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心:自闭症的认识与应对
01 轻微和难察觉的信号
有些家长发现宝宝经常独自安静地玩,叫名字也没反应,以为是性格内向。其实,轻微的自闭症信号在早期很容易被忽略:比如眼神交流不多,和人互动兴趣不大,对周围声音没什么反应,出现这些现象时并不意味着孩子一定有自闭症,但确实值得留心。
一个2岁的女孩,平时喜欢把玩具反复摆成一排,对陌生人没有排斥,也不会主动和人说话。她妈妈刚开始觉得只是爱安静,可半年后发现女儿不会用手指物品,也很少模仿他人表情,这时才意识到可能存在问题。
早期信号往往表现为轻微、偶尔、不易察觉。如果发现孩子持续出现和“正常社交行为”有差异,不妨和专业医生聊聊。毕竟,早发现早干预常常能起很大作用。
02 不同类型的自闭症,表现大不同
类型 | 典型表现 | 生活影响 |
---|---|---|
典型自闭症 | 语言迟缓,较少表情,无明显情感交流 | 社交障碍,需长期特殊教育 |
阿斯伯格综合征 | 语言发展较好,社交欠缺,兴趣狭窄 | 可自理,求学与就业难度较小 |
广泛性发育障碍 | 症状不典型,只有部分表现 | 部分功能有障碍,干预后有进步 |
- 每个孩子的表现不一样,有的非常安静,有的则会反复自言自语。
- 有个7岁小男孩,喜欢记住公交车站时间表,却总弄不清同学情绪,他的例子说明:智能和兴趣点发展很不均衡时,也需要关注。
总体来说,无论是哪种类型,只要社交和行为模式与同龄孩子差异明显,都应考虑专业评估。
03 自闭症是怎么发生的?
- 遗传因素:研究指出,自闭症在同卵双胞胎中一致率约为60%-90%[1]。家族中已有自闭症孩子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 环境因素:包括孕期感染、母体重度应激、某些药物使用等,有研究显示妊娠糖尿病、孕期污染暴露也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2]。
- 脑部发育异常:医学影像发现部分自闭症患儿脑部某些区域结构和功能发育和常人不一样,不过目前尚无明确诊断标准。
需要强调的是:自闭症不“传染”,不是因为父母的习惯“带偏了”,也不是教养方式的问题。大部分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出现类似困扰的父母,不必自责。
04 家庭的温度,远比你想象得更重要
- 多用简单语言和孩子交流,避免强行干预。
- 鼓励孩子用肢体表达而非仅用言语。
- 固定作息和规律生活对提升安全感有帮助。
家庭环境对自闭症孩子的成长非常关键。比如,9岁男孩鹏鹏,每当情绪激动时,爸妈都会陪在身边,以陪伴和适度安抚为主,渐渐地,他在家中的情绪爆发减少了。
有些家长担心与孩子沟通效果不好,其实用眼神、拥抱和肢体接触也是很好的支持手段。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时间和耐心,但点滴的变化都值得期待。
05 帮助孩子成长的科学方法
干预方式 | 适合人群 | 主要效果 |
---|---|---|
行为疗法(ABA) | 幼儿及早期干预 | 提升交流、认知和自理能力 |
言语训练 | 有语言障碍者 | 改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 |
感觉统合训练 | 对声音/触感敏感或反应迟钝者 | 减少过敏反应,提升专注力 |
药物辅助 | 伴明显焦虑、激动、注意力问题者 | 帮助缓解情绪及刺激行为 |
- 有2-3种典型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时,建议及早到儿童神经发育门诊检查。
- 如出现失眠、频繁情绪爆发、攻击自己或他人等危险行为,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干预要量“身”定制,不同孩子需要的支持方式不一样。选哪种干预方法最好在专业团队的评估下决定。
06 多元社会,需要更多理解和包容
近年来,自闭症群体得到越来越多关注。不少学校设立专门的融合课堂,为孩子提供公平学习环境。许多企业也逐步接纳有特殊需求的人才,让不同能力的人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懂得自闭症的特殊,需要社会的耐心和关注。多一点包容,孩子和家庭都会感受到更多温暖,这不仅是尊重,更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 平等对待,避免标签化孩子。
- 见到遇到情绪崩溃的自闭症儿童,家长需要理性对待,旁人不必投以异样眼光。
07 如何通过生活和饮食支持自闭症孩子?
推荐食物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核桃、鱼类 | 富含Omega-3,支持脑部发育 | 每周2次鱼类,核桃适量每日搭配 |
新鲜蔬果 | 补充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 | 多样选择,混合搭配,每天蔬菜3份以上 |
鸡蛋、瘦肉 | 优质蛋白,支持组织修复 | 每日摄入,建议清淡烹饪 |
- 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如亲子散步、平衡车)有助于调节情绪和提升专注力。
- 有些孩子特殊口味偏好,逐步引导,多一些尝试,总有适合自己的健康食谱。
- 定期体检,密切关注生长发育和营养状态。
这些方法不能完全预防或治愈自闭症,但能为孩子大脑和身体提供良好支撑。家长和孩子一起做饭、运动,也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 [1] Ronald, A., & Hoekstra, R. A. (2011).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autistic traits: A decade of new twin studies.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Part B: Neuropsychiatric Genetics, 156B(3), 255–274.
- [2] Lyall, K., Schmidt, R. J., & Hertz-Picciotto, I. (2014). Maternal lifestyle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43(2), 443–464.
- Schreibman, L., Dawson, G., Stahmer, A. C., Landa, R., Rogers, S. J., McGee, G. G., ... & Halladay, A. (2015). Naturalistic developmental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Empirically validated treatments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45(8), 2411-2428.
- Hyman, S. L., Levy, S. E., & Myers, S. M. (2020).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Pediatrics, 145(1), e2019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