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揭秘癫痫:从症状到治疗的全景指南

  • 1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揭秘癫痫:从症状到治疗的全景指南封面图

揭秘癫痫:从症状到治疗的全景指南

01 什么是癫痫?—神秘的脑部失常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癫痫”,可能会直接联想到抽搐或者突然晕倒的场景。实际上,这种情况比想象中常见。癫痫,是一种因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一直影响着全球约5000万人的生活[1]。它就像家里偶尔跳闸的电路,电流没走对路,脑部的信息传递暂时混乱,患者便会出现短暂的异常表现。

癫痫并不是罕见病,也不是一定遗传的“家族病”,无论老少皆有可能遇到。它的“脾气”多变,有时只是轻微的发呆,有时却会让人毫无征兆地倒地抽搐。生活中出现一次异常发作,并不等同于癫痫,只有当这种发作反复出现时,才被医学上正式诊断为“癫痫”。

02 癫痫怎么表现?—别忽视这些信号

癫痫发作的样子千差万别。早期的时候,症状往往轻微而易被忽视,比如上课时突然短暂愣神、正在聊天时无话可说、手里拿的东西掉到地上而自己却一点没意识到。这些小插曲,很多人可能会归咎于“走神”或“累了”。例如,12岁的林同学,经常在课堂上突然安静几秒,眼神发直,老师喊名字时没有反应。家长一开始以为是学习压力大,后来才发现是癫痫的小发作。

随着病情发展,症状可能变得更加明显,有的患者会突然倒地、四肢抽动、口吐白沫,甚至发作后短时间记不起刚才发生的事。一项临床研究表明,大约60%的癫痫患者有类似的持续性明显发作[2]。不过,也有一些病人仅仅表现为身体某一部分反复抽搐或者感觉异常,例如一侧手臂不受控制地颤抖。每个人的表现都不太一样,但反复出现异常,尤其是无明显诱因时,就需要认真对待了。

常见早期信号 警示性强的明显症状
短暂愣神、眨眼、失神感 突然倒地、全身抽动、喉咙发出异常声音
拿着的物品无故掉落 口吐白沫、四肢僵直或颤动、大小便失禁
话语中断、动作短暂停止 发作结束短时间失忆或迷糊

03 癫痫究竟怎么来的?—遗传、损伤还是环境影响?

癫痫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发生和许多因素有关。首先,遗传因素占一定比例。比如,有癫痫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会增加。不少研究发现,某些特定基因的异常与癫痫有关[3]

  • 遗传影响:家族中有癫痫病史时,后代的癫痫风险增高,但大多数癫痫患者并无明显家族史。
  • 脑损伤:比如新生儿期缺氧、产伤、成年后的脑外伤等,容易导致日后癫痫的出现。举例来说,一位28岁的女性曾因一次严重车祸导致颅脑损伤,几年后出现癫痫发作。
  • 感染因素:脑膜炎、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也可能引起癫痫,这类情况在儿科常见。
  • 其他环境和结构性因素:脑中风、脑肿瘤、某些代谢病也会诱发癫痫。还有一些无法找到具体原因,医学上称为“特发性癫痫”。

癫痫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先天遗传,也有后天获得性的“脑部小插曲”。听上去复杂,其实理解起来不难:脑部神经元如果受损或异常,就可能乱放电,进而导致癫痫发作。

04 如何确诊癫痫?—临床判断加多维影像检查

癫痫的确诊不能靠一次发作或主观判断。专业医生会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评估:

  • 详细病史问诊:医生会详细询问发作时的表现、频率、持续时间和诱因。有条件的话,发作当时的视频记录可以大大帮助识别类型。
  • 神经影像学检查:MRI、CT等检查,主要排查脑部有无结构异常,比如肿瘤、出血、脑萎缩等,多用于初诊或发作情况不典型的患者。比如,一位35岁的男性因反复失神发作接受脑MRI检查,结果显示有局灶性脑皮层发育异常,为后续治疗提供了依据。
  • 脑电图(EEG)检查:这是癫痫诊断的重要工具,可以捕捉到异常放电的电波形态,不少患者即使平时没有发作,EEG也可能显示轻微异常,有助于明确癫痫类型和分型。

