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面了解皮肤恶性肿瘤:症状、风险因素与科学防治

  • 5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全面了解皮肤恶性肿瘤:症状、风险因素与科学防治封面图

全面了解皮肤恶性肿瘤:症状、风险因素与科学防治

夏天一到,公园里随处可见大家穿着短袖享受阳光,可谁也不希望皮肤因为日晒而出什么问题。有时皮肤上突然冒出一个新斑点,或者哪块地方很久不见好,这类小变化其实值得我们留心。其实,皮肤恶性肿瘤虽然听起来可怕,但它的很多关键知识,一点都不复杂。下面我们一起来好好了解下皮肤肿瘤那些必须掌握的实用信息。

01 皮肤恶性肿瘤是什么?基础知识了解 🧐

皮肤恶性肿瘤,简单来说,就是由于皮肤上的细胞出现不受控制的增生,形成了癌症。并不是所有皮肤上的包块都是恶性的,大多数皮肤恶性肿瘤主要包括三类: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

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生长较慢,极少转移。鳞状细胞癌的进展会快一些,严重时可向身体其他部位扩散。相较之下,恶性黑色素瘤进展最迅速、风险最高,它往往起源于皮肤的色素细胞(如痣)。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在欧美一些国家,每年发现的皮肤癌病例比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之和还多(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23)。

皮肤恶性肿瘤和普通的痣、色斑最大区别,在于它会持续变化。所以,发现皮肤本来稳定的痣或小斑,突然颜色、形状发生异常,就要格外注意。

02 皮肤恶性肿瘤的症状有哪些?如何识别身体的“求救”信号?🔍

说起来,皮肤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不容易察觉,但一旦注意细节,就能及时发现。典型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 形状不规则的新斑点:突然出现的、不规则边界或大小变化的皮肤斑点,往往需要关注,即使没感觉疼痛也不能掉以轻心。
  • 颜色变化:痣或皮肤上的点出现多种颜色混杂,像棕、黑、蓝甚至红,这不是常规现象。
  • 持续性溃疡或伤口:有的皮肤伤口,长期不愈甚至逐渐扩大,也可能和皮肤恶性肿瘤有关。
  • 局部硬结、结痂且易出血:有些患者发现皮肤表面总是有小肿块发硬或结痂,用力一碰容易出血,这同样是皮肤肿瘤常见警示信号。
  • 伴随不适:如局部经常瘙痒、隐约有痛感或持续灼热感,这也是皮肤发出的报警信号之一。

比如,有位老年男性患者,皮肤上原本有个很小的色素斑,慢慢变大,颜色加深,最后还出现了骨头的疼痛和不适,后经检查发现已是皮肤恶性肿瘤扩散(见上方病例示例)。这类经历其实提醒我们,皮肤上“说不清楚”的变化一定不能忽视。

03 为什么会得皮肤恶性肿瘤?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

其实,皮肤恶性肿瘤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发生跟多种生活习惯、外在环境和身体条件都有关系。最典型的风险因素有这些:

  • 过度暴露在紫外线下:长期接受日晒或频繁使用日光浴设备,会显著提升皮肤细胞损伤概率。医学界通常认为,UV-B和UV-A这两种紫外线能诱发DNA变异,长期积累后就易引发肿瘤(Gordon, R, 2013, Silent mutations in ultraviolet carcinogenes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皮肤本身特征:皮肤较白、容易晒伤、长雀斑或头发颜色较浅的人群更容易被紫外线“盯上”。
  • 家族遗传:有家族皮肤癌史或者体内有异常基因的人,患病可能性也更大。
  • 免疫力受损:免疫系统较弱,比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或正接受器官移植的人,皮肤癌风险更高。
  • 既往有皮肤病变:光化性角化(长期日晒产生的皮肤粗糙斑)和某些慢性皮肤炎症,也是潜在危险信号。
  • 年龄和性别:研究显示50岁以上男性风险高于女性,这一点和日常活动有关,也与皮肤保护习惯相关(Skin Cancer Foundation, 2023)。

除此之外,儿童时期严重晒伤,长期接触放射线或者特殊化学物质(如砷),也会增加皮肤肿瘤的风险。这些事实说明,皮肤恶性肿瘤不仅跟个人习惯有关,也和遗传及环境密切相关。

04 如何确诊皮肤恶性肿瘤?详细检查流程说明 🧪

碰到疑似皮肤肿瘤的情况,确诊诊疗基本都绕不开以下几个环节:

