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白血病的神秘面纱:病因、成因与预防指南
01 什么是白血病?
生活中,“白血病”这个词总让人听着觉得陌生又有点害怕。其实,它就是我们血液系统里跑出来的“不速之客”。简单来讲,白血病是一种血液和骨髓的肿瘤,主要是一些异常血液细胞过快增多。这些不正常的细胞挤占了能产生健康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位置,让血液的“正常工作”受到干扰。
所以,白血病会导致我们的身体容易感染、贫血甚至出血不止。血液本应像高速公路一样畅通高效,但异常细胞一多,“路”就会变堵,身体各项机能都可能受影响。
02 白血病常见类型
- 急性白血病: 发展很快,短期内症状明显,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例如一位7岁的女孩,平时很健康,突然短时间内反复发烧、容易流鼻血,最后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急性的进展容易被家长误当做普通感冒,所以早期变化不能轻视。
- 慢性白血病: 进展缓慢,症状出现得慢,容易在体检中被发现,大多发生在成年人当中。有的中年上班族,常年感觉容易疲劳,但没特别重视,体检时白细胞计数偏高,进一步检查是一种慢性髓性白血病。
类型 | 多见年龄 | 进程 | 主要表现 |
---|---|---|---|
急性白血病 | 儿童、青少年 | 迅速发展 | 发热、出血、感染 |
慢性白血病 | 中老年 | 缓慢进展 | 疲劳、体检异常 |
03 白血病的潜在病因:哪些因素会带来风险?
为什么有的人会得白血病?其实,导致白血病的因素很复杂,经常是几种因素加在一起,才会让这些异常细胞失控。研究发现,环境、遗传和免疫系统,都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Greaves, 2018)。下面我们细分一下:
- 环境暴露: 一些化学物质,比如苯,用于工业生产或长期接触油漆、溶剂等。长时间接触这些东西,会增加血液细胞异常突变的机会。
- 辐射因素: 有研究显示,大剂量放射线暴露可能提高风险。例如核事故的现场工作人员,患白血病的比例比普通人高。
(参考:Richardson et al., 2015) - 病毒感染: 部分病毒能够影响血液系统,但非常少见,比如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1)。
- 免疫系统异常: 长期免疫力低下或者身体免疫系统出错,更容易引发异常细胞增长。这方面,移植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风险更高。
年龄影响: 白血病在不同年龄段的高发类型不一样。儿童更容易出现急性类型,中老年以慢性为主,这可能和骨髓细胞的分裂特点有关。
04 环境影响与白血病的关系
提到风险,大家比较关注周围环境。例如,有的家庭装修大量使用油漆和化工板材,或者工作在化工厂、印刷厂的工人,经年累月在高浓度苯环境下,确实发现其白血病风险高于普通人(Vlaanderen et al., 2010)。不过,日常城市生活中苯的浓度一般很低,大多数人不必过分焦虑。
除了化学物质,放射性环境(比如老式放射线器材长期使用),也是已知危险因素。历史上,广岛原子弹幸存者群体白血病发病率就远高于一般人。至于日常医学检查中用到的放射线,剂量很低,正规操作下基本不用担心。
05 家族史与遗传倾向
白血病虽然大多数情况是偶发,但部分存在家族关联。家里若有亲人(尤其是一二级亲属)得过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本人患病风险会略高一筹。有些特殊的基因缺陷,比如唐氏综合征,也会增加儿童患白血病的概率(Hasle, 2001)。
需要说明,遗传倾向只是增加风险,不会直接决定一定患病。家族里的极个别病例,其实多数来自环境和偶然基因变化的叠加。比如,一位18岁的男生,他的父亲早年得过慢性白血病,自己在高考体检时也检出早期异常。这个例子提醒我们,无论年龄,家族史相关症状都不能忽视早期筛查。
06 如何降低白血病风险?实用生活建议
说到预防,很多人希望找到比较靠谱的方法。其实,很多健康生活习惯就能帮到我们。下面给大家列出几条实用建议,日常可操作性强:
习惯/食物 | 具体作用 | 推荐方式 |
---|---|---|
新鲜深色蔬菜 (例如菠菜、胡萝卜) | 富含叶酸和胡萝卜素,有助于细胞修复 | 每天变换种类,餐餐有绿叶 |
瓜果类食物 (如梨、苹果) | 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增强免疫力 | 两种水果交替,每天至少一份 |
优质蛋白 (豆制品、鱼肉类) | 促进身体修复、维持血液健康 | 每周合理搭配,豆腐、鸡蛋均可 |
适度运动 | 改善血液循环,帮助免疫系统正常运作 | 每周3-5次,每次半小时 |
良好生活习惯 | 优质睡眠,减少精神压力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
有家族史的人群或长期工作在特殊环境的朋友,40岁以后建议每年做一次血常规检查。平时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严重乏力、反复感染、持续出血”,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找血液专科医生沟通。
07 认识白血病的路上,我们还能做什么?
回头看,白血病虽然不是生活中常见的病,但它背后的诱发因素和健康习惯密不可分。大家其实不用被“白血病”三个字吓住,重要的是学会识别高风险,关注自身和家人的变化,用科学、平和的心态面对日常生活。即便发现身体不对劲,及时求医总是最有帮助的办法。
健康这件事,靠日积月累的细节养成。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了解疾病的过程中,更加懂得关心自己和家人。
主要参考文献
- Greaves, M. (2018). A causal mechanism for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Nature Reviews Cancer, 18(8), 471-484. https://doi.org/10.1038/s41568-018-0015-6
- Richardson, D. B., et al. (2015). Risk of leukemia among Chernobyl cleanup worker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23(5), 432-437. https://doi.org/10.1289/ehp.1408589
- Vlaanderen, J., et al. (2010). Exposure to benzene and the risk of leukemia.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18(3), 609–614. https://doi.org/10.1289/ehp.0901422
- Hasle, H. (2001). Pattern of malignant disorders in individuals with Down’s syndrome.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115, 604–610. https://doi.org/10.1046/j.1365-2141.2001.0311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