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关注肺健康,预防与应对肺恶性肿瘤的实用指南

  • 12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关注肺健康,预防与应对肺恶性肿瘤的实用指南封面图
🔬关注肺健康,预防与应对肺恶性肿瘤的实用指南
01 肺恶性肿瘤(肺癌)概述
清晨打开窗户,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你可能没怎么想过:我们的肺每天要处理多少“外来客”。说起来,肺就像一个安静工作的大工厂,24小时不停地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而“肺恶性肿瘤”,其实就是肺部出现了异常生长的细胞,这些细胞不但抢占空间,还会破坏原有的“工作秩序”。

临床上主要有两种类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简称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简称SCLC)。前者在所有肺癌病例中占大多数,病情发展通常慢些;后者进展更快,治疗难度大。每年,全球大约有220万人被新诊断出肺癌,成为影响寿命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健康难题。

📝 需要提的是,这一疾病的发生不仅仅与生活环境有关,个人习惯、家族因素等也都会产生影响。肺癌初期很安静,等身体发出“报警信号”时,常常已经进入中晚期。这更提醒大家,平时跟肺健康打个招呼,是很有必要的。
02 识别肺癌的早期信号
不少人以为,肺部有状况会马上“闹情绪”。其实,肺癌早期往往只是偶尔轻咳或短暂不适,容易和普通小感冒混淆。比如早期偶尔干咳、轻微喉咙异物感,有时觉得胸口闷,没太在意,很容易被忽略。

但假如症状开始持续,比如咳嗽时间越来越长,甚至咳痰带血,胸部一阵阵隐痛、呼吸费力,这就要提高警惕了。有些人还会突然发现体重莫名减轻,长时间身体乏力。比如有位中年女性,刚开始只是觉得自己总是没力气,后来吞咽也觉得困难,到医院一查,才发现是肺癌晚期,并且已出现转移(Mayo Clinic, "Lung Cancer - Symptoms & Causes",2024)。这个例子其实给大家敲了个“警钟”:如果身体里某种新状况不明原因、持续不消,最好不要等。

👀 总体说,以下“变化”尤其值得留心:
  • 咳嗽变严重,时间超过三周
  • 咳痰带血
  • 持续性胸痛
  • 呼吸变得困难
  • 不明原因体重减轻、体力下降
有类似信号,建议及早就医咨询,哪怕只是例行检查,也不是多余的事。
03 肺癌的致病机制与风险因素分析
肺癌为什么会找上门?实际上,这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单一因素很少“独自发难”。

1. 吸烟:全球医学界共识,吸烟无疑是头号风险。统计显示,约85%的肺癌病例和吸烟有关,其中长期吸烟者的患病风险比非吸烟人高20倍左右(Siegel RL et al., 2023,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不吸烟但经常吸二手烟也不安全。

2. 空气污染:比方说,长时间生活在工业废气、汽车尾气较多的城市,空气质量越差,肺受刺激机会越多,细胞受损风险增加(Cohen AJ et al., 2017, "Estimates and 25-year trends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ambient air pollution", The Lancet)。

3. 职业暴露:部分工厂工种(如矿工、石棉作业等)经常接触粉尘或有害气体,也会让肺部极易受到伤害,增加变异细胞的发生概率。

4. 遗传与个人体质:一些人没有明显不良习惯,却因家族里有类似病例,基因成为了“风险按钮”。比如某些基因突变(如EGFR、ALR融合等)让肺癌变得更容易“默默生根”。

5. 年龄因素:肺癌更倾向于中老年人群,这既与累积风险有关,也和身体代谢、免疫监控有关。

⚠️ 简单来讲,风险来源多样,大部分可以通过改善生活和环境规避,但一些不可控因素,比如家族史和年龄,也应引起足够关注。别等到症状明显才警觉,了解上述风险,有助于大家对自己当下的处境有更客观的认识。
04 肺癌的诊断流程与必要检查
当怀疑肺有状况,诊断流程一般分几步走,并逐步排查。其实现在的医学检查工具已经非常成熟,重点是要掌握“什么时候该去检查、怎么查”这两个问题。

