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乳腺癌科普指南:了解乳腺癌的关键知识

  • 4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乳腺癌科普指南:了解乳腺癌的关键知识封面图

乳腺癌科普指南:了解乳腺癌的关键知识 🎗️

01 什么是乳腺癌?

生活中,每当听到"乳腺癌"这三个字,不少人下意识会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实际上,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癌症,好比是人群中偶尔冒出来的“不速之客”。简单来说,乳腺癌就是乳腺组织中的细胞失控生长,形成的异常肿瘤。这种肿瘤一旦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可能会逐渐扩散到乳房周围甚至远处的脏器,比如淋巴结、骨头、肺和肝脏等。
需要提醒一句:乳腺癌可以发生在任何性别、年龄阶段的人群中,虽然女性风险远高于男性,但男性乳腺癌也有可能发生(全球范围约占0.5%-1%)👩🏻‍⚕️。不少患者在首次接触这个疾病时,都会感到陌生。但了解了乳腺癌的本质,做出判断和反应其实并不难。

近年来,随着健康检查普及和医学技术进步,乳腺癌的早期发现率不断提升。医学界普遍认为,越早识别、越早干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都会明显提高 [WHO, 2024]

02 如何识别乳腺癌的症状?

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很少会想着主动关注乳腺健康。其实,乳腺癌的早期往往没有特别明显的不适,只有细心的人才能觉察出细微的不同。很多人在洗澡或换衣时,偶尔摸到乳房里的小硬块,这种轻微、偶尔出现的无痛肿块,是最早期的信号之一。🔍

除此之外,还会有一些持续或严重的变化值得大家留心。例如:

  • 乳房皮肤出现不寻常的凹陷、局部发红或变厚
  • 乳房形状或大小明显发生变化
  • 乳头方向发生扭曲,或出现异物分泌(尤其是血性分泌物)
  • 乳头周围皮肤变得粗糙、干裂,甚至脱屑
  • 持续的局部疼痛(但需知道多数乳腺癌早期并不伴有疼痛)

举个例子:近期接触到一位成年女性患者,平时身体健康,就是无意中发现乳房有个小肿块,一开始没觉得有事,直到肿块变硬、逐渐变大并伴随乳头轻微渗液,才到医院检查,结果确诊为乳腺癌进展期。这说明,只要有持续或明显的乳腺异常,都值得立即就医检查

总之,乳房自查虽简单,但意义很大(不必恐慌,也不要忽略微小变化),尤其是出现持续异常时,一定别拖延就诊。

03 乳腺癌的致病机制:为什么会得病?

大家经常会问:“为什么有的人会得乳腺癌,有的人却不会?”实际上,乳腺癌的发生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

  • 遗传因素:有家族乳腺癌史的女性风险明显升高。某些基因(比如BRCA1、BRCA2)发生突变后,就大大提高患乳腺癌的概率。医学研究显示,遗传相关的乳腺癌发生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Jemal et al., 2007)。
  • 荷尔蒙影响: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等长期高水平波动,促使乳腺细胞异常增生。例如,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或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包括绝经后激素补充治疗等),都与乳腺癌风险增加有关。
  • 生活方式和环境:吸烟、长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以及高热量饮食,会干扰身体正常代谢,使乳腺组织更容易发生异常改变。此外,高辐射暴露的职业或环境也被认为是影响因素之一。
  • 年龄因素:乳腺癌多发于中老年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自我修复能力下降,体内突变累积,乳腺癌风险随之升高。
  • 其他因素:比如曾经有乳腺良性疾病史、生育年龄较晚、从未生育或哺乳时间极短等,也都是相关的风险点。

没有上述任何高风险因素也不等于绝对安全,事实上,接近一半乳腺癌患者并没有明确的危险因素,因此乳腺健康管理需要全民关注 [WHO, 2024]

04 乳腺癌的诊断流程有哪些?

