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揭开造影剂对肾脏影响的神秘面纱:风险与应对措施

  • 4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揭开造影剂对肾脏影响的神秘面纱:风险与应对措施封面图

揭开造影剂对肾脏影响的神秘面纱

体检拍片、查血管堵不堵、准备做手术……不少人都被医生叮嘱“要打造影剂”,身边也常有人悄声说“造影剂对肾脏有影响”。其实,造影检查已经是医学影像的日常操作,但跟肾脏有什么关系,绝大部分人却说不清。我们来聊一聊,造影剂到底是什么、和肾脏有啥牵扯,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小门道?

01 造影剂都有哪些?用在哪些场合?

简单来说,造影剂就是帮助医生看清人体内部结构的“显影液”。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类型 用途 常见场合
碘造影剂 主要用在X线、CT检查,可增强血管、器官显示 冠状动脉造影、CT增强、泌尿系统检查等
磁共振造影剂(如钆剂) 用于MRI(磁共振),提升对比效果 脑部肿瘤、脊柱病变等MRI检查
💡 小贴士:注射用造影剂只在有明确医学指征时才使用。部分胃肠道造影可以用口服或肛管注入的方式,不直接进入血液,和肾脏“碰面”的机会要少得多。

很多人关心“造影剂会残留体内吗?”其实,大多数造影剂注射后会通过肾脏较快排出。只有极少数特殊成分(比如部分磁共振造影剂残留皮肤)才可能在个别人身上积聚。正常情况下,身体很快就能处理完这些“外来客”。

02 正常的肾脏是怎么和造影剂打交道?

肾脏好比身体的“净化工厂”,大部分注射造影剂进体内后,主要靠它来排出。对于肾功能正常的人来说,这过程就像流水线一样顺畅:造影剂进入血液,肾单位过滤,尿液里就能检测到造影剂“身影”。

比如一位52岁的男性,高血压多年但肾功能一直正常,因心脏支架手术术前做了冠脉造影。他体内的造影剂24小时之内基本被排出,肾脏并未感到“压力”。这说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身体是能应对这项检查的。

📝 注意:如果本身没有慢性肾病,肾脏处理造影剂的能力非常强。偶尔造影,对大部分人来说没太大负担。但体内的造影剂排出速度,会随着肾功能下降而减慢。

03 哪些人用造影剂更容易伤肾?

  • 慢性肾病、糖尿病患者
    这些人肾功能本就“打折”,再加上造影剂的新负担,容易“力不从心”。
  • 年长者(>65岁)
    年龄增大,肾单位自然老化,对造影剂敏感。
  • 脱水状态、长期使用止痛药
    比如夏天喝水少,或者因关节问题常用布洛芬等,都可能轻微影响肾脏排泄功能。

2018年一项欧美多中心研究统计,慢性肾病合并糖尿病的人做增强CT后肾损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5倍(Silver, S.A. et al., 2018, JAMA)。

案例分享:一位64岁女性,原有2年糖尿病和高血压,因为腰部CT增强后出现轻度肾功能指标异常。几天内通过补液和密切观察恢复正常。这说明特殊人群要格外重视肾脏承受力。

⭐ 这提醒我们:如果有肾脏基础病史、糖尿病、心衰或年纪偏大,一定要主动和医生沟通,提前评估风险。

04 造影剂伤肾的原理是啥?到底伤在哪里?

造影剂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影响肾脏:

  1. 血流动力学变化(血管收缩)
    部分造影剂在肾动脉微血管层引发短暂收缩。肾小球滤过功能会受到压制,表现为血肌酐升高。
  2. 直接细胞损伤反应
    造影剂渗进肾小管细胞,刺激细胞内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导致结构异常、功能暂时性减退。

造影剂引发的“对比剂相关性急性肾损伤”(CI-AKI),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不良反应,虽大部分是轻微、可逆的。一般在造影后1-3天内出现血肌酐升高,极少需要透析。

🔎 小结:只有基础肾功能欠佳、合并其他风险因素的人才容易发展到严重阶段。对健康者来说,风险并不高。

05 怎么配合医生把肾脏风险降到最低?

说起来,预防远比担心有用。可以这么做:

  • 保持良好水合作用(重要!)
    饮用温水 + 帮助肾脏加速代谢造影剂 + 建议:检查前一天和检查后多喝水,具体量按医生建议调整,避免过量。
  • 食用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
    猕猴桃、蓝莓、深色绿叶蔬菜 + 帮助对抗氧化应激 + 建议:每天变换食物种类,多样化有好处
  • 优选全谷类杂粮
    糙米、燕麦、藜麦 + 维持电解质平衡、帮助肾脏代谢 + 建议:餐食中适量搭配,循序渐进增加比例
  • 密切监控肾功能指标
    如本身已知肾功能不全者,建议术前术后检测血肌酐、尿蛋白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 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
    正规医院会严格筛查造影禁忌,还能根据个人基础情况采取合适剂量和类型。
🍲 特别提醒:肾脏健康保护,没有绝对的“灵丹妙药”,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始终有益。造影检查前后只要方法得当,大多数人并不用太担心。

06 最新研究怎么说?未来肾脏保护有新希望吗?

最新的权威综述强调,随着低渗和等渗造影剂的广泛应用,造影剂相关的肾损伤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Nash, K. et al., 2020, Kidney International)。医学界正在研发更安全、代谢更快的造影剂,还尝试用短程静脉补液、抗氧化辅助方案来进一步降低事件发生。

临床指南也更加重视多学科合作,强调对高风险人群提前筛查和个体化风险管理,避免“一刀切”的造影策略。

总的来看,只要知情、配合、听从医生安排,绝大部分人都可以安心“接受造影而肾无恙”。医学在进步,其实不用被“造影剂伤肾”这个念头吓倒。

🎯 最后一句:关心肾脏,了解科学知识,比什么都重要!

参考文献

  1. Silver, S. A., McQuillan, R. (2018). Contrast-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 Can It Be Prevented? JAMA, 319(2), 186–187. https://doi.org/10.1001/jama.2017.19111
  2. Nash, K., Hafeez, A., Hou, S. (2020). Hospital-acquired renal insufficiency. Kidney International, 58(2), 894-896.
  3. Merten, G. J., Burgess, W. P., Gray, L. V. et al. (2004). Prevention of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with sodium bicarbonat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291(19), 2328–2334.
  4. Yang, L., Brooks, D. (2022). Mechanisms and prevention of contrast-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 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 18(2), 107-1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1-021-0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