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深入了解卵巢恶性肿瘤:识别、应对与管理

  • 8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深入了解卵巢恶性肿瘤:识别、应对与管理封面图

深入了解卵巢恶性肿瘤:识别、应对与管理

也许你身边有人经历过体检发现卵巢囊肿,有人长期肚子隐隐不舒服却总归结为生活压力大。说到底,卵巢恶性肿瘤其实离我们的日常没那么远。关于它的不确定和担忧,有时会让人迟疑是否该认真对待身体发出的微弱信号。这篇科普,希望用尽量生活化的方式,让你看懂那些关键信息,明明白白应对卵巢肿瘤风险。

01 了解卵巢恶性肿瘤:基础知识

卵巢位于盆腔深处,平时像个安静的“小工厂”(比喻①),主要工作是产生卵细胞和调控女性激素。可一旦异常细胞在这里悄悄增加,形成难以控制的肿块,就可能发展为卵巢恶性肿瘤。根据细胞来源,卵巢肿瘤分为“上皮性”、“生殖细胞性”和“性索间质性”几大类。其中,上皮性肿瘤最为常见,占超过70%。早期通常没有典型症状,容易被忽略,等到发现时可能已经是中晚期😞

一项发表在 JAMA (Torre et al., 2018) 的数据显示,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中,卵巢癌发病率虽然没有乳腺癌高,但由于隐匿性强,死亡率却相对较高。掌握卵巢异常的基本知识,是早发现、早治疗的第一步。

02 卵巢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有哪些?

说起来,卵巢恶性肿瘤的初期可不像电视剧里那样一发现就很严重。更多时候,变化很轻微、很偶尔:比如下腹偶尔有点满闷胀,肠胃略有不适,或者衣裤感觉比平时更紧。常会误以为是饮食原因或周期性不适。这些早期的小变化就像手机偶尔弹出的提醒🔔,容易被忽视。

但进入中期后,症状会逐渐显著起来。以一位中年女性患者的经历为例,她最初只觉得腹部有点不舒服,可几个月后出现了持续涨痛、尿频和食欲减退,甚至连例假也变得不规律。这些提醒我们:一旦腹部持续胀满、疼痛或月经出现明显变化,就要高度警惕,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 腹部持续或反复胀痛
  • 消化不良、饭量变小
  • 排尿变频繁,感觉排不干净
  • 下腹部出现触不到的包块感
  • 非周期性的阴道出血

这些症状单独看可能不足为奇,但若连续出现,就应引起重视。毕竟,早发现才能争取更多治疗空间[参考文献1]

03 为什么会得卵巢恶性肿瘤?——致病机制和主要风险因素

其实,异常细胞的出现跟多方面因素有关。现代医学认为,遗传、激素环境和生活方式是三大主因。比如,家族有过卵巢癌或乳腺癌史,患病风险会增加。欧美研究[2]显示,带有BRCA1/2基因突变的女性,卵巢癌风险比一般人大几十倍。

几大主要风险点 ⚠️

  • 遗传因素: 有BRCA突变家族史的女性,风险显著高于平均人群。
  • 年龄: 绝大多数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在40岁以后,绝经期风险增加。
  • 激素环境: 长期雌激素刺激(如很早来例假或很晚绝经、未生育过子女),也是已知诱因。
  • 生活习惯: 饮酒、超重、不均衡饮食等生活方式被证实有一定关联。

有意思的是,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可略微降低发病概率,这与卵巢的排卵次数减少、受激素波动减少有关(Ness & Cottreau, 1999)。

不过,要强调的是,风险因素只增大可能性,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展为肿瘤。养成良好习惯、注意体重和规律作息,有助于降低不必要的担忧。

参考 [2] Kuchenbaecker et al., JAMA, 2017; Ness & Cottreau, Epidemiology, 1999

04 目前主流的卵巢恶性肿瘤诊断方法

真正要确认卵巢肿瘤,单凭症状通常不够,还需要用到医院里的“火眼金睛”。一般流程包括三个部分:

  1. 影像检查: 腹部B超、盆腔CT 或 MRI,可显示卵巢大小、形态及有无肿块。
  2. 生化标志物: 主要看CA125(卵巢肿瘤相关抗原)等血液指标。不过单凭CA125升高不能单独诊断,只是作为辅助依据。
  3. 穿刺活检/手术病理: 如怀疑恶性,需要获取组织样本,显微镜下确定肿瘤类型和分期。

以那位中年女性患者为例,在出现持续腹部疼痛后,医生安排了B超和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测,确定为中期卵巢恶性肿瘤。接下来才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制定。

目前国内外指南[3]都建议:40岁以上或有家族史的女性,尤其是一旦有不明原因腹部不适时,应尽早做腹部超声筛查。害怕检查没必要,关键是及早确定情况,别让担忧拖延最佳时机。

参考 [3] Colombo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019

05 卵巢恶性肿瘤的现代治疗手段和效果如何?