  1. 皮肤科专科初诊: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肉眼和皮肤镜检查可疑部位的外观和变化规律。
  2. 皮肤活检:如果发现有异常,通常会切取一小块组织,送病理实验室做进一步检测。这是区分良性和恶性最权威的方法。
  3. 影像学检查:对于发展较快或怀疑已转移的病例,可能要做B超、CT、MRI等影像检查,辅助确认肿瘤是否累及周围组织或其他脏器。
  4. 肿瘤标志物检测:抽血化验,检测多种肿瘤相关蛋白,以便评估病情进展和后续治疗反应。
  5. 多学科会诊:一旦确诊为恶性,可联合皮肤科、肿瘤科、甚至外科等多学科调整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正如刚才那位住院的老年男性,医生就结合了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并用一系列化验指标追踪病情,这样可以更全方位地管理疾病进展。
总的说来,遇到皮肤出现难以解释的持续变化,及时就诊是最靠谱的选择。不少人每年都做一次皮肤普查,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个好习惯。

05 皮肤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专业团队怎么帮助 👨‍⚕️

治疗皮肤恶性肿瘤的方法有很多,通常会根据肿瘤类型、大小和是否扩散来选择。主要方式有:

  • 手术切除: 绝大多数皮肤恶性肿瘤,如果发现得早,通过外科手术把肿瘤及周围组织一起切除是首选方案,既能彻底去除病变,也减少复发机会。
  • 放射治疗: 对于手术难度较大的部位(比如脸部、耳朵),可用高能射线来杀伤癌细胞。
  • 化学药物治疗: 包括注射药物或局部抹药,常用于转移型或进展晚期的患者,帮助缓解病情。
  • 免疫治疗/靶向治疗: 新型药物能激活自身免疫力,对付异常细胞,也有助于特殊类型肿瘤或复发转移病例。具体方案要根据患者所处阶段由专科医生决定。

选对专科很关键。多数大医院都有皮肤科肿瘤多学科团队,他们会评估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偏好,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尽量兼顾效果和生活质量。

06 如何科学地管理皮肤健康?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

日常生活中,想要更好地预防皮肤恶性肿瘤,除了留心皮肤变化,合理的生活方式同样非常重要。以下建议简单实用,适合各年龄层:

  • 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 有助于维持皮肤的健康屏障,建议每天选择如橙子、西红柿、草莓等多样化轮换食用。
  • 深色绿叶蔬菜: 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可以帮助皮肤抵御外界损伤。菠菜、油菜、羽衣甘蓝都很合适。
  • 高蛋白、低脂饮食: 补充蛋白质有利于组织修复,建议适量摄入瘦肉、豆类、牛奶等。
  • 适度有氧运动: 比如快走、骑车,每周3-5次,可辅助提升免疫力。
  • 每月皮肤自查: 建议用镜子自查,例如背部、手臂、脖子等部位不容易察觉的痣、斑点有无变化。
  • 防晒措施到位: 外出时涂抹SPF30或以上的广谱防晒霜,并且每两小时补涂;佩戴帽子、遮阳服减少紫外线直接暴露(参考:Skin Cancer Foundation,2023)。
  • 定期皮肤专科体检: 对有家族史或高危人群来说,每年去医院做一次专业皮肤检查,是预防和早发现肿瘤的好办法。

其实,不必担心偶尔外出晒太阳对皮肤有什么大问题,合理饮食和保持健康习惯,对保护皮肤非常有帮助。如果皮肤上出现短时间内持续改变,无论斑块、痣还是皮肤颜色,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请皮肤科医生做一次专业评估,再决定需不需要进一步处理。

皮肤恶性肿瘤离我们并不遥远,不过大部分情况下,遵循正确的预防理念和生活习惯,出现问题早发现及时就医,很多时候可以把危害降到最低。为自己和家人定期做一次皮肤健康检查,注意身体的小变化,就是最有用的预防。关键时刻,别犹豫,找经验丰富的皮肤科医生帮忙,是最放心的做法。

(文章数据与知识参考自权威文献,具体见下方文献引用)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23). Skin Cancer Facts & Figures.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 Skin Cancer Foundation. (2023). Skin Cancer Prevention and Screening. Skin Cancer Found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kincancer.org/
  3. Gordon, R. (2013). Silent mutations in ultraviolet carcinogenes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0(51), 20205-20206. https://doi.org/10.1073/pnas.132063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