  1. 影像学检查:首选胸部CT,能精细判断肺部是否有异常阴影或肿块。X光片虽常规但灵敏度较低。高危人群每年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有助于早发现。
  2. 支气管镜:适用于怀疑气道内异常者,可以通过镜头直接观察气道,取少量组织送病理检查,为确诊提供重要依据。
  3. 组织活检:对可疑结节或转移灶进行穿刺,抽取组织,做显微镜下详细分析。
  4. 辅助检查:常规的血液检查(如肿瘤标志物),基因检测(比如EGFR、ALK等突变筛查)可以帮助判断具体分型,为后续精准治疗提供信息。
⏰ 检查时机建议:假如你属于高风险人群(吸烟史、家族有肺癌等)、出现上述症状,或者体检发现可疑阴影,都建议按医生指导尽快进行系统检查。许多人拖延检查,等身体“闹大了”才发现,这时候治疗难度已经增加不少。
05 肺癌治疗方法与预期效果
治疗肺癌时,有时像为工厂升级“修修补补”,需要个性化组合“武器”。目前常用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

1. 手术:适合早期局限的肿瘤,通过切除病灶,有机会获得较好的预后。但晚期或已出现转移者并不适合直接“动刀”。

2. 化疗与放疗:适合肿瘤较大或有局部扩散者,可单独或联合使用。化疗药物可以杀灭异常生长的细胞;放疗主要针对局部病灶。

3. 靶向治疗:近年来由于基因检测进步,越来越多患者能找到合适的“分子靶点”,如EGFR或ALK基因突变者,靶向药物对部分患者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Hirsch FR et al., 2017, "Lung cancer: current therapies and new targeted treatments", The Lancet)。

4. 免疫治疗:利用人体自身免疫“士兵”去攻击肿瘤,部分中晚期患者可获得延长生存期的机会。

不同治疗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肿瘤分期、分型、身体状况和个人意愿。如上文中那位中年女性患者,发现转移后,选用了靶向方案联合支持手段,综合管理后仍有控制病情的希望——这说明即便确诊晚期,只要选对方法,配合好专业团队,依然可以维持不错的生活质量。

🩺 小提醒:肺癌治疗是复杂多学科合作的过程,患者和家属要跟医生充分沟通各个方案的效果与风险,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
06 肺癌患者的日常管理与生活方式建议
疾病的治疗固然重要,日常的自我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长期来看才是支撑健康的“主力军”。

1. 合理饮食 🍽
  • 多吃蔬菜和水果,如番茄、胡萝卜(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帮助防护肺组织),建议每餐占到1/2盘。
  • 优质蛋白食物,如鱼类、鸡肉、豆制品,可帮助身体修复损伤。
  • 适当补充全谷物杂粮,为身体提供能量。

2. 保持适度运动 🏃‍♂️
  • 轻度到中等强度运动,每周3-5次,例如果园散步、慢跑、太极。
  • 呼吸操、拉伸等锻炼肺部通气能力。

3. 远离二手烟和环境刺激
  • 家中有吸烟者,提示在户外吸烟,让室内空气清新。
  • 减少厨房油烟暴露,保证通风。

4. 定期健康体检 🩺
  • 40岁以上人群、长期吸烟人群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胸部低剂量CT检查。
  • 发现可疑症状,不要拖延及时就医。

5. 良好心理支持 💬
  • 和家人朋友保持沟通,参加患者互助小组,减少精神压力。
  • 有需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实际上,每个具体建议都不难做到。一点点改变,都是为肺健康加分。哪怕已经确诊,积极配合治疗,生活中加强营养和锻炼,也可以帮助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即使面对慢性疾病,也可以过得有希望、有尊严。
参考资料与引用文献
  1. Siegel RL, Miller KD, Fuchs HE, Jemal A. (2023).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3(1):17-48. DOI
  2. Mayo Clinic. (2024). Lung Cancer - Symptoms & Causes. 官网参考
  3. Cohen AJ, Brauer M, Burnett R, Anderson HR, Frostad J, Estep K, ... & Forouzanfar MH. (2017). Estimates and 25-year trends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ambient air pollution. The Lancet, 389(10082):1907-1918. DOI
  4. Hirsch FR, Scagliotti GV, Mulshine JL, Kwon R, Curran WJ Jr, Wu YL, Paz-Ares L. (2017). Lung cancer: current therapies and new targeted treatments. The Lancet, 389(10066):299-311.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