目前卵巢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案主要取决于分期和肿瘤类型。简单来说,大部分患友会经历手术、化疗,有时还会配合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

  • 手术治疗: 是基础环节。通过手术切除病变卵巢及周围可疑组织(如子宫、输卵管),目的是尽量清除全部可见肿块。部分患者术前需先“小剂量”化疗以缩小肿瘤(新辅助化疗)。
  • 化学治疗: 主要用铂类(如顺铂)联合紫杉醇类等药物,分期多期、周期性进行。能明显降低复发风险,对中晚期尤为关键。
  • 靶向与免疫治疗: 针对复发或药效不佳者,现代医学提供了靶向药物(如PARP抑制剂)和新型免疫制剂,为患者争取更长生存周期。部分患者获益明显(Ledermann et al., NEJM, 2012)。
  • 支持和辅助治疗: 营养补充、电解质调整、对症止吐、预防感染等也是重要环节。这些措施帮助改善耐受性、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化疗反应、各项指标动态调整方案。一位中年女性在接受上述治疗时,出现轻度恶心,医院安排了止吐和营养支持,效果不错,也增强了信心。

参考:Ledermann J, Harter P., NEJM, 2012; Colombo et al., 2019

06 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日常管理与生活建议

生活并不因为确诊肿瘤就要放弃美好。治疗期间甚至康复后,科学管理能大大提升生活质量。下面这些做法,既有助于身体恢复,也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 均衡饮食:
    • 多吃蔬菜水果(如菠菜、蓝莓等含丰富抗氧化物),有助于维持免疫力。
    • 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豆制品),帮助组织修复。
    • 适量的坚果、中脂牛肉和深海鱼,有助营养全面。
  • 规律运动: 轻度有氧运动(慢走、拉伸、简易瑜伽)能缓解疲劳、改善情绪。化疗期可根据身体状态调整,每天10-20分钟即可。
  • 睡眠管理: 保证充足休息,形成固定作息,晚上10-11点前入睡为佳。
  • 情绪支持: 治疗期间情绪易波动,可以适当向家人和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参加患者互助小组、线上交流也有益缓解压力。
  • 定期复查: 康复期应遵医嘱定期检查(如B超、血液指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案。

还需要注意,化疗期间容易出现口腔溃疡、胃肠反应。建议多喝水、进食温热流质、避免油腻辛辣。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适当维生素,对提升整体康复效果帮助大。

总的来说,能做的不是“完全靠意志力硬扛”,而是科学管理、积极沟通,让身体和心情都优化在一个可控的区间里。对于家人来说,多一些包容和协助,也能成为患者的强大后盾。

07 怎样科学预防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

虽然无法百分百避免疾病发生,但有些方式确实可以降低风险、增强卵巢健康🍀。这里推荐几条生活中的实用办法:

  • 多摄入新鲜蔬果 (如菠菜、胡萝卜):丰富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有助于细胞代谢健康。
    🥕 每日建议:正餐配蔬菜,多样化搭配,每天两种不同颜色。
  • 优质蛋白补充(鸡蛋、鸡胸肉、豆腐):参与组织修复和免疫力提升。
    🍳 可在早餐加入一个水煮蛋或一杯豆浆。
  • 合理补充深海鱼(鲑鱼、金枪鱼):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有助抗炎防氧化。
    🐟 建议每周2次,每次50-100g为宜。
  • 定期健康检查: 特别是40岁以上女性,每2年做一次妇科超声和肿瘤标志物检查更合适。平时有家族史、出现不明腹痛,则建议提前检查。
  • 保持良好体重和心情:适度运动、平衡营养、规律睡眠能优化身体激素和免疫环境,也是防病的“基础分”。

生活中不必过分紧张,只需在平常饮食和作息中加入这些简单好习惯。预防并不神秘,更不是负担。 |

参考文献

  1. Torre, L.A., Trabert, B., DeSantis, C.E., Miller, K.D., Samimi, G., Runowicz, C.D., ... Siegel, R.L. (2018). Ovarian cancer statistics, 2018.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4), 284–296.
  2. Kuchenbaecker, K.B., Hopper, J.L., Barnes, D.R., et al. (2017). Risks of breast, ovarian, and contralateral breast cancer for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 carriers. JAMA, 317(23), 2402–2416.
  3. Ness, R.B., Cottreau, C. (1999). Possible role of ovarian epithelial inflammation in ovarian cancer. Epidemiology, 10(5), 445–451.
  4. Colombo, N., Sessa, C., Du Bois, A., et al. (2019). ESMO-ESGO consensus conference recommendations on ovarian cancer: path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arly and advanced stages, borderline tumours and recurrent disease. Annals of Oncology, 30(5), 672-705.
  5. Ledermann, J., Harter, P., Gourley, C., et al. (2012). Olaparib maintenance therapy in platinum-sensitive relapsed ovarian cancer.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6(15), 1382-1392.
  6. Mayo Clinic. (2024). Ovarian cancer: Symptoms and causes.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ovarian-cancer/symptoms-causes/syc-2037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