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结肠癌科普指南:如何识别与应对

  • 23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结肠癌科普指南:如何识别与应对封面图

结肠癌科普指南:如何识别与应对

饭桌上聊健康,家人偶尔提起“体检查出结肠息肉/肠镜后发现有点异常”,多少让人心头一紧。其实,结肠癌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只要及时了解和采取措施,很多风险都能疏导化解。这份指南,希望帮你梳理头绪,读懂身体的小信号。

01 什么是结肠癌?

简单来讲,结肠癌是一种起源于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的恶性肿瘤,常发生在肠道黏膜上皮。最常见的类型是腺癌,占大多数。

随着年龄增长,某些细胞可能因为基因变化而失去控制,发生异常增殖,形成肿块。如果这种异常细胞持续扩增,便可能演变为癌症。这就像肠道这条“交通要道”里多了不愿走开的障碍物,影响正常运作。

结肠癌在全球很常见,每年新增病例超过190万,位居癌症发病和致死榜单前列(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所以对它的关注不能只是听一句就忘。

02 识别结肠癌的常见症状

  • 腹痛或腹部不适:有时只是轻微的隐痛,偶尔出现,容易被当做一般肠胃不适;如果转为持续性、明显腹胀或绞痛,那就要注意。
  • 便血 :初期可能只在大便纸巾上见到血丝,稍后变成肉眼可见的暗红色或稀泥状出血。
  • 排便习惯改变:像是大便次数突然增多、形状变细,或无故便秘、腹泻交替。
  • 体重无故下降:短时间体重明显下降,并非刻意减肥时,要提高警惕。

说起来,很多信号其实容易混淆。比如一位61岁的朋友,几个月里反复便血、排便规律变得混乱,还掉了5公斤体重。检查发现不仅肠道有肿瘤,还伴随肝脏转移。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出现上述情况,不妨赶紧找医生做个肠镜检查,不要边扛边拖。

03 结肠癌的致病因素解析

到底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碰上”结肠癌?其实背后的原因不只一个:

  1. 遗传易感性: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直系亲属患有结肠癌,本人患病风险会升高。部分遗传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等更是重点关注对象(Kamps et al., 2017)。
  2. 慢性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长期肠道炎症,会加重细胞损伤和修复负担,进而增加癌变机会。
  3. 年龄因素:50岁以上,癌变风险陡升,约90%的结肠癌都出现在这个阶段。
  4. 生活方式相关:高热量、红肉为主的饮食,缺乏膳食纤维、很少运动,吸烟、酗酒,这些都容易让结肠癌“不请自来”。研究发现,相关致病因素会导致肠道微生态紊乱和炎症反应(Haggar & Boushey, 2009)。
  5. 既往肠道肿瘤或息肉既往史:有这类“前兆”的人,结肠癌发病风险也会变大。

数据统计,全球每10例癌症患者中,就有一例为结肠或直肠癌(Bray et al., 2018)。这些风险因素共同作用,让人不得不多留个心眼。

04 结肠癌的诊断流程

出现典型症状或高危因素时,医生会建议系统检查:

  1. 肠镜检查:通过结肠镜,可以清楚看到肠道内部结构,发现异常息肉或肿块,还能取活检做详细分析。
  2.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磁共振成像(MRI),可评估肿瘤是否扩散到肝脏、肺部等位置。
  3. 病理分析:获取的组织样本会经过显微镜下专业判读,确认是否为癌症及类型。
  4. 分子及基因检测:对一些病例,特别在计划靶向治疗时还需做特定基因检测,比如KRAS、BRAF等基因突变状况,可以帮助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说起来,检查前难免紧张。不过,准确诊断有助于针对性治疗,也为下一步方案打下基础。如果肿瘤比较早发现,治愈率也会明显提高(Siegel et al., 2020)。

05 结肠癌的主要治疗选项

治疗方式会根据肿瘤分期、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判断,常见的主要方法包括:

  • 手术切除:这是早期患者的首选,直接“移除”问题区域,对部分进展期患者也能缓解症状。
  • 化疗:适用于术后辅助,或当肿瘤已扩散、无法切除时。需要按周期进行,副作用如白细胞下降、消化道反应等常见。
  • 放疗:通常用于直肠癌或局部复发,对结肠癌较少单独应用,但遇到特殊复杂情况也可采取。
  • 靶向治疗:如贝伐珠单抗(针对血管生长因子),适合部分基因型患者联合化疗,如有BRAF V600E等基因突变,更需权衡个体化治疗方案(Van Cutsem et al., 2016)。

例如,上述61岁的朋友因晚期(IV期)肿瘤合并肝转移,一开始便联合化疗与靶向药物,但治疗一度因不适(腹痛、感染)中断。后续还需分期调整方案,注重对症支持治疗。

这说明,治疗真的不是“一刀切”,需要多学科团队方案设计,关心治疗过程中的每个变化。

06 结肠癌的日常管理与预防

预防结肠癌的办法其实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形成良好习惯。

  1. 🥦 绿叶蔬菜 能为肠道补充膳食纤维,维持微生态平衡。建议日常每餐都配点青菜,炒、凉拌都可以。
  2. 🍎 新鲜水果 如苹果、橙子等含有丰富抗氧化物,帮肠道减轻炎症压力。建议每日1-2个,将水果当作小零食比甜品更健康。
  3. 🥣 杂粮粗粮 提高全谷物比例,比如吃燕麦、玉米、糙米,改善肠道“排空”速度。可将米饭一部分换成糙米或小米。
  4. 🚶‍♂️ 规律运动 增强体力和肠道活力。一周3-5次,快步走、骑行都不错,没时间可以分多次、每次20分钟。
  5. ❤️ 定期筛查肠道 有家族史或超过50岁,建议与医生确定筛查频率。一般来说,二年左右做一次肠镜能提早发现问题。

日常感觉消化道不适、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时,及时就医,切勿讳疾忌医。正规医院、专科门诊都能提供有力支持。有长期肠道疾病或息肉病史的朋友和50岁后人群,建议将肠道筛查纳入健康管理计划。

其实,肠道就像一片花园,精心“耕种”才会有健康的收获。多数预防方法看似普通,长期下来却能带来实实在在的保护——很多“预防针”都藏在一天三餐和小步快走中。

主要参考文献

  • Bray, F., et al. (2018).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6), 394–424. https://doi.org/10.3322/caac.21492
  • Haggar, F.A., & Boushey, R.P. (2009). Colorectal Cancer Epidemiology: Incidence, Mortality, Survival, and Risk Factors. Clinics in Colon and Rectal Surgery, 22(4), 191–197. https://doi.org/10.1055/s-0029-1242458
  • Kamps, R., et al. (2017).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in Oncology: Genetic Diagnosis, Risk Prediction and Cancer Classifi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18(2), 308. https://doi.org/10.3390/ijms18020308
  • Siegel, R.L., et al. (2020). Colorect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0(3), 145–164. https://doi.org/10.3322/caac.21601
  • Van Cutsem, E., et al. (2016). ESMO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Annals of Oncology, 27(8), 1386–1422. https://doi.org/10.1093/annonc/mdw235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olorectal cancer.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olorectal-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