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了解胃癌:从基础知识到科学应对
午餐时聊起家中长辈的健康,有人提到最近总觉得肚子不舒服,食欲也差了不少。其实,像胃癌这样悄悄到来的疾病,身边并不少见。不过多数人对胃癌真正的危险、检测方法以及怎么预防,并没有那么清楚。今天我们就像和朋友闲聊一样,简单说说关于胃癌最核心的信息,让这些关键信息成为大家照顾自己和家人的实用工具。
01 胃癌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胃癌是一种起源于胃部的恶性肿瘤。它的本质是胃壁的正常细胞因为各种原因,慢慢变成了异常细胞,这些异常细胞会失去控制地大量繁殖,甚至侵入到身体其他部位。
胃癌和感冒、胃炎不一样,往往不是突然发作,而是慢慢发展,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见的位置是胃窦,那里食物常常逗留,是胃癌的高发区。和朋友吃饭时,如果偶尔听到有人说“胃总不舒服”“饭后饱胀感”,其实这里面的警告信号很隐晦,需要格外小心。
医学研究表明,胃癌在全球消化道肿瘤中排名靠前(Rawla & Barsouk, 2019),但早发现、早应对,可以显著改善预后。不必过度焦虑,关键在于了解真正该警惕的问题。
02 如何识别胃癌的信号?
大多数人的胃癌,并不是一上来就有强烈不适。早期的信号,往往就像空气里的细微味道,不容易察觉。
- 1️⃣ 轻微的不适:偶尔感觉胃胀,饭后容易饱,原本能喝两大碗面突然一碗就饱了。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需要注意。
- 2️⃣ 食欲减退:以往爱吃的食物突然没兴趣,甚至闻到油烟味就恶心,这种改变值得留心。
如果这些状况持续出现,别自己随便买药拖延,简单的改善办法难以解决时,应该尽快咨询医生。
进入进展期,信号会明显一些。像持续性上腹疼痛、没有理由的体重下降、反复呕吐,或发现排黑色大便这些症状,都是身体在用“高音量”提醒,这时处理越早越好。
03 为什么会得胃癌?
胃癌的出现,通常和多种因素相关。可以把胃看成一个繁忙的“小工厂”,如果长期有有害刺激,厂里的工人(胃细胞)容易出问题。
- (1)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感染这种胃部细菌,可能让胃炎反复发作,为胃癌埋下风险(Matsuoka & Yashiro, 2018)。
- (2)慢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长期胃部发炎,慢慢破坏细胞正常结构,为异常细胞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 (3)食物和烹饪方式:长期高盐、过烫、熏制、腌制食品,含亚硝酸盐的食品,会增加危险。
- (4)年龄因素:年龄越大,细胞出错的可能也越高。
- (5)遗传和家族史:有家族成员曾患胃癌的人群,风险更高。
- (6)抽烟:研究也认为吸烟与胃癌关系密切。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风险并不是叠加就必然得胃癌,拥有上述一个或多个风险因素时,更要定期体检,避免忽略细微变化。
数据显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的人,胃癌风险可增高三倍(Matsuoka & Yashiro, 2018)。不过,风险不是绝对,一切以科学检查和专业医生的判断为准。
04 医生是怎么检查胃癌的?
说起来,胃癌的检查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尤其是胃镜,像给胃部做“实地拍照”,医生能直接看到有没有异常组织。
- 胃镜检查:通过一根细软镜子从口腔下胃,直接看到胃黏膜,有无溃疡、肿块或不寻常的地方。
- 活组织检查:如果发现可疑病灶,会取一小块组织送实验室,判断是不是异常细胞(癌细胞)。
- 影像学检查:如CT或超声,评估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是否转移到其他位置。
检查难免让人紧张,但胃镜检查本身安全,准备充分、配合医生,通常都能顺利完成。而发现问题初期,治疗效果反而更有保障。
研究为胃癌筛查、早诊和治疗提供了明确路径,这些措施已被多国指南认可(Smyth et al., 2023)。
05 如果诊断为胃癌,有哪些治疗?
治疗胃癌有点像修理复杂的“机器”,方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不同阶段有不同选择。主要包括:
- 手术治疗:早期可切除肿瘤,有些情况可能需要摘除部分胃,术后恢复期需精心护理。
- 化学药物治疗:化疗通过药物干预,抑制异常细胞扩散,对晚期或术后患者有重要作用。
- 放射治疗:少部分患者需要联合放疗,常用于缓解症状或联合其他治疗。
- 靶向和免疫治疗:针对HER2等特定分子特征,部分患者会用上靶向药物,比如曲妥珠单抗。
有些患者术后还需后续化疗,或者治疗后继续巩固疗效。例如前面提到的王阿姨,接受了手术、辅助化疗及靶向药物,控制病情稳定,并结合营养与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每个方案需和专业团队共同评估,有疑问一定要积极和医生沟通。不必抗拒新型治疗,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联合治疗能延长生存,提高日常自理能力。
06 日常怎么做,能降低胃癌风险?
实际上,养成好的习惯,把健康主动权握在手里,是预防胃癌的重要环节。这里列出几个实在的办法,值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 🥦 多吃新鲜果蔬,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成分,有助于保持胃黏膜健康。(食用建议:每天保证200g绿叶蔬菜,搭配红黄彩色蔬菜水果更佳)
- 🥛 饮食多样化,均衡摄入谷类、蛋白质、奶制品,不偏食有人体的恢复和自我修复有帮助。(建议:主食粗细搭配,蛋奶每天各一份)
- 💦 保持口腔和餐具卫生,有益于减少幽门螺杆菌传染机会。
- 🏃♀️ 规律运动,作息规律,每天适度散步或快走30分钟,帮助整体免疫力提升。
- 🩺 定期体检,40岁后有条件建议两年一次胃部筛查,有胃癌家族史或长期胃不适的人,时间可以适当提前,检查内容需含胃镜。
- 🌞 保持心情愉快,压力大时免疫力下降,长期情绪低落也不利疾病防控。
这些措施并不是万能锁,每个人都得量体裁衣。比如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野菜季节里不难做到,但压力大时调整作息则需慢慢坚持。
切记,预防主要靠“加法”——把健康有益的事情做得多一点,机会自然也会偏向健康一边。
实用小结:不必过于担心“禁忌”,多做对身体友好的事,就是最有效的风险管理。如果出现持续消化不适、体重下降、反复呕吐等明显异常,应尽早就医,可以选择当地有资质的消化内科或肿瘤专科医院完善检查。
胃癌其实不是遥不可及的大事,关键在于如何从点滴中识别风险,把能做的健康“加分项”融入到平常生活里。如果你或家人遇到疑问,不妨主动咨询专业医生,让检查和咨询变成身体的“例行保养”,而不是等到出现大问题才“临时抱佛脚”。了解一点医学知识,日常生活会多一点安全感,也多一种安心。
参考文献
- Rawla, P., & Barsouk, A. (2019). 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 global trends,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Przeglad Gastroenterologiczny, 14(1), 26–38. PubMed
- Matsuoka, T., & Yashiro, M. (2018). Biology and treatment of HER2-positive gastric cancer.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Medical Oncology, 10, 1758835918787405. PubMed
- Smyth, E. C., Nilsson, M., Grabsch, H. I., van Grieken, N. C., & Lordick, F. (2023). Gastric cancer. The Lancet, 402(10393): 895-906.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