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乳腺癌:你需要知道的健康知识

  • 4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乳腺癌:你需要知道的健康知识封面图

乳腺癌:你需要知道的健康知识 💗

01 乳腺癌的定义与分类

聊起乳腺健康,总会有人问:乳腺里那些小硬块都是癌症吗?其实,乳腺癌指的是在乳腺的乳管或产乳的小叶里,部分细胞变得不受控制地生长,逐渐出现异常结构,最终形成肿瘤。这个变化一开始是"原位"阶段,也就是异常细胞没有突破乳腺组织;比如有点像花盆里植物苗,只有它还没蔓延到花盆外时风险相对有限。但如果癌细胞突破围栏,扩散到邻近组织,属于"浸润性"乳腺癌,这种情况更需要重视。

目前医生对乳腺癌的分类主要分为两大类:非浸润性(原位癌)和浸润性。前者局限在乳腺管或小叶内,后者代表癌细胞已经蔓延到了周围的乳腺组织,甚至可能沿着淋巴管走向全身。不同类型的乳腺癌,生长速度、复发倾向和后续治疗策略差距很大。因此,了解乳腺癌是如何分类的,有助于患者和家属及时判断风险,作出更理性的安排。

02 乳腺癌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说实话,很多女性发现乳腺癌时,并没有剧烈的症状。早期信号常常很轻微——比如偶尔在洗澡时摸到某个小硬块,有时像一个小豆子,有时摸起来像橡皮糖那样软硬不一。有的人可能注意到乳房的皮肤局部有点凹凸不平,或者表面颜色和质地微微变化,但一开始这些变化并不刺眼,很容易忽视。

等到症状比较明显时,警示信号就会清晰许多:比如局部肿块变大、触感变硬,随着月经周期也不会缩小;乳头出现异常分泌物(尤其是带血色),或乳头回缩、出现溃疡;乳房表面变得橘皮样,呈现凹陷小坑。同时,部分患者还可能会有邻近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在腋窝处。举个例子,有位67岁的女性,注意到左侧乳房出现无痛性肿块,同时腋下摸到小结节,后来检查确诊为乳腺癌。这个例子说明,即便没有疼痛或其他巨大不适,只要发现可疑变化,最好及早检查。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虽然大部分肿块是良性的,但如果发现以上变化持续存在,或在短时间内进展明显,一定要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改变手感、色泽、结构的乳房信号,都不应掉以轻心。

03 到底是什么引发了乳腺癌?

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乳腺癌会找上门?其实,乳腺癌的发生和体内激素水平、遗传基因以及一些生活环境因素有关系。研究显示,年龄越大,尤其是40岁以后,乳腺癌的风险越来越高。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包括月经初潮早、绝经晚、生育年龄偏迟,以及长期未生育,这些都能影响乳腺细胞的暴露时间,从而提高患病概率。

家族史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家里母亲、姐妹曾经被诊断乳腺癌,那么本人的风险会高出不少。这和一种叫BRCA1、BRCA2的基因突变有关。这些基因就像人体DNA链条的保护帽,发生变化后,乳腺细胞出现“出轨”行为的概率就会上升。有研究指出,携带相关基因突变的女性,乳腺癌风险明显增加(Metcalfe et al., "Incidence of breast cancer in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 carriers", JCO, 2010)。

说回生活方式,肥胖、缺乏锻炼、酒精摄入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乳腺癌风险。脂肪组织能产生部分雌激素,而过多饮酒则会干扰激素代谢。另外,曾接受过放射线治疗,以及长期用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可能性也会略高些。不过值得一说的是,大约有一半乳腺癌患者没有明显的高风险因素,这提醒我们,定期自查和体检还是很重要的(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Breast Cancer Fact Sheet, 2024)。

04 如何检查和明确诊断?

