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透视蛛网膜下腔出血:你不知道的最常见病因

  • 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透视蛛网膜下腔出血:你不知道的最常见病因封面图

透视蛛网膜下腔出血:你不知道的最常见病因

01 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有些头痛,和普通的压力头痛很不一样。有人突然觉得像被锤子重击后脑,接着恶心想吐、脖子僵住。这就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典型表现,不过早期很多时候只是偶尔头胀或脖子轻微不舒服,很难引起重视。
简单来讲,蛛网膜下腔出血指的是大脑表面包裹的蛛网膜和软膜之间,突发的出血现象。这里藏着血管,一旦有小血管破裂,血液马上扩散,刺激脑膜,所以会突然很痛。SAH虽然只占全部脑卒中的5%,但因为危害很大(死亡率可达30%-50%),医生特别关注它[1]
Tips:早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信号经常被忽略,只感觉“脑袋怪怪的”,没当回事。
如果48岁男性,忽视了2天反复的轻微头痛,突然晕倒,送医后才发现血管出血,这例子提醒咱们,平时的小变化不能掉以轻心。

02 动脉瘤:隐藏在脑海中的定时炸弹💣

说起来,大多数蛛网膜下腔出血,其实源自脑动脉瘤。脑动脉瘤像是气球,时间久了血管壁变薄,一旦高血压或情绪激动,气球破掉,血便冲进蛛网膜下腔。“突然爆裂”的剧痛让患者永生难忘。
常见高危因素 生活情景举例
高血压 经常情绪激动,忘记按医嘱吃降压药
吸烟 每天1包烟,伴随长期咳嗽、血管弹性下降
家族史 母亲、姐姐都曾有脑出血史
31岁女性患者,常感头胀,但一直以为是失眠导致。某天看电视时突发剧烈头痛,被紧急送医,检查发现破裂动脉瘤。
这个案例也说明,潜伏的动脉瘤需要早期检查。如果家族中有人得过类似病或者是高血压患者,定期头颅血管检查很重要。
要关注:脑动脉瘤即便年纪轻,也有可能藏在体内无症状存在多年,不到意外发作很难发现。
早期没有特别明显的不适,仅仅是偶尔头痛、乏力,不容易与其他问题区分。

03 外伤:意外带来的危机⚠️

平常骑电动车滑倒、头部磕到桌角,都有可能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对老人和儿童来讲,哪怕只是台阶上一跤,也可能损到脑部细小血管。出血往往不是立刻发作,可能延迟几小时或一天才出现。
举例:65岁阿姨不小心在浴室滑倒,虽没立刻不适,到傍晚出现精神恍惚,经CT检查发现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小提示:出现头部外伤后,即使无明显症状,建议24小时内家属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和说话是否异常。
轻微外伤有时不容易发现,如果孩子已经会表达却突然变得沉默、脾气变怪,也要考虑脑部可能出了问题。其实不少人觉得摔一下没事,尤其年轻人,实际上头部外伤后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模糊,需要立刻去医院急诊。

04 血管畸形:少见却致命的隐患

除了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AVM、毛细血管扩张症)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之一。这些异常“管道”平时悄悄存在,突然压力大或运动剧烈,血流冲刷下,脆弱的血管就会破裂。
血管畸形类型 临床表现 可能治疗选择
动静脉畸形 突发头痛,少数伴有癫痫发作 手术切除、血管内栓塞
毛细血管扩张症 多无症状,偶有小范围出血 定期影像随访,出血后考虑干预
17岁男孩在球场突发严重头痛,几分钟后抽搐,被诊断为动静脉畸形出血。像这种先天性血管异常,平时不易发现,只在突然出血时才暴露风险。

05 其他病因:也不能轻视

有些人因为特定药物(比如抗凝血药物)、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等原因,血液变得“不好凝固”,也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有基础疾病但未规律复诊,风险会更高。
生活场景:56岁男性,长期服用抗凝药,近日因腿部手术剂量加大,三天后突发头部疼痛,经过核磁共振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微出血。
部分遗传性疾病也容易让血管脆弱,比如结缔组织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这些情况虽然少见,但只要体检查出有异常,建议与医生定期沟通病情变化。

06 如何守护健康大脑?——预防与处理建议🧠

方法 具体建议 补充说明
定期血管检查 40岁以后,建议2年一次头部磁共振血管造影 家族有脑血管病史者提前进行
健康饮食 多吃坚果(如核桃、杏仁),有助于血管弹性 每天适量摄入(30克内)
规律运动 建议每周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3-4次 每次30分钟左右,避免剧烈动作
情绪管理 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稳定血压 可以尝试冥想、慢呼吸和音乐放松
风险药物随访 服用抗凝药者,定期监测凝血指标 与主诊医生密切联络,如有新症状及时反馈
温馨小讯:突然剧烈头痛、呕吐、意识模糊,立刻呼叫急救,将患者平卧,头偏一侧防止呕吐误吸,一刻都不要耽误!
除了遵循健康建议之外,如果觉察有慢性头痛或不明原因的脑部不适,及时就医胜过一切猜测。真正守护脑健康,最好的方法是早检测、早沟通、早干预。

引用文献(APA格式)

  • Macdonald, R. L., & Schweizer, T. A. (2017).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The Lancet, 389(10069), 655-666.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6)30668-7
  • Connolly, E. S., Rabinstein, A. A., Carhuapoma, J. R., Derdeyn, C. P., Dion, J., Higashida, R. T., ... & Vespa, P. (2012).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troke, 43(6), 1711-1737. https://doi.org/10.1161/STR.0b013e3182587839
  • Feigin, V. L., Lawes, C. M., Bennett, D. A., Barker-Collo, S. L., & Parag, V. (2003). Worldwide stroke incidence and early case fatality reported in 56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a systematic review. The Lancet Neurology, 2(1), 43-53.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03)00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