很多人都好奇,如果出现乳腺异常,到医院具体要做哪些检查?其实,乳腺癌的诊断并不复杂,大致分为三个主要环节:

  • 影像学检查:首先是乳腺超声和乳腺X线(俗称钼靶),用来初步评估肿块的性质和位置。对于中老年女性,高危人群还建议定期做乳腺磁共振扫描(MRI)。
  • 病理活检:在影像结果提示有可疑部位时,通常需要穿刺取一点组织,经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从而明确诊断乳腺癌。
  • 分期与分型检查:一旦确诊,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是否累及淋巴结及有无远处转移,再进行全身CT、骨扫描等检查,评估分期。

一位来自华北地区的农业从业女性,长期劳作身体素质不错,却因乳腺肿块疼痛、乳头有分泌物就诊。经过超声及穿刺活检,发现为乳腺癌并且伴随肺部和骨骼转移,最终分期为III期。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诊断的及时性非常重要
此外,诊断过程中可能会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帮助医生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法。

只要察觉乳腺的异常变化,哪怕只是偶尔的不适、肿块或渗液,都建议第一时间前往正规医院做系统检查,“拖一拖”的想法往往会耽误最佳干预时机。

05 乳腺癌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治疗乳腺癌,医学上其实是“组合拳”思路——手术、放疗和药物治疗三管齐下。每个人的病情不一样,具体方案也会根据分期、分型、身体状况等综合制定。🩺

  • 手术切除:针对未广泛转移的早中期病例,可选择保乳手术(只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组织)或全乳房切除。手术常联合淋巴结清扫,以防扩散。
  • 放射治疗:资助消灭乳腺组织及周边区域中残留的癌细胞,减少局部复发风险。早中期手术后常规应用,部分晚期或转移病例也可以缓解症状。
  • 药物治疗:包括化疗、内分泌(激素)治疗和靶向药物。化疗多为静脉点滴,有些人需要多周期联合用药,比如临床中常用的紫杉醇类药物。内分泌治疗针对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有效,而特定靶向药物则专门攻击HER2等基因异常的癌细胞。通常需要根据肿瘤标志物和病理分型做选择 [Howlader et al., 2014]

实际生活中的患者(比如前文提到的农业从业女性病例),在诊断为晚期乳腺癌后采用了维持性化疗配合输液治疗,经过严密随访,目前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这说明即使病情进展较快,规范、综合的治疗依然可以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很多人担心乳腺癌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其实大部分副作用都可以通过及时发现和调整药物方案来减轻。
总之,只要遵循专科医生指导,治疗过程并不可怕-关键在于配合、耐心和信心。

06 如何科学应对和管理乳腺癌?

说到乳腺癌的科学管理,核心思路是两点:规范治疗 + 良好生活方式。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养成健康习惯,对提升预后和改善生活有很大作用。🍃

  •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如西兰花、菠菜、胡萝卜)、富含维生素和天然膳食纤维的水果(如蓝莓、苹果、橙子)、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豆类制品、燕麦等,全谷类主食。研究发现,这些食品富含抗氧化物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减缓乳腺细胞异常增生并改善体内代谢[AICR/WCRF Report, 2018]
    胡萝卜 + 抗氧化 + 每周3-4次凉拌或炖煮
    蓝莓 + 维生素C + 打成果汁或酸奶碗中食用
  • 适度运动:建议每周保持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瑜伽等。定期运动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减轻体重,提高免疫力,从而降低复发率。
  • 规律作息:保障充足夜间睡眠,避免熬夜,对调节激素分泌和免疫系统大有好处。比如每日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能让身体修复更加充分。
  • 管理情绪:乳腺癌及其治疗过程会带来焦虑、失眠等情绪问题。建议可参加心理支持小组、与好友家人多沟通,必要时向专业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 定期随访:治疗后按医生建议定期到医院复查,包括乳腺影像学和相关血液、肿瘤指标等检查。唯有持续关注,才能减少复发风险。
  • 合理选择医疗机构:一旦发现乳腺异常,优先选择具备乳腺肿瘤专科资质的正规医院。参考各地肿瘤专科、三级医院的资质说明,不建议轻信网络小广告和民间偏方。

乳腺癌管理是个长期过程,可靠的支持体系和健康的生活环境会让很多困难都变得容易应对。如果身边有人经历类似情况,不妨多一份关注和理解。

关键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Breast cancer: Key fac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
  2. Jemal, A., Siegel, R., Ward, E., Hao, Y., Xu, J., Murray, T., & Thun, M. J. (2007). Cancer statistics, 2007.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57(1), 43-66. https://doi.org/10.3322/canjclin.57.1.43
  3. Howlader, N., Altekruse, S. F., Li, C. I., Chen, V. W., Clarke, C. A., Ries, L. A. G., & Cronin, K. A. (2014). US incidence of breast cancer subtypes defined by joint hormone receptor and HER2 status.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106(5), dju055. https://doi.org/10.1093/jnci/dju055
  4.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2018).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Breast Canc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crf.org/dietandcancer/breast-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