单一工具往往难以一锤定音,临床上多会联合使用以上方法,让癫痫的“真面目”无所遁形。

Tips: 如果家中有孩子频繁出现短暂失神或反复小动作,多拍发作时的小视频、记录发作时间和频率,在首次就医时提供给医生有很大帮助。

05 治疗是怎么选的?—个体化方案和药物调整

癫痫治疗并不千人一方,而是从每个人的发作类型、频率、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绝大多数患者首选抗癫痫药物(AEDs),这些药如“调度器”,帮助控制大脑异常放电。常用药包括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医生会根据具体类型和患者年龄、合并疾病等选择。

药物名称 适应类型 主要副作用
丙戊酸钠 各种类型癫痫发作 体重增加、肝功能异常
卡马西平 部分性发作 皮疹、低钠血症
乙琥胺 失神小发作 肠胃反应、嗜睡
  • 药物有效率高:大约70%的癫痫患者通过规范用药可以控制发作[4]
  • 副作用需定期监控:长期服药不可避免有副作用,比如肝功能影响、皮疹等,医生会定期检查相关指标。
  • 手术治疗、迷走神经刺激:适合小部分难以控制的患者,并非人人需要。有的结构性病变,比如明确的脑肿瘤、局灶性异常放电,经评估后可以考虑手术移除。

别随意停药!即便发作消失,停药前需医生评估,否则可能造成更严重反复。

06 和癫痫共处—饮食、情绪与社会支持的作用

癫痫不仅仅是“吃药”就完事,想提高生活质量,还需要在日常细节下功夫。科学研究表明,健康饮食、情绪管理和社会支持都能明显改善癫痫患者的生活状态[5]

  • 饮食建议 🍎
    高蛋白饮食新鲜蔬菜水果有利于大脑营养供给。以鸡蛋、豆制品、绿叶蔬菜为主,多变换花样,能帮助大脑功能稳定。
  • 规律作息 ⏰
    保证充足睡眠,固定作息时间,有助于减少发作次数。实际调查中,作息混乱的青年患者发作率更高。
  • 情绪疏导 🌱
    简单来讲,焦虑抑郁情绪会干扰神经元稳定,适当倾诉、辅助心理咨询或者兴趣爱好活动都有好处。
  • 家庭与社会支持
    家人耐心的陪伴和鼓励对康复非常关键。一项关于青少年癫痫患者的跟踪调查提到,获得充分社会与家庭支持的患者,生活满意度和服药依从性更高。

很多癫痫患者也能像普通人一样上学、工作、结婚。关键在于科学管理疾病、定期复诊,如果有新的症状出现,及时向专业医生咨询,不要自己判断和处理。

有益饮食速查表:

食物名称 主要功效 食用建议
深绿色蔬菜 补充B族维生素 每日一到两餐搭配
牛奶/豆浆 蛋白补充 早餐或睡前饮用更佳
坚果 神经元保护 适量,小把为宜

结语

简单来说,癫痫不是不能合作的“队友”,只要方法得当,大多数人都能过上理想生活。即便遇到发作,也有安全的办法保护自己,请记得合理用药、科学作息,不要被疾病吓到,关注每一个小变化,发现了异常要找专业医生帮忙解读。这是每位癫痫朋友最稳妥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Epilepsy.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epilepsy
  2. Fisher, R. S., Acevedo, C., Arzimanoglou, A., et al. (2014). ILAE Official report: A practical clinical definition of epilepsy. Epilepsia, 55(4), 475-482.
  3. Mefford, H. C., & Lowenstein, D. H. (2018). Identification of genetic and acquired causes of epilepsy.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14(7), 422-437.
  4. Kwan, P., & Brodie, M. J. (2000).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refractory epileps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2(5), 314-319.
  5. Camfield, C., & Camfield, P. (2015). Long-term social outcomes for children with epilepsy. Epilepsia, 56(9), 1294-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