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鼻息肉:那些被忽视的鼻腔小‘怪物’及其预防与治疗

  • 12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鼻息肉:那些被忽视的鼻腔小‘怪物’及其预防与治疗封面图

鼻息肉:那些被忽视的鼻腔小‘怪物’

如果你有过总是鼻塞、闻不到饭菜香气,身边有人调侃你“感冒成习惯”,其实这种情况可能没那么简单。有时候,鼻腔里藏着些看不见的小“障碍物”,医学上叫鼻息肉。别以为只有中老年人才有,很多年轻人也会遇上这种“隐形小麻烦”。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总被误会为“小感冒”的家伙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你到底需不需要担心它。

01 简单说,鼻息肉到底是什么?

鼻息肉,其实就是鼻腔或鼻窦粘膜表面长出来的“突起”,形状有点像小水珠或葡萄,质地柔软,摸起来有点滑。能长在鼻腔正里头或鼻窦深处。
鼻息肉本身不是肿瘤,大多数属于良性。不少鼻息肉是因为粘膜长期发炎、水肿,导致组织过度生长,就像鼻腔里多出“一点肉垫”,时间一久就越来越明显。有的人只有一两个,也有的人会长得多,甚至把通气的通道都挤得很窄。

小知识:虽然看起来“多余”,但鼻息肉并不会变成鼻癌。不过,堵住鼻腔、反复感染就很让人头疼。

02 鼻息肉都有哪些症状?

咱们来聊聊早期和明显阶段的症状,方便你判断自己是不是被“悄悄盯上”了。

阶段 常见表现 生活影响
轻微/早期 偶尔鼻塞
轻微呼吸不畅
睡觉打呼噜,清晨醒来鼻腔干
明显/持续 持续鼻塞
长时间闻不出气味
经常流清鼻涕
运动耐力下降、影响学习和专注、饭菜没味道

有位32岁的男性,总觉得自己“感冒没好”,但症状一直反反复复。后来发现,鼻腔里其实“藏着”好几个息肉。他说睡觉老打呼,还经常靠嘴呼吸。这提醒我们,如果上述表现持续,特别是单侧或长期鼻塞,最好别只当小问题看。

别忽视:持续影响呼吸、嗅觉减退,并影响正常生活时,务必要重视!

03 鼻息肉到底怎么“长”出来的?

  • 长期炎症刺激: 长期鼻炎、鼻窦炎让鼻腔粘膜反复受刺激,水肿增厚,最终组织变多,息肉就出现了。慢性感染和鼻腔通气不良,都推波助澜。
  • 过敏体质: 尤其过敏性鼻炎朋友,吸入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反应比较激烈。一项研究(Stevens, 2017)就指出,60%以上的过敏性鼻炎患者有息肉风险(Stevens WW, Lee RJ, Schleimer RP, Cohen NA. "Chronic rhinosinusitis pathogenesi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5)。
  • 遗传因素: 有报告显示,家族中有人患鼻息肉,下一代概率会更高(Klossek JM, Neukirch F, Jankowski R, et al. Prevalence of nasal polyposis in France: a cross-sectional, case-control study. Allergy. 2005;60(2):233-237)。
  • 环境与生活习惯: 长期暴露在灰尘、烟雾、刺激性气体环境中,或喜欢挖鼻孔、用力擤鼻,都有一定诱发作用。
  • 年龄因素: 40岁后人群发病率略高,但年轻人同样可能中招。
这些原因提示我们,息肉的“根子”多在长期反复刺激或本身易敏感的体质。

04 如何确认自己真的有鼻息肉?

  1. 门诊望闻问切: 医生会问症状、看鼻腔外观,有时能用简单的前鼻镜初步判断。
  2. 鼻内窥镜检查: 融合“照明+放大”的小仪器,能直观看到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是公认的首选方法。
  3. 鼻窦CT: 如果息肉长得深看不见,或医生怀疑有鼻窦炎,会建议做CT来进一步定位。
检查手段 优点 局限
鼻内窥镜 直观、无创、实时观察 不能显示隐藏在鼻窦深部的息肉
鼻窦CT 能全面显示鼻腔结构变化、深部息肉 存在少量辐射,不宜频繁检查
如果医生建议做内窥镜或CT,完全不用紧张,这是为了清楚看到细节,便于后续判断和处理。

05 常用的治疗有哪些?

  • 药物治疗:
    • 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 是最常见的方式,能让息肉缩小、减少鼻塞。不少患者用药2-6周后症状就会减轻,但药物停用易复发。
    • 局部或全身口服激素,适用于息肉较大或手术前短期应用,长期用要小心不良反应。
    • 少数需加上抗过敏药物,配合控制炎症。
  • 手术治疗:
    • 鼻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是主流方法,创伤小、恢复快,适合症状明显、药物效果差的患者。
    • 术后仍需坚持药物、定期随访,减少复发。
  • 个别特殊治疗: 有些患者需要免疫调节药物或生物制剂(如针对难治型息肉)。
合理的治疗方案需医生评估,切勿自行用药或忽视症状。手术并不是“一劳永逸”,复发几率仍然存在。

06 鼻息肉有办法预防吗?日常护鼻建议

  • 日常清洁: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保持通畅与湿润。可以自行购买鼻腔冲洗器,每晚用一次。
  • 保持室内通风:家里常开窗,少吸入灰尘和刺激物。空气净化器对家庭环境改善有好处。
  • 均衡饮食,助力修复
    深绿色蔬菜🥦 富含抗氧化成分,强化鼻粘膜屏障 建议每日两种搭配
    橙色水果🍊 含维生素C,有助减少炎症 早晚适量各一份
    海鱼/坚果🐟🌰 含丰富欧米伽-3脂肪酸,助力免疫 一周2-3次为宜
  • 定期体检:比如每年鼻腔内镜检查一次,尤其适合有过慢性鼻病或家族史的人。
  • 适度锻炼:每天适合快走、游泳,改善呼吸道环境。
  • 就医提示:如果发现持续单侧鼻塞、闻不出气味或流脓鼻涕,应该尽早挂耳鼻喉科,不必拖延。
膳食和运动的好习惯,是维护鼻腔健康、降低息肉风险的最佳方式。不追求极端,只要规律、有恒心就有用。

最后聊几句

其实鼻息肉不像咱们以为的那么罕见,也没那么吓人。它就像一颗自顾自长大的“鼻腔小怪物”,不盲目担心,也别掉以轻心。通过定期检查、合理饮食、科学生活,大部分人都能和它“好好相处”。别忘了:不停鼻塞、老是丧失嗅觉,不妨给鼻子好好“体检”一次。

参考文献 / References

  • Stevens WW, Lee RJ, Schleimer RP, Cohen NA. (2015). Chronic rhinosinusitis pathogenesi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36(6):1442-1453.
  • Klossek JM, Neukirch F, Jankowski R, et al. (2005). Prevalence of nasal polyposis in France: a cross-sectional, case-control study. Allergy, 60(2):233-237.
  • Fokkens WJ, Lund VJ, Hopkins C, et al. (2020).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20. Rhinology, 58(Suppl S29):1-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