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简单了解乳腺癌:风险、症状与应对

  • 8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简单了解乳腺癌:风险、症状与应对封面图

简单了解乳腺癌:风险、症状与应对

有时,朋友闲聊时会说起乳腺检查,大家总觉得这个话题离自己还很远。可是,乳腺癌已经成了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不管你是在职场打拼还是刚照顾完家人,关于乳腺的健康知识都值得了解。说起来,简单搞清楚乳腺癌风险、早期信号和日常应对,并没有那么难。

01 乳腺癌是什么?🌸

乳腺癌其实是一组起源于乳腺组织的不正常细胞生长。绝大多数患者是女性,但男性也有可能患上。最初,这些异常细胞可能局限在乳腺导管或小叶内,随着时间推移,有的会突破乳腺界限,侵入周围组织,甚至扩散到淋巴结或身体其他部位。大多数情况下,乳腺癌在身体的变化很小、很难察觉时就已存在。这也是为什么筛查和早发现特别重要。

目前医学分类里,把乳腺癌分为不同类型,比如最常见的“浸润性癌”(会向外扩展),还有一些原位癌(早期局限,不扩散)。治疗和预后跟类型、分期及扩散程度相关。根据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12名女性中,就有1人在一生中会被诊断为乳腺癌(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需要注意的是,绝大多数乳腺癌不遗传,但家族史和一些特殊基因,如BRCA1、BRCA2突变会增加风险。

02 乳腺癌的早期信号有哪些?🔎

  • 1. 乳房内出现轻微肿块:平时洗澡或换衣服时,偶然摸到乳房某个区域有一点点硬、有点厚重。多数时候并不疼,有时只是一点点不同,上班或照顾孩子时容易忽略。如果质地较硬、边界不规则需要警惕(卫冕等, 2022)。
  • 2. 乳头有少量分泌物:有些女性发现内衣上总会不经意有乳头分泌物。有时是透明、有时带点血丝,量很少。虽然多数分泌和月经、激素波动有关,但不明原因持续分泌要留心。
  • 3. 乳房或乳头皮肤有细微变化:比如乳房皮肤表面变得略微粗糙,像桔子皮一样,或者乳头有点凹陷。这些症状常常不疼,也不会影响日常生活,所以容易被忽视。
  • 4. 乳房形状变化不大,但感觉有细微不对称:穿贴身衣服时,感觉两侧乳房轮廓略不一样。这种轻度变化,也可能是乳腺异常的早期信号。

上面这些表现,和“大块肿块、皮肤溃烂或持续疼痛”完全不同,属于早期、偶发、轻微、不持续。很多良性增生症状也很像,不过,如果持续超过两周,就别等,找专业医生看看最靠谱。

03 为什么会得乳腺癌?🧬

乳腺癌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的作用结果。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 年龄增长:年纪越大,乳腺细胞经历分裂次数越多,细胞出错的概率也随之增加。数据表明,超过50岁的女性发病率更高(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 家族遗传:如果妈妈或者姐妹曾经得过乳腺癌,患病可能性会上升,有一些基因(BRCA1/2等)会明显增加风险。不过,只有一小部分乳腺癌和遗传相关,大多数患者没有家族史(Narod et al., 2016)。
  • 激素因素:激素水平波动大,比如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或生育较晚、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这些人群的乳腺组织一直处在激素刺激下,风险也会升高。
  • 生活方式影响:比如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锻炼、肥胖、饮酒等,也都和乳腺癌的发生有关。肥胖会让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酒精也会扰乱激素代谢,增加乳腺异常风险(Kushi et al., 2012)。
  • 环境因素:高强度电离辐射(如青少年时期接受过胸部放疗)、长期夜班等特殊工作模式,这些都和乳腺病变有一定关系。

从这几个角度来看,乳腺癌出现像是“多重小概率事件”碰撞,碰上的概率并不低。现代女性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生活方式和激素有关因素很常见,所以病例越来越多也就不奇怪了。

04 如何发现乳腺癌?📋

本节,我们以一位中年女性患者的就诊经历为例。她偶然间在左乳外上方摸到较硬的肿块,到医院进行检查,随后被诊断为“左乳浸润性癌”。她的检查路径很有代表性:

