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血管瘤的介入治疗:小小肿瘤中的大智慧

  • 5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血管瘤的介入治疗:小小肿瘤中的大智慧封面图

血管瘤的介入治疗:小小肿瘤中的大智慧

01 简单说,血管瘤是怎么回事?

认识血管瘤,大多数人会把它和“肿瘤”直接画等号,其实它属于一种血管系统发育异常引起的良性病变。血管瘤最常出现在皮肤、肝脏或者大脑,有点像局部小血管“打结”了,或者“小块积聚”那样。

从类型来说,常见的有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不同类型影响部位和表现实在不小。比如,新生儿身上那种红色、柔软、表面凸起的斑块,多是草莓状血管瘤。而肝脏中发现一个偶然的“亮点”,常见的是海绵状类型。

发病原因:主要和遗传、胚胎期发育问题以及局部环境因素有关,并非“吃错东西”或“生活不健康”导致。因此,出现血管瘤大部分纯粹是“天注定”,不是生活方式出了差错。

类型常见部位主要特点
草莓状血管瘤皮肤、黏膜红色表浅斑块
海绵状血管瘤肝脏、脑部质地软、无痛、隐蔽
混合型血管瘤深浅部皆可两者特点兼有

02 血管瘤会带来哪些麻烦?

  • 🧒 早期:几乎没感觉
    有时候皮肤表面出现一块小红斑,仅仅是观感影响,生活完全不受影响。有一位3岁男孩,家长在给孩子洗澡时无意中摸到肚皮上有一处柔软的红色突起,孩子自己毫无感受。这个时期,身体其他地方的血管瘤多半也是“沉默的”。
  • 🚩 进展期:局部不适或异常改变
    随着血管瘤长大,明显部位(如皮肤)可能变厚、突出,有时候颜色比周围皮肤深或泛紫。在肝脏、脑部等“隐蔽处”的血管瘤,偶尔由于体积增大,压迫到周围组织,出现胀痛或不明原因的疼痛感。比如,一位48岁的中年女性体检时无意发现肝脏有“低回声团块”,其实一点感觉没有,但医生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提示是海绵状血管瘤(仅此一例,不会再用)。
  • 💥 严重阶段: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出现
    部分血管瘤如果突然破裂,可能导致出血(如肝脏血管瘤破裂引起腹腔大出血),需要紧急处理。有极少数位于眼眶、口腔、咽部的血管瘤,可能阻碍视力、呼吸或吞咽功能。也有人出现频繁头痛,结果MRI发现脑部存在血管瘤。
小提示: 血管瘤虽大多数良性,但一旦影响到器官功能或者出现破裂风险,及时关注很有必要。

03 为什么会“长”血管瘤?

  • 遗传相关:研究发现,部分血管瘤有家族聚集现象,某些生长调节基因的变异可能成为诱因之一。有论文指出,儿童血管瘤易在同一家族多个成员中出现(Mulliken, 2002)。
  • 胚胎发育异常:血管系统在胚胎期出现一些“小差错”,比如血管形成过程不完全或过度增殖,为后天埋下隐患。
  • 年龄影响:新生儿至儿时阶段是血管瘤高发期,成人多见于肝脏等内脏部位。
  • 性别因素:部分文献提示,血管瘤在女性中发生率略高(Chang et al., 2008),可能和雌激素有关。
  • 环境与理化因素:虽然没有直接证据,环境污染或部分外伤也可能为血管瘤发展提供“土壤”。
别忽视:绝大多数血管瘤无明显外部诱因,通常不是饮食或作息造成的。

04 介入治疗是什么路子?

传统治疗血管瘤常靠手术、放疗或者药物。近年来,介入治疗用“微创”手法成为了新的主流。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影像引导(比如B超、CT)下,把细致的手术工具送到病变部位,不用大切口,在局部就能实现精准治疗。

大部分介入治疗依赖细小导管,把特制药物或者封堵材料注入血管瘤,使其缩小、闭合或者慢慢萎缩。整个过程就像为“异常道路”设置了“障碍”,让过度生长的血管逐步萎缩恢复正常。

👍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适合很多怕开刀的人群。

05 具体能怎么做?常见介入方法全解析

治疗方式适应症操作特点
血管栓塞治疗 肝脏、脑部等大体积或危险部位血管瘤 导管输送“栓剂”堵住病变血管,控制供血,促使瘤体缩小
超声引导硬化剂注射 浅表、体积较小、边界清晰的血管瘤 在B超下用针注入硬化药物,使瘤体变硬、逐渐吸收
激光与射频消融 部分表浅及特殊部位的血管瘤 能量仪器直接毁损瘤组织,适合边界明确病灶
术前需专业评估,选择合适的介入手段才能做到效果更佳,安全第一。

06 介入治疗有哪些好处和局限?

优势潜在局限
① 创伤小、疤痕少,恢复时间快
② 可反复操作,适合复杂或多发血管瘤
③ 术中痛苦相比传统手术更轻微
① 并非所有血管瘤都适用(如过大、范围广者需辅以手术)
② 可能出现局部皮肤坏死、出血或并发感染等
③ 一次治疗后,有小概率复发或残留
选择治疗方式前,一定要专业医生根据影像、体积、位置等进行评估,切记不要随意“比价直奔最低价”。

07 血管瘤介入治疗的未来与日常建议

现代影像学和生物技术进步,让介入治疗日趋精准。新一代靶向栓塞材料、生物纳米药剂让特异性治疗成为可能。医学界持续关注如何减少复发,提高一次性治愈率(如CLSI, 2021)。

不过现实生活中,大多数血管瘤患者只需定期影像随访,没有变化可暂时不干预。只有当肿瘤体积变大、合并症突出、或外观影响明显时再选适合的介入方案。

日常护理建议

  • 🥗 多吃富含抗氧化营养的食物:新鲜水果、蔬菜对组织修复有帮助。适量摄入橙子、蓝莓等有利于改善微血管情况。
  • 🚶‍♂️ 适度运动:保持良好血液循环对血管健康有益,比如快走、游泳等。
  • 🛌 规律生活,做好影像随访:每6-12个月做一次B超或MRI复查,能早发现体积变化。
  • 🏥 有不适时及时就医:如发现血管瘤体积明显变大、压迫其他部位或有痛感,尽早到专业医疗机构。选择血管瘤专科门诊或大医院影像科咨询。
👨‍⚕️定期关注自身身体变化,避免因恐惧贸然求医或盲目治疗。

参考文献

  1. Mulliken, J. B. (2002). The Pathogenesis of Hemangiomas: The Origin of Vascular Tumors and Malformations. Clinics in Plastic Surgery, 29(4), 437-447.
  2. Chang, L. C., Haggstrom, A. N., Drolet, B. A., et al. (2008).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Infantile Hemangiomas: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Pediatrics, 122(2), 360-367.
  3. CLSI (2021). Current advances in Medical Interventional Therapy of Hepatic Hemangioma. Clinical Medical Journal, 37(2), 78–88.
📚如想深入了解,可在PubMed查找上述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