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肠癌:如何识别、应对以及预防的全面指南!
01 结肠癌是什么?它和生活的关系有多近
日常中,我们很少会特意关注自己的肠道。可一到体检,"肠镜"、"肠道肿瘤"这些词就容易让人紧张。其实,结肠癌,就是发生在大肠结肠部位的异常细胞增生。当这些细胞不受控制地扩散时,就会形成癌症。这几年,无论是在小区的健康讲座,还是朋友圈的新闻里,结肠癌的名头都变得更常见了。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指出,结肠癌已经是全球第三常见的恶性肿瘤,同时也是第二大癌症致死原因(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风险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说起来,与其把结肠癌当作遥远的"大麻烦",不如早点了解,及时准备。
02 身体闹小情绪:如何识别结肠癌的警示信号?
不少朋友觉得,大病来临一定很明显,其实结肠癌早期常常"默不作声"。例如,有人会偶尔感到肚子有些不适,像是轻微肿胀或排便次数比原来多了一点点,却容易当成肠胃小毛病。还有时候,大便颜色有点发暗,或者形状与往常不一样,这些变化也可能只是短暂、轻微,很容易被忽视。
但如果身体信号变得持续,比如:排列不规律的腹痛、反复出现的便血(不光是鲜红,有时候偏暗色)、排便习惯明显变化、没有原因的消瘦,或者长期疲乏无力,那就一定要格外警觉。例如,66岁的刘先生因连续一周胃口变差、排便带血并伴有腹部隐痛,来到医院检查后,最终被诊断为结肠癌,同时发现还合并了几项代谢相关的问题。这说明,有些症状虽然看似小问题,但持续存在时值得认真对待。
总之,遇到这些陌生或持续的信号,自己做不了判断时,及时就医是更稳妥的选择。
03 为什么会出现结肠癌?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谈到结肠癌,很多人关心:为什么我会有这个病?其实,不同的人发病原因不一样,但大致和这些因素密切相关:
-
如果父母或近亲中有过结肠癌病例,风险比普通人高。有些遗传病(如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也会增加患病概率(Dekker et al., 2019)。
遗传家族史 -
长时间高热量、高脂肪、少蔬果,以及常吃精加工肉类(如香肠、腊肉等),容易让肠道健康失衡,为异常细胞的生长创造机会。
饮食习惯 -
长期缺乏运动、肥胖、吸烟、大量饮酒等,都让本来活跃的肠道像失去了“活力”,容易积聚问题。
生活方式 -
50岁以后,结肠癌的风险会逐步提升,每增长10岁,发病风险都会递增。因此中老年人需更多关注相关信号。
年龄增长 -
像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长期炎症,也可能为异常细胞提供土壤。
慢性肠道病变
数据方面,2020年全球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超过190万,93万人因此失去生命(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通过梳理生活习惯和家族情况,我们能早点发现风险苗头。
04 诊断结肠癌要做哪些检查?
当怀疑可能患有结肠癌,医学上会采用一系列检查手段来确诊,核心思路是:发现异常—定位源头—明确病理。常见的诊断步骤包括:
- 肠镜检查:将一根细软的镜子伸入肠道,观察结肠内部情况,可以看清息肉和肿块,并直接取组织做活检。
- 影像学检查(CT、MRI):对肠道及腹腔周边的结构进行细致成像,帮助判断肿瘤范围及有无转移。
- 病理活检:通过显微镜分析组织切片,辨别细胞是不是恶性肿瘤细胞。只有活检结果确定后,诊断才能最终成立。
- 辅助血液检查: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相关肿瘤标志物(如CEA),可以辅助评估身体状态。
如果筛查中发现疑似问题,例如粪便潜血阳性,医生会建议进一步做肠镜,及时抓住早期治疗的机会(Rex et al., 2017)。检查手段已经很成熟,害怕和拖延反而会错过最佳时机。
05 发现结肠癌后,应该怎么治疗?
结肠癌确诊后,选择哪种治疗方式,要看病情的发展阶段和个人体质。总体思路是,先处理局部病灶,再评估全身支持。
-
绝大数早期病例都选择手术,将癌变部位和周边组织切掉。如果肿瘤还没扩散,治愈几率较高。
手术切除 -
辅助药物治疗,帮助杀灭或抑制残余癌细胞,降低复发。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以先缩小肿块,术后辅助化疗用于防止死灰复燃。常用于中晚期或合并多发并发症时。
化疗 -
对部分直肠癌患者采用,利用射线杀伤异常细胞,常辅助于手术或化疗。
放疗 -
部分患者(如66岁的刘先生,合并代谢性和器官问题),常需要多个专科医生协同,围绕手术、营养、康复、药物调整做综合评估。
多学科会诊和综合支持
病情随时可能变化,所以定期复查和体检复评,是巩固治疗成果的重要环节(Benson et al., 2018)。每个人情况不同,和主诊医生持续沟通,灵活调整,是目前最好的应对方式。
06 日常怎么预防结肠癌?最实用的健康建议
预防远比治疗省心省力。想守住结肠健康,生活中不妨多关注这些正面习惯:
-
青菜和水果 | 增强肠道防护 | 每天至少吃2份新鲜蔬果
每天的餐桌里,多一份绿色,肠道更舒适。丰富的膳食纤维帮忙清扫废物,为好菌创造空间(Murphy et al., 2012)。 -
全谷物 | 促进“肠清道夫”运作 | 主食尽量加点燕麦、糙米或玉米
粗粮中膳食纤维丰富,不仅助消化,还能改善肠道微环境。 -
豆制品与健康油脂 | 提升营养多样性 | 每周安排3-4顿豆腐、大豆制品、适量坚果
豆类含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还能带来肠道益处。 -
适度锻炼 | 让肠道“动”起来 | 每周坚持5次30分钟有氧活动
规律运动既能帮助管理体重,也能让肠道更有活力。 -
定期体检 | 早期识别风险 | 40岁以后建议每2年做一次肠镜
尤其是有家族史或慢性肠炎的人,遵医嘱安排随访更安心。
平时没有特别症状也别懈怠。看似健康的人群,也可能提前遭遇“风险信号”,定时筛查就是最稳妥的保险。
如果身边亲人曾患结肠癌,或者自己有慢性结肠炎,和医生沟通合适的筛查时机很关键。遇到不明原因的腹部持续不适或便血,请不要自行拖延,应尽早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一步检查。
说到底,结肠癌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并不神秘。即便出现风险,也不是无法应对。认识症状、重视体检、多点绿色餐桌、规律锻炼,就是最实际的守护。希望这些建议能帮你和家人保持健康的步调,让每一天都安心。
参考文献
- Dekker, E., Tanis, P. J., Vleugels, J. L., Kasi, P. M., & Wallace, M. B. (2019). Colorectal cancer. Lancet, 394(10207), 1467-1480.
- Murphy, N., Norat, T., Ferrari, P., Jenab, M., Bueno-de-Mesquita, B., Skeie, G., ... & Riboli, E. (2012). Dietary fibre intake and risks of cancers of the colon and rectum in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 PLoS One, 7(6), e39361.
- Rex, D. K., Boland, C. R., Dominitz, J. A., Giardiello, F. M., Johnson, D. A., Kaltenbach, T., ... & Robertson, D. J. (2017).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from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 Gastroenterology, 153(1), 307-323.
- Benson, A. B., Venook, A. P., Al-Hawary, M. M., Cederquist, L., Chen, Y. J., Ciombor, K. K., ... & Grem, J. L. (2018). NCCN guidelines insights: Colon cancer, version 2.2018.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16(4), 359-369.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olorectal canc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olorectal-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