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脑陷入混沌:癫痫急救全指南
01 了解癫痫:大脑中悄悄的“短路”
有些人在生活中,突然会看到身边的人倒地抽搐,场面让人非常担心。癫痫其实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可怕,它背后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大脑内部的“短路”现象。具体说,就是大脑的某一群神经元突然异常放电,像闪电一样扰乱了正常信息传递。如果没有亲眼见过,很多人对癫痫的印象还停留在电影里。实际上,比较轻微的发作可能只是发呆几秒,并不总是伴随全身抽搐。
癫痫是一种需要关心但不用恐慌的疾病。全球大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发作的严重程度和频率因人而异(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pilepsy, 2023)。小发作很容易被忽略,只有身边细心的人才能察觉。有研究指出,及时识别、合理应对,大多数患者都能正常生活(Thijs et al., 2019)。
02 癫痫发作的常见表现:如何识别?
症状类型 | 具体表现 | 实例说明 |
---|---|---|
轻微发作 | 短暂发愣、眼神呆滞、呼之不应,几秒钟后恢复,没有记忆。 (又叫小发作或失神发作) | 10岁女生上课时突然盯着黑板,几秒钟没反应,课后完全无记忆。 |
局灶性发作 | 某一个肢体抽动、嘴角抖动、出现异样感觉(如麻木、刺痛),意识大多清楚,有时会有一阵奇异感觉。 | 27岁男性做家务时发现右手不停颤抖,说话也变慢,过了两分钟就恢复。 |
强直-阵挛发作 | 突然跌倒失去意识,全身僵硬后抽搐,常伴口吐白沫,有的患者会咬伤舌头,发作数分钟后清醒但很疲惫。 | 36岁女性突然栽倒在地,肢体僵硬并剧烈抽搐,紧接着出现口唇发紫,发作后陷入短暂昏迷。 |
03 为什么会得癫痫?常见风险因素分析
癫痫的诱因并不是简单的“某种性格”或者“精神刺激”。最主要的机制,是大脑内部神经元放电变得不均衡。有些人天生就比别人容易发生这种变化,原因有以下几种:
-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癫痫史的,发病风险更高。例如某些基因突变会让脑电活动不稳定。
- 出生或早年脑部损伤:如分娩缺氧、颅脑外伤,这些都会影响神经网络发育,增加后天得病概率。
- 脑部疾病:中风、脑肿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比如脑膜炎),都可能引发继发性癫痫。
- 特殊阶段风险:儿童和老年人由于神经系统不稳定,是癫痫高发人群。
04 癫痫发作时的急救——不慌乱,做对每一步 🚨
- 确保安全:第一时间让患者远离马路、热水、尖锐物等危险。
- 轻轻扶住患者:避免用力压制,侧身卧位,头部垫软物,预防摔伤。
- 清理口腔异物:不要强行塞入异物或手指。抽搐时避免强行张嘴,以免咬伤。
- 计时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大于5分钟或连续发作,应立即拨打120。
- 保持周围清洁:周围人群不要围观、喧哗,保持空气流通。
可做操作 | 为何这样做? |
---|---|
轻轻扶侧卧位 | 防止呕吐物误吸入,减少舌咬伤 |
移开周边障碍物 | 避免撞伤、划伤 |
记录发作时间 | 为医生提供重要线索 |
05 发作后的照护与恢复:如何观察?🧑⚕️
发作结束后,有些人会一时意识模糊、困倦或全身虚弱。这种状态通常叫做“发作后期”反应。此时静静陪伴最重要,不必急着提问或移动患者,也不用强行喂水喂饭。少数人会短暂失禁或者出现轻微伤口,需要及时清理处理,让患者保持体面和舒适。
- 关注意识状态:如果10分钟内仍未完全清醒,或者有持续呕吐、强烈头痛,建议尽快前往医院。
- 记下经历经过:帮助医生后续判断发作类型和严重程度。
- 观察有无外伤:如头部撞击、口腔咬伤,别忽视这些并发问题。
06 怎么减少癫痫发作?日常生活实用建议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癫痫发作的预防非常关键。合理作息、规律服药、均衡饮食,都能有效帮助患者减少发作次数。下面这些细节值得常留心:
食物 | 功效 | 推荐方式 |
---|---|---|
牛奶 | 补充钙元素,缓和神经兴奋 | 早餐一杯为佳 |
香蕉 | 含钾丰富,帮助神经传递 | 运动后食用效果好 |
杂粮饭 | 综合营养,富含维生素B族 | 替代白米饭,每天一餐 |
07 结语:理解比恐惧更重要 🌱
癫痫和其他慢性疾病一样,面对它,更多需要理性的了解和温和的关心。其实,很多患者只要用对方法,生活和常人没什么区别。下次遇到身边人的癫痫发作,记住今天学到的急救要点,稳住情绪,比什么都重要。有一点要记在心里:帮患者恢复平常心,就是最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 Beghi, E. (2020). The epidemiology of epilepsy. Neuroepidemiology, 54(2), 185–191.
- Thijs, R. D., Surges, R., O'Brien, T. J., & Sander, J. W. (2019). Epilepsy in adults. Lancet, 393(10172), 689-701.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Epilepsy.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epile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