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解锁癌症治疗的双重密码

  • 4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解锁癌症治疗的双重密码封面图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解锁癌症治疗的双重密码

01 靶向治疗到底是什么?

说到癌症治疗,过去很多人最熟悉的还是化疗、放疗,其实近年来有一种“靶向治疗”已被广泛应用。简单讲,靶向治疗药物就像专门找准癌细胞“要害”的钥匙,能够精准地攻击这些异常细胞,而不是伤及大量正常细胞。✨

不同于大范围“地毯式轰炸”的传统药物,靶向药物关注的是癌细胞表面的“密码”(比如特定的蛋白、基因突变),通过识别这些“标签”,有的能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通道”,有的则直接让它们停止分裂。

温和提醒: 靶向药物并非万能钥匙,不同类型的肿瘤、不同基因特征的患者,药物选择会很不一样。

02 免疫治疗是怎么工作的?

提到免疫治疗,很多人会联想到“提升免疫力”,其实,这里指的是让我们的免疫系统学会更好地识别和对付癌症。正常情况下,免疫细胞像身体的“小卫士”,但肿瘤细胞往往会伪装,让免疫系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新一代免疫治疗(例如PD-1/PD-L1抑制剂),原理就好比把卫士眼罩摘下来,让它们重新发现这些“伪装者”,发动攻击。比如,有一位59岁的男性患者因免疫治疗后肿瘤缩小,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这成为不少患者寄予希望的新方向。

机制类型 简单解释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帮助免疫系统识破肿瘤细胞的“隐身术”
CAR-T治疗 对T细胞做基因升级,定向追杀癌细胞

03 有什么核心区别?

  • 针对目标不同: 靶向药物像精确制导导弹,专找癌细胞特定位置(比如HER2等基因);免疫治疗则是提升“整体军队作战水平”,通过激活免疫系统発起围攻。
  • 适用范围不同: 靶向治疗通常要求找到明确的分子靶点,免疫治疗对某些免疫高反应的肿瘤(如黑色素瘤)更有效。
  • 副作用表现不同: 靶向药物副作用多为皮疹、腹泻等,免疫药物容易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如皮疹、肠炎等,但部分患者相对耐受。
别忽视: 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同样的治疗,务必结合医生建议制定个体化方案。

04 靶向治疗:哪些患者适用?疗效如何?

靶向药物不是“你有癌就能用”,只有在找到明确靶点时(比如EGFR突变的肺腺癌、HER2阳性的乳腺癌等),医生才会推荐。即便如此,效果也因个体差异而异。

举个例子,一位46岁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在确诊HER2阳性后使用靶向药物辅助治疗,肿瘤缩小、手术后复发风险明显下降,仅出现轻微皮肤问题,这为她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要留心: 药物可能带来肠胃反应、皮疹等副作用,出现持续不适应尽早就医。
类型 适用人群
EGFR靶向药 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HER2靶向药 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

05 免疫治疗:成果与挑战

最近五年,免疫治疗让不少晚期肿瘤患者找到了新希望。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以及部分肾癌、膀胱癌,获益最为明显。
以一位66岁男性黑色素瘤患者为例,传统手术多次复发,后经免疫治疗,肿瘤几乎消失,生活恢复自理。不过,免疫治疗也有局限:有些患者根本不产生反应,部分人还会出现自身免疫异常(如肠炎、甲状腺炎)。

小心: 出现持续发热、皮疹、腹泻等要尽早向医生报告。
优势 挑战
长期生存率提升
部分患者肿瘤完全消失
部分患者无效
有可能引发免疫副作用
小知识: 美国2018年一项研究统计,接受PD-1类免疫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有30%在三年后仍然生存。
(参考文献:Robert, C. et al., N Engl J Med, 2015)

06 未来趋势:结合治疗和个性化方案

近年来的研究不断提示,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并非“非此即彼”,两者结合反而可能是突破的关键。一些最新的临床试验中,先用靶向药物“削弱”肿瘤后,再激活免疫系统“收尾”,效果优于单用一种。

医学界正大力推进癌症基因检测,让治疗更加个性化。比如,通过肿瘤基因分析,医生能挑选更合适的药物组合,最大限度发挥疗效,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同时,研究也发现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辅助治疗的有益保障。

实际建议: 积极与医生沟通,定期复查肿瘤相关基因,根据个人报告量体裁衣;配合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有助提升整体治疗体验。
做法 推荐理由
肿瘤基因检测 帮助患者选对治疗方案,减少无效用药
治疗期间均衡饮食 增强体力,减少副反应

07 日常建议:癌症辅助管理小贴士 📝

  • 深色蔬菜 🥬 + 增强抗氧化力 + 烹饪方式建议:焯水、凉拌或清蒸
  • 瘦鱼肉 🐟 + 补充优质蛋白 + 烹调建议:蒸煮为主,适当加姜去腥
  • 杂粮类 🌾 + 帮助肠道健康 + 建议可替代部分主食,多尝试小米、糙米
  • 🎯 发现新症状:出现持续性发热、皮疹、明显呼吸不畅,不要拖延,就诊及时
  • 👍 复查选择:每年与主诊医生沟通,关注复查时间点
  • 🔬 医疗机构:选择正规医院肿瘤科室,优先考虑有多学科会诊(MDT)的中心
友情建议:维持稳定心态,配合治疗,家人支持有明显帮助。

参考文献

  • Robert, C., Schachter, J., Long, G.V., et al. (2015). Pembrolizumab versus Ipilimumab in Advanced Melano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2(26), 2521–2532. https://doi.org/10.1056/NEJMoa1503093
  • Zhao, X., Subramanian, S. (2018). Oncogenic pathways that affect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 and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therap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181, 76–84. https://doi.org/10.1016/j.pharmthera.2017.08.006
  • Arteaga, C.L., Engelman, J.A. (2014). ERBB receptors: from oncogene discovery to basic science to mechanism-based cancer therapeutics. Cancer Cell, 25(3), 282–303. https://doi.org/10.1016/j.ccr.2014.02.025
  • Hellmann, M.D., Paz-Ares, L., Bernabe Caro, R., et al. (2019). Nivolumab plus Ipilimumab in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1, 2020–2031. https://doi.org/10.1056/NEJMoa1910231
  • Paz-Ares, L., Mok, T.S.K., et al. (2020). Pembro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for Squamou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9, 2040–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