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症状快速识别:拯救生命的关键时刻
01 什么是中风?
在小区的晨练队伍里,总能听到有人讨论“脑中风”。其实,中风并不是老年人才会遇到的麻烦。中风,医学名称为“脑卒中”,意思是大脑的血液供应突然出了问题——要么血管堵住了(缺血性中风),要么血管破了(出血性中风)。结果,大脑某些区域会“饿”到,神经也就当机了。不管是哪种,都可能让人突然失去行动、说话甚至意识。
中风属于发病突然而猛烈的急症。如果救治不及时,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也有生命威胁。研究数据显示,脑卒中是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Wu et al., 2019)。
小贴士 🤓
年龄越大,风险越高,但年轻人也要重视。别觉得“中风离我很远”。
02 这些症状别忽视:中风的预警信号
1. 轻微、偶尔的体感异常 比如,刷牙时突然感觉一侧手没力气,或者提笔写字时手指有点僵硬。还有时候,走路偶尔发飘,明明没有犯困,却觉得迈不稳。
2. 说话含糊但容易恢复 朋友王叔叔(46岁),最近发现有时候说话咬字不清,不过过一会儿自然缓过来了。他以为是太累,但其实这是大脑暂时“短路”的信号。
3. 面部表情略有变化 有的人洗脸时突然发现嘴角有点不对称,嘴唇闭不上,以为睡觉压到了神经。但这种轻度的、偶发的面部歪斜要注意,有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俗称“小中风”)。
这些早期症状容易被忽略,因为它们轻微、时好时坏。不过,这类变化很可能是大脑里的血流“路障”刚刚出现。如果有上述情况,尽量记住发作时间。
症状类型 | 出现特点 | 是否易自行恢复 |
---|---|---|
一侧肢体无力 | 偶发、不持续 | 常短时间自行缓解 |
言语含糊 | 轻度、断断续续 | 多能恢复 |
面部轻微歪斜 | 时有时无,常伴疲劳后 | 常可自行改善 |
03 明显的警示信号:中风发作时这样识别
一旦进入中风发作期,症状会变得很明显,有人描述就像“一扇门突然关上了”一样。
1. 手脚失去力量 比如,张阿姨(62岁)早饭时突然筷子掉地,起身时腿毫无力气,家人立刻察觉不对。
2. 说话不清或者语无伦次 有人突然语句杂乱,别人听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或者干脆说不出话。
3. 嘴角歪斜,面部明显不对称 照镜子一看,一边嘴唇下垂,笑不出来。
4. 黑蒙、视物不清 有时还会出现视力突然减退,甚至一只眼完全看不见东西。
这些症状持续存在,和前面说到的短暂异常不同。如果身边人突发这样的变化,哪怕只出现了其中一项,也要高度警惕。
提醒 ✔️
中风发作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宝贵抢救时间。
04 “FAST”法则:看、举、说、记时间
英文中的“FAST”法则非常实用(Powers et al., 2018),四步法教你快速识别中风。
- F (Face)——让对方咧嘴笑,观察面部是否对称。一侧嘴角下垂要警觉。
- A (Arm)——让对方闭眼并同时举起双臂,是否有一侧手臂抬不起来或慢慢下落。
- S (Speech)——让他说一句完整的话(比如“今天天气很好”),看看是否发音含糊或语无伦次。
- T (Time)——如果上面三项有一项异常,马上记下发作时间并立即送医。
这套方法既简单又权威,关键时刻能救命!
Tips 🕒
时间就是大脑!最好能记录下具体发作时间,方便医生判断用药方案。
05 其他警惕症状:这些变化也不能掉以轻心
除了常见表现,中风还有一些不太“典型”的征兆。
- 突发剧烈头痛——平时头痛不多,突然觉得头快要炸开。
- 骤然晕倒——毫无征兆地失去意识,哪怕很快恢复,也不能当小事。
- 身体不受控,行动笨拙——比如摸杯子时力道失控,茶水洒满桌。
- 短暂的视物模糊或视野缺失——尤其一只眼看不见。
案例: 郑阿姨(55岁),上午收拾屋子时突然感觉天旋地转,赶紧扶住椅子,几分钟后恢复。家人没重视,结果一周后出现了面瘫。这个经历提醒我们,一次突发的明确异常,哪怕恢复了,也不能掉以轻心。
这种症状往往是出血型中风或者大血管堵塞的信号,诊治不能拖。
06 为什么会得中风?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中风的发生并不是偶然,其实和我们的身体状况和一些慢性病密切相关。
- 高血压 是最重要的风险,血管长期高压力容易破裂,也容易形成动脉硬化斑块。
- 糖尿病与高血脂 这两种疾病让血管变脆、血流变慢,更加容易阻塞。
- 吸烟与长期饮酒 损害血管内皮,导致大脑供血不畅。
- 肥胖与久坐不动 现代人活动量小,容易引发慢性代谢异常。
- 遗传与年龄 家族有中风史,自己发生风险更高。年龄大于55岁后,血管弹性下降,中风几率会成倍增加。
有研究指出,高血压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能增加2倍[参考:O'Donnell et al., 2016]。总体来说,生活方式越健康,患病风险就越低;但有些先天因素确实难以改变。
07 预防中风,日常怎么做比较有效?
对于健康人来说,真正有效的防护方式其实是养成好习惯,远比临时抱佛脚作用更大。与其坐等风险,不如积极做“预防针”。
健康饮食推荐
食物选择 | 主要作用 | 实用建议 |
---|---|---|
新鲜蔬菜 | 补充各种维生素,帮助血管弹性 | 每天三餐均有蔬菜,每次1-2种品类更好 |
全谷物 | 含有膳食纤维,辅助控制血糖、血脂 | 主食里适当加燕麦、糙米、小米等全谷类 |
深海鱼类 | 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心脑血管健康 | 建议每周2次,每次100g左右 |
规律运动 适合年龄段的有氧运动对保持血管弹性、促进新陈代谢很有帮助。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建议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定期体检 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和心电图等指标。40岁以后建议每年做全身体检一次,有慢性病的人士根据医生建议调整频率。
行动建议🖐️
发现可疑症状,请尽快到有神经内科的医院就诊,不建议自行等候观察。家中老人,如果夜间突然表现异常,千万不要拖到白天。
08 结语与建议
有些健康风险的确离我们很近,不过,只要平时多用心,学会识别中风预警信号,并做到基础的健康管理,发生严重意外的几率是可以明显降低的。家里老人、或是有慢性基础病的亲人,尤其要提前知道“FAST”法则。另外,饮食、运动、体检这三步,越做越容易。希望下次在遇到类似情况时,你也能冷静面对,帮助自己和家人顺利应对。
主要参考文献
- O'Donnell, M. J., Xavier, D., Liu, L., Zhang, H., Chin, S. L., et al. (2016). Risk factors for ischaemic a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ic stroke in 22 countries (the INTERSTROKE study): a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 388(10046), 761-775.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6)30506-2
- Powers, W. J., Rabinstein, A. A., Ackerson, T., Adeoye, O. M., Bambakidis, N. C., et al. (2018). 2018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Stroke, 49(3), e46-e110. https://doi.org/10.1161/STR.0000000000000158
- Wu, S., Wu, B., Liu, M., Chen, Z., Wang, W., Anderson, C. S., ... & Wang, Y. (2019). Stroke in China: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in epidemiology,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Lancet Neurology, 18(4), 394-405.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18)3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