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语言的钥匙:脑梗死与语言障碍的内在联系
01 说起来,脑梗死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大脑需要源源不断的血液供应。如果血管被血栓(就是堵塞物)封住,血液无法通过,脑细胞就会因为缺氧而受损甚至死亡。最常见的场景,比如一位 66 岁的女性,凌晨突然说话模糊,家里人一时还以为只是累到了,却没想到是脑梗死的前兆。这种情况下,语言功能可能会受影响,也可能会出现手脚不灵等问题。
不同部位的梗塞会带来不一样的症状,有的只影响说话,有的人则会出现记忆混乱。不过,无论哪个环节被堵住,失语都是让家属感到困惑的表现。要留心,大脑就像“城市交通枢纽”,一旦堵车,后果可能不仅仅是说话不清那么简单。
02 语言障碍会怎么表现?
- 🔊 说不出想表达的话
- 🤔 听不太懂别人讲话
- ✍️ 写字会犯错、甚至写不完整
语言障碍出现的方式有很多。有时,刚开始只是偶尔卡壳,说两句嘴就跟不上脑子。也有人突然听不懂别人说什么,或者拿起笔写字时总出错。以 58 岁男性为例,刚起床时还能简单打招呼,结果到了中午,同事发现他无论怎么努力就是说不出连贯的句子,这种明显的、持续的变化,常常让人警觉到这是信号。
其实,语言障碍是个大伞,下面还细分好几类:有的偏重于说话能力(表达性失语),有的主要是理解(感受性失语),还有的影响书写和阅读(书写失语、阅读失语)。不同表现,对应着大脑不同“语音区”的受损。
障碍类型 | 日常举例 |
---|---|
表达性失语 | 想说“请倒杯水”,却只说出“水、杯” |
感受性失语 | 别人问路,自己听了像听天书 |
书写失语 | 写信时一个字都拼不完整 |
03 脑梗死为啥会影响说话?
有人好奇,为什么大脑出问题,口里就说不清话?其实,这还真的有讲究!大脑里有“语言中枢”,主要分布在左脑的两个区域——布洛卡区和韦尼克区。前者管说,后者管懂。假如脑血管堵在这两个位置,供应不上氧气,神经细胞很快“罢工”,说的、听的、写的全都出麻烦。
摄像头下(如MRI)能看到堵塞的具体区域。哪片区域没血流,哪部分智慧就受影响。比如堵在布洛卡区,患者会出现“词在嘴边说不出来”;堵在韦尼克区,则会变成不停说但别人听不懂的“流水账”。2017年的一项德国研究就发现,脑梗死后左侧中大脑动脉受阻与失语严重程度密切相关。(Kummer et al., "Clinical predictors of outcome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 Neurology, 2017)
04 影响脑梗死的那些危险因素
说到脑梗死,哪些人容易“中招”?其实,背后的危险因素有一长串,最主要的是:
- 高血压: 血压长期升高会损伤血管,导致动脉变窄。如果没控制好,血管内壁就容易堆积“垃圾”变得狭窄。
- 糖尿病: 血糖越高,血管越容易受伤,血栓形成的风险也随之上升。
- 高胆固醇: 血脂超标,会使得动脉壁变厚,像水管里堵上了一层油垢,时间一长,梗塞就找上门了。
- 年龄和家族史: 年纪越大、家里有中风病史,风险越高。这是因为血管老化和遗传因素都难以回避。
- 吸烟与肥胖: 研究显示,长期吸烟或体重超标,都会加快血管硬化。(Boehme et al., "Stroke Risk Factors, Genetics, and Prevention", Circulation Research, 2017)
05 专业语言治疗,路在何方?
其实,得了失语症并不等于生活变黑暗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专业的语言治疗效果可观。不少医院都会有专门的言语治疗师,他们通过一套“练习操”,帮助患者重学说话、写字、理解和表达。比如 73 岁的男性患者,刚中过风那几天,简单语言都说不全。经过 2 个月个体化训练,现在外出买菜基本可以自信和人交流了。
家人的耐心陪练也非常关键。有些康复中心会鼓励在家设置小游戏,比如图片接龙或日常物品指认。实际操作发现,早做康复、结合生活场景,复原效果更佳。
06 未来的研究,有哪些新方向?
最近几年,关于脑梗死和语言障碍的研究走向更加细致。现在不仅仅关注大脑哪个区域受损,还会结合基因和个体差异。比如美国最新的功能磁共振(fMRI)数据,就让科学家们找到不同脑区协作的模式,为“个体化康复计划”打下基础。(Saur et al., "Neural mechanisms of recovery from aphasia after stroke", Brain, 2020)
同时,人工智能辅助语言康复、远程医疗(如视频训练)也逐渐普及开来。专业人士认为,将来通过AI分析语言音频,不仅能精准评估,还能定制专属康复方案,让康复更智能。
07 日常防护,这样做有帮助!
说到预防脑梗和语言障碍,其实生活中很多细节都很重要。比如饮食调理、科学运动、定期检查,都是实打实的好习惯。
食物名称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深色绿叶蔬菜 | 补充维生素、抗氧化 | 每天换着种类,午餐或晚餐做凉拌 |
三文鱼、沙丁鱼 | 含丰富Omega-3,有助保持血管弹性(Hu et al., "Fish and n–3 fatty acid intake and risk of stroke", BMJ, 2012) | 每周1-2次为佳,可尝试水煮或清蒸 |
燕麦、糙米 | 富含膳食纤维,帮助调节血脂 | 早餐换换花样,偶尔用燕麦粥替代白米粥 |
如果短时间内出现持续说话不清、理解障碍,别犹豫,马上去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
参考文献
- Kummer, B. R., et al. (2017). Clinical predictors of outcome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 Neurology, 88(9), 876-884.
- Boehme, A. K., Esenwa, C., & Elkind, M. S. V. (2017). Stroke Risk Factors, Genetics, and Prevention. Circulation Research, 120(3), 472-495.
- Saur, D., Sarfeld, A. S., & Kreher, B. W. (2020). Neural mechanisms of recovery from aphasia after stroke. Brain, 143(7), 2064–2078.
- Hu, F. B., Bronner, L., Willett, W. C., Stampfer, M. J., Rexrode, K. M., Albert, C. M., Hunter, D., & Manson, J. E. (2012). Fish and n–3 fatty acid intake and risk of stroke in women.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 338, b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