  • 1. 影像学检查:医生通常会首选乳腺X光(钼靶)和乳腺超声。这两项检查互为补充,能发现细小病灶或区分良性和恶性肿块。
  • 2. 组织活检:如果影像学发现疑似恶性病灶,医生会建议做穿刺活检。只有在显微镜下看到异常细胞,才能真正确诊乳腺癌。
  • 3. 病理分型和分期:医生会结合肿瘤的大小、淋巴结受累、是否有远处转移,判断乳腺癌分期和具体亚型。比如前文患者分型为“Luminal B型”,属于激素受体阳性,需要配合激素、化疗等多种治疗方式。
  • 4. 辅助检查:治疗前还会进行心电图动态监测、免疫组化检查等,帮助评估治疗风险。

这套流程看起来很复杂,其实每一步都是为了确保治疗彻底、风险可控。对于40岁以上、家族史或高危女性,建议每年体检、定期影像学筛查。任何异常别拖,及早就医最有效。

05 乳腺癌怎么治?预期会怎样?💊

乳腺癌的治疗方式就像做拼图,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患者适合的方案都不同,常见有下面几种方式:

  • 1. 手术:这是大多数乳腺癌患者的首选。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可以选择部分切除或全乳切除,对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患者,还需要进一步清除腋下淋巴结。
  • 2. 化疗和放疗:化疗用于杀死体内潜在的癌细胞,可以在手术前后进行。放疗主要作用是降低原发部位或周边组织复发风险。
  • 3. 内分泌(激素)治疗:对于像“Luminal B型”这类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内分泌药物能够长期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
  • 4. 靶向治疗:部分肿瘤表达特定蛋白(如Her2),可以使用靶向药物锁定、抑制生长。

治疗的副作用因人而异,比如化疗后可能出现脱发、免疫力下降或消化道不适。比如前文那位中年女性患者,在完成乳腺改良根治术后,接受了EC-T方案化疗,出现Ⅲ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轻度心律问题。她的经历让我们明白,治疗同时需要重视身体支持和并发症管理,及时处理就能大大降低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绝大多数早期乳腺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生存率很高。例如,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Siegel et al., 2023)。

06 怎样调整生活,有益乳腺健康?🍎

其实,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期,科学生活方式都有帮助。这里给大家一些实用建议(此处仅列正向行为,不涉及忌口或负面清单):

  • 1. 新鲜蔬果 (富含纤维和抗氧化物,有助于调节激素水平):每天建议吃上三种不同颜色的蔬菜,并增加膳食多样性。
  • 2. 豆类制品 (大豆异黄酮有助于乳腺健康):比如豆腐、豆浆等,可以适当作为蛋白质来源。
  • 3. 坚果和优质脂肪 (有益心血管,也有乳腺保护益处):每天适量食用腰果、核桃等。
  • 4. 规律运动 (有研究发现,每周中等运动150分钟,发病风险可低至普通人群的70%):比如快走、慢跑或轻量训练。

定期体检很有必要,尤其40岁以后建议每年做乳腺筛查。并非每个乳腺肿块都是癌,绝大部分是良性改变,但发现异常时别犹豫去医院。选择正规医院或乳腺专科,专业医生的判断最值得信赖。

对于已经确诊或正在接受治疗的人,日常要注意营养均衡、规律作息,有不适随时反馈给医生。亲友的陪伴、心理支持同样重要,不要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其实,乳腺癌就像个意外的“小麻烦”,提前认识和管理风险,几乎每个人都能在舒适生活中远离它。别忽视每一次体检和身体对你的小小提醒,有疑问时找医生聊一聊,是最健康的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Breast cancer fact sheet.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
  2. Narod, S.A., Iqbal, J., & Jakubowska, A. (2016). Familial breast cancer: Overview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6(6), 339-351.
  3. Kushi, L.H., Doyle, C., McCullough, M. et al. (2012).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Guidelines on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Cancer Prevention.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2(1), 30-67.
  4. Siegel, R.L., Miller, K.D., Wagle, N.S., & Jemal, A. (2023).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3(1), 17-48.
  5. 卫冕等. (2022). 中国乳腺癌防治现状与展望. 中华肿瘤杂志, 44(1),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