬

在医院,有时我们难免会遇到需要进行手术的情况。说到“麻醉”,不少人第一反应可能还是“打一针、睡一觉”,但其实,它的作用远超我们的想象。麻醉不只是让人“睡着”,它有时像一个负责调节的大师,帮助身体暂时屏蔽痛苦、应对外界创伤,让手术医生能够专注、安心地进行操作。

其实,麻醉可以通过药物或者其他手段让人丧失部分或全部知觉。在现代医院中,医生会根据手术的性质和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应该怎样合理、安全地使用麻醉技术。这背后既有丰富的药理知识,也离不开麻醉专科医师的细致判断。一场规范的麻醉管理,不仅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还关系到患者整个恢复流程的安全感和舒适度。

02 麻醉在手术中的作用有哪些?🩺

  • 1. 缓解疼痛,减轻心理压力
    家属常常关心“疼吗?”“能不能醒的时候不会痛?”实际上,麻醉的最大作用就是减轻或消除手术带来的疼痛。这样的保护,不仅仅让人身体上不觉得痛,精神层面也减少了很多压力。
  • 2. 稳定生命体征
    手术时,身体处于一种被“侵入”的状态。麻醉医生会通过相关设备实时监测血压、心率、血氧等指标,并根据变化及时调整麻醉剂量和补救措施。这样既防止身体压力过大,也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应对突发状况。
  • 3. 提高手术的可操作性
    有些手术操作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很高,麻醉可以帮助身体“放松”,让医疗团队的操作更加精细。如果没有理想的麻醉状态,有些复杂甚至危重的手术就无法安全进行。

以一位29岁的男性患者为例:他因右足部开放性损伤、大面积皮肤坏死及烧伤,接受了全身麻醉下的清创植皮手术。术中,麻醉医生不仅控制他的痛觉和意识,还通过连续监测和调整,让他平稳度过了近两个小时的手术过程。术后观察,生命体征稳定,这实际就说明了麻醉工作的重要性。

03 麻醉有哪些类型?各自适用哪些场景?💡

不同手术,有不同的麻醉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每种方式就像钥匙开不同的锁:

  • 全身麻醉 — 用药物让人“完全入睡”,适合深度创伤大、时间较长的手术(比如大面积烧伤植皮)。
  • 区域麻醉 — 让身体某一块区域暂时失去感觉,经常用于剖宫产、下肢骨科等手术。
  • 局部麻醉 — 只针对很小的切口或局部处理,如缝合小伤口或者牙科手术。

麻醉方式的选择,完全取决于手术的部位、创伤的深浅、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比如刚才提到的右足植皮手术患者,由于创伤范围大,创面处理涉及多个部位,采用了全身麻醉,这样既保证操作顺利,也便于术中监测全身状态。

说起来,麻醉方式的制定需要麻醉医生与主刀医生、患者共同沟通。每次手术前,麻醉科医师都会详细问诊、查体,确保选择最合适、风险最低的方案。

04 麻醉前需要做哪些评估?📝

在进入手术室之前,还有一道非常重要的“闸门”——术前麻醉评估。这个过程主要包括:

  • 病史调查: 麻醉科医生会细致了解有没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药物过敏、家族中有人对麻药特殊反应等。
  • 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呼吸道、心肺功能,看看是否存在影响麻醉管理的风险因素。
  • 辅助检查: 有些患者需要做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测试,心电图等,帮助评估身体状态。

比如在前面那位29岁、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案例中,麻醉前的评估就包括了烧伤创面、呼吸系统、心脏负荷等多项考量。对于复杂病例,医院还会邀请多学科会诊,进一步降低风险。

如果身体状况允许,患者会被安排按时手术;如发现需要调整的地方,则提前处理或推迟手术时间。这一步骤,就像为汽车做一次全面的保养,保障“上路”时更加平稳。

05 麻醉后的监测和护理怎么做?🏥

手术结束后,患者并不是马上就能“脱离监管”。实际上,麻醉恢复期出现意外的风险同样需要关注。通常,术后会转到“恢复室”——这里有专业护士和麻醉医生团队实时监护。

  • 意识状态:刚“醒”来的几分钟内,医生会不断观察患者有没有清醒、语言是否流畅。
  • 生命体征:持续监控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稍有波动马上报告。
  • 呼吸道管理:有些人因为咽部麻药作用、手术应激或者出血风险,需要辅助吸氧或吸痰。
  • 疼痛管理:患者如有明显不适,会根据医嘱用镇痛药物管理,减轻痛苦,促进恢复。

