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肾癌:了解它、识别它、妥善面对它

  • 15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肾癌:了解它、识别它、妥善面对它封面图

肾癌:了解它、识别它、妥善面对它

有些健康问题,总是在生活最平常的时候悄悄出现,比如一次体检,无意间发现了肾脏上的“小阴影”。许多人平时不会关注肾脏的健康,毕竟它藏得这么深、很少主动“发声”。其实,及时了解肾癌相关知识,不仅关系着握紧健康主动权,也能让我们在面对新情况时更有底气和选择权。下面这些内容,或许正是你和家人需要的答案。

01 早期信号:肾癌通常怎么开始?🔎

简单来讲,肾癌早期很安静,大多数人的感觉几乎为零。常见的“预警”往往是偶尔出现的尿液颜色变浅红(血尿),但血量少时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做检查时才可能发现。偶尔有轻微的腰部不适或一阵隐隐作痛,很多人容易当成疲劳或者扭伤。

偶发的身体不适很容易被忽视,这也是为什么肾癌在早期极少被自觉发现。研究表明,60%以上的肾癌患者是在体检或做其他疾病影像学检查时“顺便”查出来的[1]

这些“小信号”不会持续存在,常常一闪而过。及时就医筛查,比等到症状明显时再行动要靠谱得多。

02 哪些症状不再“悄悄话”?⚠️

  • 血尿变多或颜色异常:不少患者发现,尿液变成粉红、红色或带有血丝,而且持续出现。
  • 单侧腰痛:不再是偶尔抽痛,那种钝痛或隐痛往往在一侧腰部,难以缓解。
  • 毫无理由的体重下降:体重在几周或几个月内明显减少,而且没有刻意节食或增加运动。
  • 摸到腰部包块:有时能摸到硬块,这说明肿瘤已经长到较大。
  • 持续性发热、疲劳:反复低热、虚弱感,找不到明显原因。
  • 其他特殊表现:比如食欲减退、早饱,有时还出现贫血(脸色苍白、乏力)。
病例启示:
64岁的王先生最初因脑梗住院,偶然发现左肾有占位,后来手术切除确认是肾癌。术后一段时间感觉身体还行,直到后期出现脑部症状、体重下降,再次检查发现多处转移。
这个例子说明,早期症状很容易被忽略,等到明显不适再行动时,病情可能已到晚期。

不要等到身体“敲警钟”,平时有类似症状要早就医,尤其是有肾癌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

03 肾癌为什么会找上门?⚡

肾癌是一种异常细胞在肾脏无序生长、累积,逐渐形成肿块的疾病。它不是突然而来的“大危机”,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 遗传影响:部分家族遗传性疾病(如VHL综合征)会增加发病风险,一些基因变异让肾脏细胞更易“失控”繁殖。
  • 年龄相关:肾癌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肾脏细胞修复能力变差,异常细胞更易积累。
  • 环境接触: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比如石棉、镉等工业物质)易诱发肿瘤。
  • 生活习惯:吸烟会使肾癌风险增加近一倍。肥胖和高血压也与肾癌有较强关联。
  • 其它基础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长期透析也是常见“推手”。

不少学者认为,肾癌的形成离不开基因“漏洞”与环境、生活方式的合作[2]。换句话说,一些风险可以防范,但有些遗传等因素我们没法选择。

04 如何确诊肾癌?检查过程小科普 🩺

  1. 影像学检查: 包括腹部超声、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这些技术可以直观显示肾脏有无可疑肿块。
  2. 尿液与血液检查: 帮助评估肾功能,查找是否有隐形血尿、贫血、肿瘤相关物质(如高钙血症)。
  3. 病理检查: 部分病人需要穿刺或手术后送病理,确定细胞类型和分级。比如免疫组化PAX8+/CD10+/Vimentin+等有助于诊断。
  4. 分期评估: 通过胸部CT、骨扫描、头部MRI查转移(肺、骨、脑等),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体检中偶然发现肾脏肿块后,常首选CT进一步明确。大部分确诊流程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按照医生建议一步一步做即可。检测报告出来后,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再决定下一步。

05 治疗方式有哪些?💊

随着医学进步,肾癌的治疗不再单一。医生会根据病灶大小、分期和身体状况帮患者量身制定方案。

  • 手术切除:适合早期局部肿瘤。肿块较小可保留部分肾脏,面积较大则需整肾切除。术后有复发风险。
  • 微创消融:对高龄或无法耐受大手术、肿瘤又较小者,可以尝试射频或微波消融。
  •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如果有转移,或肿瘤复发,医生会选择靶向药物(如舒尼替尼、卡博替尼等)或免疫药物(如PD-1/PD-L1抑制剂)。
  • 放射治疗:用于骨转移、脑转移等局部病灶缓解症状。
  • 综合支持:如需要骨密度维护、止痛、营养提升等,帮助患者康复。

有转移的患者,治疗目标以“延长生命、减轻症状”为主,部分患者可以实现长期带瘤生存。即使手术后未用辅助药物,也应定期复查,便于及早发现变化。

06 日常管理和预防建议:怎样对肾脏友好?🌱

日常生活里的点滴选择,对肾脏健康其实影响不小。与其担心哪些食物可能有害,不如关心什么更有益。以下建议,每一条都可实际尝试:

  • 新鲜蔬果:富含植化素、抗氧化物,有助保护肾脏细胞。每日多吃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
  • 坚果和全谷物:含有维生素与健康脂肪,有利减少慢性炎症。建议每周几次,每次小把即可。
  • 优质蛋白:牛奶、鸡蛋、瘦肉可补充身体所需,并维护免疫力,但注意份量均衡。
  • 清淡饮食:不过度咸或华丽调味,能减少肾脏负担。
  • 足量饮水:足够的水分有助排泄废物,对肾脏十分友好。根据个人体质调整,每天一般1500-2000毫升为宜。
  • 保持适宜体重:肥胖与肾癌风险关系明确,适当控制体重带来好处。
  • 定期体检:特别是40岁以上,定期做一次肾脏B超和尿常规,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 遇到不适别硬撑:如果尿液颜色异常、出现腰痛或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建议第一时间去正规医院泌尿科或肿瘤科检查。

其实,慢慢养成这些好习惯,对肾脏是莫大的保护。即便偶尔疏忽,也不用焦虑,最重要的是把握下一次主动检查、调整的机会。

肾癌不是遥不可及的词汇,每个人都可能要面对选择——认真体检、发现变化、作出方案,日常管理都不难,只要你愿意多关心自己和家人一点点。健康这件事,急不得,也不能只靠运气。平时注意生活细节,出现变化时及时就医,或许比期待“灵丹妙药”要实在得多。

参考文献

  1. Chandrasekar, T. et al. (2025). Kidney Cancer - Symptoms and Causes. Merck Manual Consumer Version. Retrieved from Merck Manuals.
  2. Linehan, W. M., Ricketts, C. J. (2019). The metabolic basis of kidney cancer: genetics, metabolism, and epigenetics. 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 70, 43-56. PubMed
  3. Siegel, R. L., Miller, K. D., Jemal, A. (2023).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3(1), 17-48. PubMed
  4. Brugarolas, J. (2007). Renal-cell carcinoma—molecular pathways and therapi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6(2), 185-187.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