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探秘多发性硬化症:揭开神秘神经之旅

  • 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探秘多发性硬化症:揭开神秘神经之旅封面图

探秘多发性硬化症:让我们走进这场神秘的神经之旅 🧠

01|多发性硬化症到底是什么?

在公交上看到有人突然一只手没劲地垂下来,或者走路时不小心歪了一下,旁人可能觉得只是小小的疲劳或者没休息好。实际上,有时候这些细微的变化背后,可能藏着神经系统的警示。多发性硬化症(MS)就是这样一种常常被大家忽略的慢性病。
简单来讲,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影响大脑和脊髓的免疫性疾病,它会让我们的免疫系统把神经外头保护层(叫髓鞘)当成“敌人”来攻击。正常的神经像包了一层绝缘皮的电线,MS让这些“绝缘皮”出现破损,信号传递变得卡顿甚至中断。

Tip 💡: 多发性硬化症通常在 20-40 岁的人群中起病,女性发病率比男性略高一点。

02|哪些症状要留心?

1. 初期的小信号
有位32岁的女士,工作时偶尔觉得一只手指有点麻麻的,几分钟后又恢复正常。起初她没太在意,以为只是久坐导致的轻度压迫。这种短时间的不适,其实是早期MS可能出现的轻微症状。
提示: 早期的信号往往比较模糊,可能只是偶尔的四肢发麻、视线偶有模糊、或是有种莫名的疲惫感,这时候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平常的小毛病。

2. 明显而固定的症状
有些人到了发展期,症状变得难以忽视。有一位46岁的男士,在半年时间里出现了持续肢体无力,连持筷吃饭都费劲,晚上还容易摔倒。这种状态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并且持续时间长,偶尔还会伴随说话变慢或者吞咽费力。
还可以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等认知变化。这时候就别犹豫,及时就医很有必要。

症状类型 表现方式 可能影响
感觉异常 麻木、刺痛、感觉减弱 影响手脚运动和生活便利
运动障碍 走路不稳、肢体无力 跌倒风险增加,运动能力下降
视觉问题 视力模糊或一过性视力丧失 驾驶、阅读、日常活动受阻
认知变化 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 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
别忽视:如果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并且逐渐加重,一定要尽快接受专业评估。

03|发病的背后:多发性硬化症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说起来,造成多发性硬化症的具体元凶,目前还没有完全查清。不过根据全球多项流行病学研究(Lublin et al., 2014),主要有这些风险因素值得关注:

  • 遗传倾向 — 如果近亲中有人有MS,本人患病概率会比普通人略高。但不是说有了基因一定会发病,绝大多数人终身健康。
  • 免疫系统错误启动 — 自身免疫“识别”机制出现异常,把神经髓鞘看做“敌人”,实施攻击,诱发炎症。
  • 环境与病毒因素 — 有研究发现,生活在高纬度(阳光相对较少)的地区,患病风险略高(可能与维生素D水平相关)。某些病毒(如EB病毒)感染也被怀疑是诱因之一。
  • 性别差异 — 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
  • 年龄影响 — 多发性硬化症大多在成年初期(20-40岁)首次发病。
⚠️ 健康提醒:遗传和环境只是风险因素,多数人不会因单一因素就发病,所以不用过分担心。

查看文献Lublin, F. D., et al., 2014, Neurology

04|神经受损:发病机制简要梳理

MS的损害简单来说就是“神经线外表被破坏,信号传输变差”。最常见的形式是免疫细胞越过血脑屏障,错误地攻击髓鞘(神经外面的保护层),这会留下斑点状疤痕(医学称为‘硬化斑’)——这是病名“硬化”的由来。这些斑的分布和数量,会直接影响症状的轻重和变化。

一旦神经信号传递受阻,大脑与身体各部分的“通信线路”就时好时坏。因此,症状变化大、时轻时重是MS的一大特点。有时好几个月没事,突然又出现一次“加重”,生活因此受到影响。

神经系统比喻: 如果把神经看作城市里的高速公路,多发性硬化症就像高速路段被堵和破损,信息不能顺利“开过去”。
正常神经 信号传递顺畅、动作及时
多发性硬化神经 信号受阻、时快时慢、容易出故障

05|怎么查?多发性硬化症的诊断方法

诊断多发性硬化症没那么简单,需要综合考虑症状、体格检查及多种检测手段。

  • 磁共振成像(MRI) —— 检查大脑和脊髓,看是否有特征性的硬化斑。MS患者的MRI常显示出“雪花状”或斑点状白色区域。
  • 腰穿(脑脊液检查) —— 检测脑脊液中的特异免疫蛋白(寡克隆带),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异常。
  • 诱发电位检查 —— 观察神经反应速度及信号传导是否异常。
  • 血液常规与排除性检查 —— 排除其他易混淆的病因(如感染、自身免疫病等)。
要留心:MS的症状变化多、检查项目复杂,确诊往往需要多学科会诊,耐心配合有助于更快明确病情。

推荐参看:Leray, E., et al., 2019, JAMA Neurology

06|应对与生活: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如何管理健康?

多发性硬化症目前还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管理,能够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 药物治疗:主要分为缓解发作(急性期)和长期疾病修饰(慢性期)两类。比如干扰素β、免疫调节药物等(Coles et al., 2017)。
  • 康复训练:物理治疗、作业疗法可以帮助恢复肢体力量和平衡能力,对减少摔倒风险有好处。
  • 心理支持:长期疾病对心理压力较大,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可减轻焦虑、抑郁等问题。
😃 小建议:日常作息规律、适量有氧运动、有意识地休息和分担压力,都对健康有帮助。

实用预防建议与饮食日常

推荐食品 营养价值 日常食用建议
深绿色蔬菜 富含维生素C和叶酸,有助于神经健康 每天可作为一餐蔬菜主角
三文鱼/鲑鱼 含Omega-3脂肪酸,对神经保护有益 每周2-3次,烹饪时尽量少油
坚果(如核桃、杏仁) 富含维生素E,有益神经修复 每天一小把即可
  • 注意作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大脑自我修复。
  • 维生素D补充:如果常年缺乏阳光,可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
  • 适当锻炼:愉快散步、游泳、骑行都属于适合的运动方式。
  • 随时就医:症状突然加重或出现言语不清、昏迷等严重表现,第一时间去医院。
🌱 如果需要定期随访,最好选择专业的神经内科。

07|结语:正视未知,生活仍可美好

多发性硬化症虽然常被误解,看起来有点“神秘”,但只要掌握正确的信息,管理得当并不可怕。科学生活方式、健康饮食、按需就医、情绪自我关注,都能给自己多一份安全感。如果你身边有人刚刚被确诊,不必将其标签化,向对方伸出一点关心和理解,也许就是最好的温度。

参考文献

  • Lublin, F. D., et al. (2014).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ultiple sclerosis: 2010 Revisions to the McDonald Criteria. Neurology, 82(10), 948-950.
  • Leray, E., et al. (2019). Epidemiology of multiple sclerosis. JAMA Neurology, 76(7), 801-812.
  • Coles, A. J., et al. (2017). Treatment of multiple sclerosis. 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 122, 515-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