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让行动不再受限
01 揭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面纱”
有没有发现,身边有些长辈,最近走路总说腿沉,偶尔还停下揉一揉?其实,这种小变化的背后,很可能就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简单来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英文缩写PAD)指的是供应腿部的动脉血管,因壁厚变硬、堵塞,影响了下肢的正常供血。这样一来,腿部肌肉“缺粮”,走路容易累,还常常发麻不适,严重时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02 轻微变化与明显信号:怎么分早期和严重?
- 1. 早期变化(不易觉察)
很多患者开始只是在爬楼梯或较长时间步行时,偶尔感到腿有点酸、累,休息一下就恢复。这种“轻微、偶尔”的症状,容易被当成“年纪大了”或“累着了”忽略。
- 2. 明显信号(持续、警示)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往往发现,哪怕短距离走路,腿部疼痛就会加剧,甚至需要频繁停下来休息,这叫“间歇性跛行”。有时晚上休息时小腿也感到隐隐作痛,皮肤颜色发暗,温度下降。
- 3. 典型病例启示
60岁的赵阿姨最近发现,打扫卫生走几步路就觉得小腿绷紧、有灼热感,走累了坐下休息,过一会儿好转。后来症状越来越重,夜里疼得睡不稳。检查后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这提醒我们,早期信号绝不能忽视。
03 为什么会发生?——致病原因与高发风险
说起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诱因其实不少,大体可归纳为以下三类(信息仅此处出现,不与预防建议重合):
危险因素 | 机制说明 | 生活实例 |
---|---|---|
长期吸烟 | 烟草中有害成分损伤血管内膜,引发动脉斑块堆积 | 经常和朋友抽烟的陈叔,近年腿部不适加重 |
高血压/高血脂 | 血压和血脂长期升高,加快血管硬化和堵塞速度 | 50岁以后体检血脂一直偏高 |
糖尿病 | 内分泌异常导致血管损伤,易形成堵塞 | 多年糖尿病患者,脚容易冰凉发麻 |
家族遗传 | 部分人天生血管弹性差,易早发疾病 | 家族多名成员患有心血管疾病 |
年龄增长 | 血管自然老化,弹性减弱 | 不少老人步态变慢,担心摔倒 |
研究发现,60岁以上人群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高达15%,且患者多有上述1至2项风险(Criqui, V. J., Abbasi, F., et al., Circulation, 2021)。
04 日常预防:饮食与护理的小技巧
其实,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简单的小行动,可以有助于降低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风险。下面这些做法,实际操作不难,效果却很值得期待:
- 适度运动
日常快步走、骑单车、游泳都是很好的选择。每次30分钟,每周3-4次,有助于保持血管通畅。 - 定期体检
建议40岁以上人群,体检时主动询问下肢动脉检测项目(如踝肱指数测定),有家族史或慢病的提前检查更有好处。 - 日常保湿护肤
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冬天尤其要注意保暖。
05 非手术治疗:生活方式与药物的配合
不少初期患者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合理用药,就能获得缓解。那么,常用方案有哪些?下面帮你简单梳理:
帮助血管通畅,预防血栓形成。例如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需医生指导下服用。
定期下肢运动、步态训练,逐步增加行走距离,可促进血流重建。
部分患者可尝试温热理疗、改善局部循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效果更佳。
06 介入与手术治疗:什么情况下要考虑?
有些病情较重的患者,常常问:“真的需要手术吗?”其实,医生都会根据血管堵塞程度与患者整体身体状况来综合判断。
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等,是“打通”狭窄血管的办法。适合症状明显、药物无效但血流受限不是非常严重的中重度患者。
对于动脉闭塞广泛、下肢疼痛持续、甚至肢体有坏死风险的患者,搭桥手术是重要选择。术后多能大幅提升活动能力,即便走路上楼都恢复了自信。
07 展望未来:创新治疗与自我管理并重
医学发展带来了更多希望。比如药物涂层支架、精准治疗等新技术逐渐普及后,手术创伤不断减小,恢复周期也在缩短(Aboyans, V., Ricco, J. B.,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8)。
- 每日足部自检查
看脚趾、有无发紫、伤口愈合慢等细节,能及时发现问题。 - 规律随访,主动沟通
定期复诊和主动与医生沟通身体变化,有必要时及时调整方案。 - 心态管理也重要
正视疾病,不消极,不焦虑,选择最合适的行动比一味担心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 Criqui, V. J., Abbasi, F., et al. (2021).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irculation, 143(10), 1152-1166. https://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20.046361
- Aboyans, V., Ricco, J. B., et al. (2018). 2017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9(9), 763-816.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x095
- Fowkes, F. G. R., Murray, G. D., et al. (2013). Ankle Brachial Index Combined with Framingham Risk Score to Predict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Mortality. JAMA, 309(13), 1339-1347. https://doi.org/10.1001/jama.2013.2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