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游走在脑血管的边缘:揭秘脑血管造影介入检查的风险与防范

  • 5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游走在脑血管的边缘:揭秘脑血管造影介入检查的风险与防范封面图

游走在脑血管的边缘:揭秘脑血管造影介入检查的风险与防范

01 脑血管造影是什么?到底查些什么

如果有一天医生对你说:“我们建议做一次脑血管造影”,很多人会觉得陌生甚至有些紧张。简单来说,这项检查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影像技术,把脑部血管的“交通地图”清楚地展现在医生眼前。医生会借助手术导管,把显影剂注入脑部动脉,然后使用X光机拍摄血管分布,为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实际应用中,脑血管造影就像侦查队,帮助医生精准发现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狭窄等问题。比如,一位45岁的男性,经常出现复视、头痛,做了基础CT却没找到明显异常,最后通过脑血管造影才发现隐匿的脑动脉瘤,从而获得及时治疗。

常见应用 目的
脑动脉瘤筛查 发现微小血管扩张,及早防范破裂风险
脑部血管狭窄/闭塞 指导是否需要介入或药物治疗,预防卒中
血管畸形定位 为后续手术或栓塞疗法做准备

🔍 这项检查能让隐藏在脑内的危险“浮出水面”,便于医生做出针对性治疗决策。

02 潜在风险:不是每个人都适合

虽然造影很常见,但它确实有一些值得留心的潜在风险。比起常规CT或MRI,脑血管造影毕竟牵涉到导管操作和显影剂的使用,属于“有创”检查。

  • 血管伤害: 在穿刺或导管通过血管弯曲处时,可能导致轻微出血或血管损伤。极个别会引发血栓,影响血流。
  • 感染: 操作不规范带来局部或全身感染的概率低,但不能完全排除。
  • 过敏反应: 显影剂注入后,极少部分人会出现皮疹、恶心,甚至短暂哮喘,这主要与体质有关。
  • 神经系统并发症: 据一些研究统计,约1%的患者有短暂神经功能异常(如暂时性肢体无力),极个别出现卒中(参考:Powers et al., 2015)。

总体而言,绝大多数人在检查后可以顺利恢复,但这些“可能的小麻烦”必须跟医生提前沟通。

💡 有位63岁的女性,因高血压多年且合并糖尿病,做造影后出现短暂头晕,观察半天后自行缓解。这说明基础疾病对风险有放大作用。

03 高风险人群:一定要多问一句

不是所有人做脑血管造影的安全风险都一样。有些特殊情况,需要特别和医生商量风险利弊。

  1. 慢性疾病人群: 例如慢性肾病患者,对造影剂清除能力变差,容易诱发肾损伤。有研究表明,肾功能不全人群中,造影后出现肾功能波动的比率较一般人群高出约2倍(Nash et al., 2002)。
  2. 过敏体质、药物过敏史: 特殊体质增加造影剂相关不适的风险,建议主动告知医生,比如既往接种青霉素后皮疹者。
  3. 高龄或严重基础病: 70岁以上老人、合并严重心脏病或血液系统疾病者,手术耐受力较差。
📋 简单来讲,有慢性肾病、高血压、糖尿病、既往过敏史和高龄的朋友,最好咨询医生是否有办法降低造影风险。

04 术前准备:让风险降到最低

✅ 术前评估
  • 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等基础化验
  • 过敏史、用药史详细沟通
✅ 适度停药
  • 口服抗凝、降糖药是否停用遵医嘱操作
  • 保持充足水分,有助于造影剂代谢
✅ 正确知情同意
  • 医生明确讲解检查步骤、可能出现的不适,患者及家属等详细知晓后签字
✅ 饮食休息需配合
  • 检查前一天晚上保持清淡饮食,按时休息

有位52岁的男性,既往无重大疾病,仅因平时容易紧张,术前详细咨询后,医生提前采用镇静措施,整个检查过程顺利无不适。这从侧面说明,充分的术前沟通和个体化处理,的确有助于降低风险。

术前步骤 核心作用
功能检查 确保重要脏器能耐受造影剂
水分补充 促进造影剂排泄
药物调整 规避药物间不良反应
🎯 术前充分配合医生的检查,是平稳通过造影检查的重要一环。

05 术后监测:别忽视细节点滴

检查完成后,多数人当天就能恢复日常活动。但术后实时观察,有助于第一时间发现意外。

  • 穿刺部位: 是否渗血、肿胀,有无疼痛及皮肤温度改变。如有异常,及时告知护士。
  • 神经功能: 检查肢体活动、言语表达。简单动作也要认真对待,比如举手或握拳。
  • 全身反应: 有无皮疹、呼吸不舒适或胸闷。如伴随发热需及时就诊排查感染可能。
  • 尿量观察: 有助于判断肾脏对造影剂的处理能力。
🦾 家属最了解患者日常状态,术后有疑问可以直接与医生沟通,避免错过最佳处理时机。
监测重点 异常信号
穿刺点 红肿、出血、剧烈疼痛
神经状态 意识不清、抽搐、持续无反应
其它表现 尿量骤减、全身皮疹

06 小结:科学选择,守好健康关卡

脑血管造影让医生能精准发现那些藏在脑血管深处的隐患,是诊断和治疗中的“明灯”。不过,无创伤的检查也难以做到“零风险”,尤其对于特殊人群和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提前沟通和个性化防护同样重要。

简单来说,这项检查值得信赖,也需要用科学的心态去看待它的风险和益处。遇到这类需求,跟医生坦率交流身体状况和疑虑,就是为自己的健康多加一道保护。

🌟 如若医生建议做脑血管造影,不必焦虑也别盲目自信,做好术前问诊、术后观察,就是最实在的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 Powers, W.J., Derdeyn, C.P., Biller, J., et al. (2015). "AHA/AS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46(8), 2368–2400. https://doi.org/10.1161/STR.0000000000000070
  • Nash, K., Hafeez, A., & Hou, S. (2002). "Hospital-acquired renal insufficiency,"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39(5), 930-936. https://doi.org/10.1053/ajkd.2002.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