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重拾力量:老年人肌少症的营养补充与运动指南

  • 8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重拾力量:老年人肌少症的营养补充与运动指南封面图

重拾力量:老年人肌少症的营养补充方案

有些力不从心?——肌少症的早期感受

退休后,王阿姨发现提菜篮子时手有点软,电梯坏了爬楼梯也比以前累,总感觉自己没劲。家里的孙女想让她玩“老鹰捉小鸡”,她竟然刚跑几步就气喘吁吁。其实,很多老人都经历过这样“细微又说不出”的变化。早些年,没人在意这一点点的变弱,觉得“这就是年龄的标志”。但这些小信号,就是身体肌肉量下降的第一步。

🟢 小提醒:
  • 出现偶尔无力、干活后容易累,可以留心肌肉健康。
  • 别把“没劲当正常”,其实是身体在悄悄求助。

显性信号——肌少症的健康风险有多大?

随着肌肉减少,变化变得越来越明确。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失足就被摔倒;做家务变得吃力,甚至连自己洗澡穿衣都有困难。

常见后果 具体表现
跌倒风险升高 如去年74岁的赵爷爷在家门口绊倒,住院一个月,给家人增加不少压力。
运动能力降低 步行变慢、长时间站立就得坐下休息。
生活自理难度加大 穿鞋、系扣子都变得麻烦,甚至做不了饭。
长期医疗成本上升 恢复慢、住院和照看费用增加。
🔵 注意:
  • 肌肉流失会影响独立生活,即便是小摩擦也可能变成“大问题”。

揪出早期信号——如何发现肌少症的苗头?

  • 1. 握力变弱
    开罐头、拧水龙头明显不如过去,偶尔拿东西手软。
  • 2. 走路慢下来
    朋友说你“走路拖拖拉拉”,原来一圈5分钟,现在10分钟都到不了终点。
  • 3. 体重下降但肚子没变小
    全身瘦了,但肚子依然鼓鼓——这是肌肉流失而脂肪没少。
🟡 小结:
  • 上面三个信号出现一个,就可以考虑做肌肉健康检查,比如握力测试、步速测试。
  • 专业机构会推荐用肌肉量仪器测定身体成分,帮助尽早掌握情况。

为什么肌肉会“偷偷减少”?——致病机制简析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肌肉分解速度加快,但合成滞后,慢慢就出现“借的比存的还多”。研究显示,60岁后,肌肉丧失速度明显提升,尤其是本身体重偏低、活动偏少的人更容易出现。
再加上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比如生长激素、雄激素下降),蛋白质代谢能力也持续变差。华裔学者 Chen 等(2016)在《Aging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报告,遗传因素、酶类功能、慢性炎症都会加剧这一过程。

🔴 解读:
  • 活动少、饮食单调、慢性疾病是“推手”,年龄增长是主因。
  • 不是单一问题,也不是老人专属,早期关注最重要。

吃什么有好处?——肌少症的营养补充重点

没有任何一份菜单能解决所有退休后的健康难题,但针对肌肉流失,有方向可循。这里主要用表格和小贴士呈现最关键的补充方案,方便选择。

食物/补充剂 主要功效 建议吃法
瘦肉、鱼(蛋白质) 帮助合成和修复肌肉纤维 每餐掌心大小的分量,每天两到三次
牛奶、豆制品 含有高质量蛋白,补充钙 每天一杯牛奶,搭配豆腐、豆浆
深海鱼油(Omega-3) 减少肌肉分解,抗炎症 每周吃两次三文鱼,或按医嘱服用鱼油软胶囊
蘑菇、蛋黄 维生素D增强肌肉力量 蛋黄每周2-3个,蘑菇做配菜
💡 Tips:
  • 消化吸收能力一般的老人,可以选择水煮、炖煮,不建议太油腻。
  • 如有肾脏问题,蛋白摄入需听医生建议。

运动和饮食,缺一不可!

仅靠多吃高蛋白食物,肌肉还是会流失。如果能配合低强度、稳定性的运动,就像在慢慢为身体“除锈”。举个例子,65岁的李叔,坚持每天在小区公园快走20分钟,刚开始腿脚酸痛,几周后步子有力了,连朋友都说他“站得更直”。

⚽ 运动建议:
  • 优选散步、慢跑、踢毽子、弹力带拉伸——这些运动对关节负担不大,不容易损伤。
  • 有条件可以参加社区力量训练小组,社交互动还能让人心情更好。
📝 饮食和锻炼的小建议:
  • 运动结束后半小时补充一份蛋白(如温牛奶、小份鸡胸肉),有助于合成新肌肉。

什么时候需要医生帮忙?

  • 自己或家人发现两个月内体力大幅减弱,步行速度变慢;
  • 短时间内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超3公斤;
  • 平时出现手脚无力、经常跌倒;
  • 有肾脏、肝脏、心脏等慢性疾病,需要专业定制饮食和运动计划时。
📞 建议:
  • 一旦有上述情况,建议及时到综合医院或老年医学门诊,由营养师、康复科医师共同制定方案。

写在最后:让健康“慢慢走回来”

无论年纪多大,只要愿意调整饮食、适度运动,许多朋友都能重现活力。即便已经出现肌少症,行动起来都不晚。日常的小努力,远比单靠补品更重要——真正属于自己的力量,慢慢就能找回来。

参考文献

  1. Chen, L. K., Liu, L. K., Woo, J., Assantachai, P., Auyeung, T. W., Bahyah, K. S., ... & Lee, J. S. W. (2014). Sarcopenia in Asia: consensus report of the 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15(2), 95-101.
  2. Cruz-Jentoft, A. J., Bahat, G., Bauer, J., Boirie, Y., Bruyère, O., Cederholm, T., ... & Schaap, L. A. (2019). Sarcopenia: revised European consensus on definition and diagnosis. Age and Ageing, 48(1), 16–31.
  3. Beaudart, C., Zaaria, M., Pasleau, F., Reginster, J. Y., & Bruyère, O. (2017). Health Outcomes of Sarcop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LOS ONE, 12(1), e0169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