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你需要了解的重要健康信息
有时候一天结束,你换下衣服,偶然摸到胸部似乎有点不一样,也许只是正常生理周期的变化,可一旦想到乳腺癌,心里总有点不安。不止是明星,身边的朋友、家人也偶尔会传来谁得了乳腺癌的消息。其实,弄清楚乳腺癌是怎么回事,哪些信号别忽视,以及怎样安心预防,比一味担忧更有用。
01 乳腺癌:我们为什么需要关注?
乳腺癌是一种起源于乳腺组织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有200多万新发病例(WHO, 2022)。这不是一个罕见的“远方问题”,而是每个女性,尤其步入中年后,身边极有可能遇到的健康挑战。
乳腺癌可以悄无声息地发展:早期鲜少有症状,但一旦发现晚了,治疗难度和身体影响都会显著增加。从流行病学数据上看,一生中大约每12位女性中,就有1人会面临它的考验[1]。这也是为什么了解它的蛛丝马迹、以及如何筛查、预防,能够真正帮到你自己和家人。
乳腺癌虽然“名气很大”,但绝大多数患者在接受及时治疗后,多数能继续自己的生活。关注它,主要目的不是制造恐慌,而是帮我们及早抓住机会,拥有更多选择权。
02 哪些身体信号值得重视?
-
1. 乳房出现持续或新发肿块
绝大多数乳腺癌,最早的提示信号是摸到一个刚刚出现、并且始终没消退的肿块(🤲)。身边不少女性把这当成“乳腺增生”疏忽了。其实,如果1~2周期后肿块还在,建议及早去医院检查一下。 -
2. 乳房形状、大小改变
有人发现自己一侧胸部轮廓变得不规则,或者比另一侧更硬、更鼓,这种变化往往比疼痛来得更早。 -
3. 乳头异常分泌物
出现血性、淡黄色或清亮分泌物时,建议尽快就医。只是白色或淡黄色分泌物,单独出现一般不需要过分担心,但如果分泌物颜色变深或量增多需要注意。 -
4. 皮肤表面变化
皮肤上出现小酒窝样凹陷(像橘皮一样)、红肿发热、溃破,这些属于较为明显的迹象,需要引起注意。
一位59岁女性,因为左侧乳房肿块、伴腋下淋巴结肿大,被确诊为HER2阳性乳腺癌,并且需要多次化疗。这个例子说明,发现异常后别犹豫,及时就医能够及时获得有效治疗机会。
简单来说,乳腺癌的早期多数没有疼痛或者只有轻微的不适。等到出现持续、明显的外形或分泌物改变,就是警告信号。此时别犹豫,尽早去医院做检查。
03 为什么会得乳腺癌?
1. 年龄影响
年轻女性也有可能患病,但年纪越大风险越高,尤其是四十岁以后。
2. 遗传因素
有乳腺癌家族史,特别是母亲、姐妹曾被确诊,风险要高于普通人。此外,BRCA1/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风险可高达普通人的数十倍[2]。不过也有很多患者没有明显家族史。
3. 激素水平变化
长期雌激素暴露,比如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或分娩较晚,绝经后长期激素替代治疗等,都会提升乳腺癌风险。这是体内激素水平对乳腺组织的持续刺激造成的。
4. 生活方式和环境
肥胖、饮酒、缺乏运动都会使风险增加[1]。有研究还发现,辐射暴露史也是相对明确的危险因素。
风险程度说明
其实,大约一半乳腺癌患者在确诊时找不到任何特定危险因素(除性别、年龄外)。这说明乳腺癌本身与多种影响相关,即使自认为健康、无相关家族史的人群,也需要适度警惕。
04 检查乳腺癌到底怎么做?
- 乳腺X线摄片(钼靶)
借助低剂量X光拍摄乳腺结构,可以发现早期异常。一般建议40岁以上女性每1~2年做一次。 - 乳腺超声检查
对于年龄较小、乳腺较致密的人来说,B超能辅助发现肿块、囊肿等。 - 组织活检
当影像学怀疑异常,需要进一步通过穿刺活检确认是否为癌症。组织取样后还会检查受体情况(如HER2、ER、PR)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方案依据。
近期研究(Smith et al., 2019)指出,早期发现、规范诊断和分型,对于确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例如,HER2阳性、激素受体阳性等分型各自对应不同的靶向治疗选项[3]。
05 乳腺癌的治疗方案怎么样?效果好吗?
-
1. 手术治疗(如乳腺肿块切除或全乳切除)
早中期患者多首选手术去除肿瘤组织,有时也会同时清扫腋下淋巴结。 -
2. 放射治疗
配合手术后,减少局部复发风险,或者在肿瘤无法完全切除时使用。 -
3. 药物治疗(化疗、内分泌和靶向)
包括化疗、激素治疗和针对特定分型的靶向治疗。以HER2阳性乳腺癌为例,靶向药物已显著提高了生存时间和治愈率。
最新指南(WHO, 2024)认为,规范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能够提升生存率,即使是Ⅲ期患者依然有较好治疗结果。
📌 一些人担心治疗副作用,其实现在大部分治疗方案都可以个体化调整,医生会权衡效果与耐受性,最大程度让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06 日常生活怎么做,才能更安心?
- 多吃高纤维蔬菜(如西兰花、胡萝卜、菠菜):有助清除代谢废物,保持肠道健康,每天一小碟绿色蔬菜最合适。
- 均衡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类、豆制品、瘦肉):补充肌体修复材料,每餐建议有至少一种优质蛋白。
- 新鲜水果(如苹果、蓝莓、猕猴桃):富含抗氧化成分,有助减少细胞受损,建议每天1~2份新鲜水果。
- 适量坚果(如核桃、杏仁):有助维持内分泌稳定,每天1小把即可。
- 定期锻炼:快走、瑜伽、游泳都可以,只要能保持一周3~5次运动习惯即可,不必强求剧烈运动。
- 稳定体重:体重波动过大、肥胖与乳腺癌风险增加有关,长期维持健康体重更有利。
- 建立定期自检和体检的好习惯:熟悉自己乳房的正常状态,每月一次自检;40岁以后,每1~2年做一次乳腺影像检查。
- 留意家族健康史:家人有类似疾病,建议向专业医生咨询高危个体筛查和遗传咨询服务。
🌟 生活中没有完美的保护伞,但科学的生活方式加上自我观察,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主动权。乳腺癌并不可怕,只要懂得怎么与健康相处。
参考文献(英文)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Breast cancer: Facts and figur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
- Kuchenbaecker, K. B., Hopper, J. L., Barnes, D. R., et al. (2017). Risks of Breast, Ovarian, and Contralateral Breast Cancer for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 Carriers. JAMA, 317(23), 2402–2416. https://doi.org/10.1001/jama.2017.7112
- Smith, R. A., et al. (2019). Cancer scree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9: A review of current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guidelines and current issues in cancer screening.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9(3), 184-210. https://doi.org/10.3322/caac.2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