只靠手感摸肿块远远不够,医学上关于乳腺癌的确诊有一整套流程。最基础的是乳腺超声和钼靶X线(乳腺造影),这些影像学检查就像“透视眼”一样,能清楚看到乳核结构和异常区域。超声适用于结构较密实的年轻乳腺,而X线更能捕捉到微小钙化和结构毛刺。

当影像学发现疑点,医生通常会建议穿刺活检。也就是用一根细针取出部分乳腺组织,然后用显微镜看细胞状态。这一步判断乳腺变化良恶性的关键。对于部分有特殊类型或分子标记的乳腺癌,还会额外做受体检测,包括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这些信息会决定后续治疗方案。

其实,无论是哪种方式,核心都是尽早发现、尽快诊断。医生通常建议,成年女性每年坚持一次乳腺体检,尤其是有家族史或者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有疑似体征时,应主动到正规医院,按照医生指引完成相关检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旦发现早期乳腺癌,治疗的选择和效果都会明显更理想(Marmot et al., "The benefits and harms of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BMJ, 2013)。

05 乳腺癌的治疗选择有哪些?

面对确诊乳腺癌,大家最关心的便是“怎么治”和“效果如何”。目前,标准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肿瘤或全乳)、放疗、化疗,还有近年来越来越多提到的靶向治疗和内分泌治疗。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具体类型、阶段以及身体条件做出综合安排。

比如肿瘤还很局限时,可以只切掉病变部分并保留乳房(乳房肿瘤切除术);如果体积大、位置复杂,或局部多发,就需要全乳切除。手术后,若病理提示高风险,通常会加用放射治疗减小局部复发概率。化疗和靶向药物的选择,则依据肿瘤的分子分型(如HER2阳性、三阴性等),有些患者还适合长期服用内分泌药物,用以“调控”体内激素环境,从而延缓再发。

以一位67岁的女性乳腺癌术后为例,医生根据肿瘤分型和手术情况,给予了化疗、心脏彩超监测和支持治疗。这种全面联合的方式,目的是更精准地消灭可能残留的异常细胞,降低后续风险。整个治疗过程很考验耐心,也帮助患者提升治愈率和生活质量(referencing: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Breast Cancer, 2024)。

06 生活管理与心理支持的建议 🌱

生活方式的调整,其实对乳腺癌患者来说意义很大。治疗期间和康复阶段推荐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适量优质蛋白,比如鸡肉、鱼、豆制品。这些食物有助于身体修复,丰富膳食纤维还能帮助肠道健康。可以每天来点新鲜柑橘、蓝莓等富含抗氧化物的水果,对免疫力提升也有帮助。饮食宜少油少糖,适当补充坚果、牛奶和橄榄油等健康脂肪,会让身体更加有活力。

运动方面,建议每天做半小时快步走或伸展运动,有条件的话尝试简单瑜伽和呼吸练习,对缓解副作用和调节情绪都有帮助。不要强求自己拼速度或者大运动量,量力而为最为重要。规律作息也是关键,晚上尽量十一点前休息,白天安排适度户外活动让心情舒畅。心理支持不可忽视,家人朋友的陪伴、专业咨询及同伴交流都能帮患者缓解焦虑。遇到不适及时和医务团队沟通,不要独自承受困扰。

最后,对于未患病但希望预防的人群,建议饮食上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健康脂肪的食物,比如燕麦片(帮助稳定激素)、三文鱼(提供优质蛋白与不饱和脂肪酸)、西兰花和菠菜(含丰富植物化合物和抗氧化剂)、柑橘类水果(增强体力和免疫),每天喝足量清水。每年定期做乳腺检查,发现异常早介入,是减少风险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 Metcalfe, K., et al. (2010). Incidence of breast cancer in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 carriers.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8(21), 3582-3585.
  • Marmot, M.G., Altman, D.G., Cameron, D.A., Dewar, J.A., Thompson, S.G., Wilcox, M. (2013). The benefits and harms of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an independent review.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46, f376.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Breast Cancer Fact Sheet.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