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骤停?家庭急救的关键步骤与技巧
01 什么情况下要怀疑心跳骤停?
有时候,家里人突然倒地不醒,让人一下子就慌了神。其实,心跳骤停来临时,并不总是像电视剧演得那么明显。有的人只是在沙发上慢慢没了反应,一点声音都不出。
简单来说,心跳骤停就是心脏忽然没了跳动——没有泵血,也就停止了全身供氧。这个瞬间,患者会失去意识,呼吸也会随着心跳的停摆而停止。
- 拍打肩膀,大声呼叫,患者完全无反应,考虑心跳骤停。
- 掰开患者嘴巴,贴近鼻口,无气息感动;或胸口完全不起伏,也极可能是心跳骤停。
- 摸颈动脉跳动,摸不到时更要警惕。
比如,去年,63岁的李先生吃晚饭时突然倒在厨房,妻子呼唤几声都没回应,也没看到他喘气。她第一时间打了急救电话。这个小细节,救了李先生一命,也提醒了很多家人——别轻视突然晕倒。
02 时间就是生命:黄金4分钟有多重要?
心跳骤停后,大脑在缺氧4分钟左右就开始不可逆损伤,超过10分钟,救活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急救越早,大脑和身体就越不容易出问题。
反应时间 | 生存率 |
---|---|
1分钟内 | 高达90% |
4到5分钟 | 约50% |
10分钟以上 | <10% |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无数医学研究验证的数据。 一项规模较大的日本研究发现,即使120急救车反应再快,平均到场也要10分钟以上(Kishi et al., 2012)。
- 发现心跳停止,立刻开始胸外按压,等救护车会错过最佳时间。
- 现场“路人甲”的及时心肺复苏,可以将生存率提升2~3倍(Sasson et al., 2010)。
可以看出,亲人倒下那一刻的反应速度,比专业设备还重要。
03 学会心肺复苏(CPR):你也能做的救命动作
其实,心肺复苏没有想象中复杂,即便没有医学背景,也能学会主要步骤。关键是手别抖,动作切实到位。
- 确认环境安全和患者意识,大声呼喊、拍打,看是否有反应。
- 立即呼叫120,让旁边人去拿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尽早启动专业救援。
- 胸外按压:
- 双手叠放,掌根压在患者两乳头连线正中。
- 垂直下压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
- 连续按压30次。
- 人工呼吸:
- 捏住鼻子,嘴对嘴吹2次,每次1秒,看到胸部起伏。
- 如果不敢做人工呼吸,只做胸外按压也可以。
- 循环操作:持续30:2循环,直到专业急救到场或患者有反应。
- 孩子和成人操作基本一致,但婴幼儿用两指按压,不要用全力。
04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家庭和公共场所不可缺的救命工具
如果CPR是“人工发动机”,AED就是“重启按钮”。心跳骤停的大多数患者,心脏并非完全静止,而是有不规则颤动(医学上叫“室颤”)。AED会自动分析心律,并决定是否需要“电击重启”。
- 打开AED电源,根据语音提示操作
- 把电极片贴在患者右上胸和左下腋处
- 远离患者,等待AED自动分析
- 如要除颤,自动发出提示,按下电击键即可
- 继续胸外按压,轮流配合AED重复以上步骤
说起来,AED的设计已经做到了“傻瓜式”。插上电极,它就全程语音指导,不会用也敢试。
现在越来越多的社区、地铁、体育馆等地备有AED——有条件的家庭也可以在家配备一台。
- 普通人能不能用?完全可以 —— 不要担心“用坏了”或迫切情况下操作失误,安全机制很完善。
- 儿童可用吗?专有儿童模式或电极(部分型号可用)
05 家庭急救包:准备好这些,遇事不慌
急救包不光只是创可贴和碘伏。家里常备一套科学的急救箱,遇到突发情况能派上用场。
急救物品 | 用途 | 补充建议 |
---|---|---|
一次性手套 | 保护施救者与患者 | 防止交叉感染 |
口罩/面罩 | 做人工呼吸时用 | 减少直接接触 |
医用剪刀 | 剪开衣物 | 清楚快速露出胸部 |
AED除颤器 | 应对心跳骤停 | 有条件时建议配备 |
简易止血带、敷料 | 处理常见外伤 | 不仅限于心脏疾病 |
急救说明卡 | 关键急救流程和电话 | 小卡片放在明显处 |
定期检查急救箱物品完好和有效期。家人可以轮流学习掌握基本急救技能,不用时常备一旁。
- 急救包贴上“120”字样,紧急时刻一眼找到。
- 老年人家庭,定期练习心肺复苏模拟。
06 急救后的心理关怀:情感修复也挺重要
有些家庭成员亲历心跳骤停后,即使人救回来了,心理压力也会很大,有的人甚至会反复自责、“要是反应快点是不是更好”等等。
- 及时和亲朋或专业心理人员沟通。
- 允许自己有情绪波动,这是对重大事件的正常反应。
- 家庭成员互相陪伴,分担压力更有力量。
- 复盘经过,把遗憾转化为动力,将急救流程再学一遍。
去年一位72岁的王阿姨经历家属突发心跳骤停,术后一直陷入自责。后来,社区组织相关的心理讲座和实操训练,她慢慢释怀,也愿意告诉其他人“遇到大事时,尽量别一个人扛”。
这说明,不只是技术,情感支持也很关键。遇到遗憾,别让内疚变成包袱,能力所及做到最好,就值得肯定。
引用文献(APA格式):
- Kishi, Y., Sakamoto, T., Tanabe, T., Okumura, T., & Asai, T. (2012). Factors affecting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utcomes. Resuscitation, 83(8), 997–1002.
- Sasson, C., Rogers, M. A., Dahl, J., & Kellermann, A. L. (2010). Predictors of survival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 3(1), 63–81.
- Böttiger, B. W., & Van Aken, H. (2015). Training citizens in CPR—the ultimate way to save lives? 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32(12), 769–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