刚才那例手术患者,术后第一天虽然手术区域疼痛明显,但生命体征稳定,各项监测如引流通畅、意识清醒。这提醒我们,术后24小时是麻醉后恢复的关键期,切不可大意。

此外,麻醉恢复期间对身体功能的监控(如下肢活动能力)也是重中之重。比如出现下肢无力、四肢活动差等问题,要及时反馈、快速评估。

06 为什么围术期风险要小心?致病机理解析⚠️

手术本身是一种强应激过程,尤其对于身体处于非健康状态的患者,围术期(手术前后这段时间)常常暗藏隐患。以烧伤、感染、慢性疾病患者为例,这时期身体的抵抗力就像是临时被调低了一档,稍有不慎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拿坏死性皮肤感染(坏死性蜂窝织炎、坏死性筋膜炎)作为典型例子。这种感染最大的危险在于,细菌一旦突破皮肤或创面屏障,不仅引发局部组织坏死,还容易通过血流扩散(Merck & Co., Inc., 2023)。小血管被堵塞后,免疫细胞和药物都难以到达病灶,感染就会突然加重,甚至引发休克等生命威胁。

研究数据表明,坏死性筋膜炎的致死率高达20~30%,而且延误诊治、切除坏死组织不及时都会加重病情(Rehmus, W.E., 2023)。此外,复杂大手术还可能诱发心肺负荷、急性肾损伤、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尤其是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基础的人群,风险更高。

因此,麻醉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不只是防止麻醉意外,更重要的是帮助身体渡过这段“敏感期”。这就要求患者和医生团队密切协作,手术期间科学评估、精准用药,为恢复打下坚实基础。

07 如何减少手术和麻醉带来的健康隐患?实用建议🍏

想要让手术和麻醉的风险最小化,从患者这一端也可以做不少准备。与其经常担心“不安全”,不如动手改善可控因素——其实,提前做好功课、配合医生,常常能让手术过程平稳顺利。

  • 🥦 蔬菜摄入+促进慢性病康复: 比如多吃绿叶蔬菜(如菠菜、油菜)有助于提供维C、叶酸,且对创口愈合和免疫防护很有帮助。建议每天搭配三种以上,并注意颜色多样化,利于补充多种微量营养素。(Smith et al., 2021, Nutrition Reviews)
  • 🍗 优质蛋白质+促进组织修复: 动物蛋白(如鸡肉、鱼肉)、大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助于手术创面及受损组织快速恢复。术前术后可适量增加蛋白食物比重,但要注意低脂肪、温和烹饪。(Anderson, 2020, Clinical Nutrition)
  • 🍶 补充充足的水分+有助维持电解质平衡: 手术期间适度饮水、保持水分充足,有助于肾脏代谢废物,预防术后甲钠失衡或血容量波动。尤其在术前一天可照医嘱适当进水、勿暴饮多餐。
  • 👨‍⚕️ 定期健康检查+早发现身体变化: 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比如慢性疾病、心脏问题以及微小的代谢紊乱,按需向医生反映,基本能提前干预,显著降低手术和麻醉并发症风险。
  • 🏥 选择有经验的医疗团队+信任专业决策: 一家有完善麻醉科和ICU(重症监护室)支持的医院,术前术后的整体保障更到位。遇到疑虑时别犹豫,及时与医生交流,方案往往能及时调整,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隐患。

简单来说,提前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手术前不熬夜、不烟酒,术后科学饮食,配合复查。遇到不适要及时复诊,常见警示信号如持续发热、剧烈疼痛、伤口分泌物异常,需尽快和医生联系。家属也要理解手术后暂时的不便,积极配合康复计划。

参考资料

  • Merck & Co., Inc. (2023). Necrotizing Skin Infections. Merck Manual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erckmanuals.com
  • Rehmus, W.E. (2023). Necrotizing Skin Infections. In Merck Manual Professional Edition.
  • Smith, L.J., Green, J.M., & Gordon, N. (2021). Vegetables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Nutrition Reviews, 79(Suppl 1), S35–S42.
  • Anderson, D.T., & Brown, M.J. (2020). The role of quality protein in post-surgical tissue regeneration. Clinical Nutrition, 39(4), 1125–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