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强骨有道:骨质疏松的治疗与防护新知

  • 15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强骨有道:骨质疏松的治疗与防护新知封面图
强骨有道:骨质疏松的治疗与防护新知

揪心的“骨头事”:我们为什么会关注骨质疏松?

偶尔在家,长辈们会感叹:“最近总觉得腰酸背重。”其实,这不只是谁年纪大了的“老问题”。每年都有不少人因为骨头悄悄变脆,哪里磕到、摔一下就骨折。算起来,骨头就像家里的承重墙,表面看着没什么问题,一旦出状况,影响相当大。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全球每3秒就有一例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1]。在中国,50岁以上的女性,每5人里可能就有1人得过骨质疏松相关骨折[2]。这些数据听起来不小,但大多数人可能并没真正把它当回事。那么,骨质疏松到底是什么?又会带来哪些隐患?

骨质疏松是什么病?解析骨健康的“隐形杀手”

简单来讲,骨质疏松就是骨头里面本该密实的“骨梁”逐渐变得稀疏,骨头整体变脆。用个比喻,原来像紧密砖墙,现在却像漏风的栅栏,轻轻一碰就容易断。

正常骨结构 🦴 骨质疏松骨结构 🕳️
骨密度高,结构紧密 骨密度低,孔洞变多

发病机制:骨骼一直在“旧的被吸收,新的被制造”。年龄增长、激素变化,或长期缺乏钙和维生素D,骨吸收速度大于新骨形成,骨骼就容易“出空档”。

TIP ☞ 50岁以上的女性和65岁以上的男性,是高风险人群。

数据简览:
2021年中国骨质疏松症现患人数超2亿人(资料来源:Zhou et al., 2021[2])。随着老龄化进程,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骨质疏松的信号:从轻微不适到严重警告

  • 1. 早期信号不明显 —— 很多人在初期感受不到什么变化,就像地基坏了但房子表面还是完好的。
  • 2. 轻微、偶尔的腰背酸痛 —— 68岁的王阿姨最近常说,搬重物后“腰疼,总以为是累的”。其实,这种不太集中的酸痛,是骨质疏松的早期表现。
有些人直到骨头断了才意识到问题——比如轻轻一摔,竟然髋骨骨折。
症状阶段 表现
初期 偶尔腰背僵硬、无症状
后期 持续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稍不注意就骨折

如果出现突然的腰背剧烈疼痛,或身高减短超3厘米,建议尽快做骨密度等检查。病情拖延,生活质量降低还会增加卧床、肺部感染等风险。

骨质疏松怎么查?诊断要点与误区

  • 影像学检查:主要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可以无创测出骨密度。
  • 骨密度检查:医学界把骨密度(BMD)值和健康人群对比,T值<-2.5即为骨质疏松。
  • 其他评估方法:临床会结合彩超、血液检查,了解有无钙、磷异常或内分泌影响。
小提醒:骨密度检测很快,不需要特殊准备。上了年纪就没必要“等有症状才查”。

药物治疗的选择:目前可用的药物和原理

市面上主流药物主要分三类。每种药物有自己的使用优点和注意事项,结合个人情况选择。

类别 药物代表 作用原理 适用人群
双膦酸盐 💊 阿仑膦酸钠 减少骨吸收,防止骨头进一步变脆 绝经后女性、男性骨质疏松
雌激素类 雌二醇、HRT 调节骨代谢,降低骨流失 绝经前后女性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雷洛昔芬 保留雌激素对骨有益作用,降低乳腺癌风险 高风险女性

实际用药:不同患者需要根据体检、年龄、既往史决定药物种类和剂量,有些人对药物吸收不佳,可能需注射药物。临床发现,联合补充维生素D后疗效更好(Reginster, 2011[3])。

注意:双膦酸盐容易引发胃部刺激,必须空腹、坐直服用;雌激素类药物并非人人适用,有乳腺肿瘤风险者需避开。

非药物治疗: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调整的小窍门

  • 饮食调整:增加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制品、豆腐),有利于骨骼稳固。研究显示,成年人每天应摄入1000mg钙,50岁以上的女性建议升至1200mg(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2016[4])。
  • 有氧运动: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负重活动,能够刺激骨形成,提升骨密度。例如,一位63岁男性尝试每天快走30分钟,半年后骨密度检查有所提升。
  • 生活方式管理:室内多晒太阳,能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维持BMI在20-25之间,利于骨骼健康。
TIP ✅:瑜伽、太极也是适合中老年人的选择,既安全又有助于平衡能力。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三件事帮你打好“地基”

简单来说,预防骨质疏松靠“吃”“动”“查”三个字。下面是具体操作建议:

方法 具体做法
牛奶 🥛
豆制品
增加每日饮用牛奶的频率,或选择乳糖不耐人群专用的酸奶;豆腐等豆制品可作为晚餐的蛋白来源,都有助于补钙。
晒太阳 ☀️ 每天中午十点至下午三点,户外自然光下活动10-30分钟,有助于身体合成维生素D。
规律检测 建议40岁后定期做骨密度检查,如果有家族史或早绝经等高危因素可提前,每2年排查一次比较合适。
小结:预防重于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常常比药物更容易坚持、更安全。

骨质疏松的未来突破:新药物、基因治疗和早期预警的新方向

  • 靶向新药物:近年来,地诺单抗(Denosumab)等生物制剂受到关注,可以直接抑制骨吸收途径。部分最新药物(如Romosozumab)已在欧美上市(Cosman et al., 2016[5])。
  • 早诊技术研发:利用人工智能分析骨密度,提高诊断早期骨质疏松的准确性;同时,基因预测工具,能提前识别高风险人群(Ralston et al., 2023[6])。
  • 未来趋势:骨再生医学与个体化治疗技术,让更多骨折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这也让骨健康管理更科学。
说起来,骨质疏松未来有望从“防”到“控”,但现阶段生活中的好习惯依然是最有力的基石。

结语:稳稳的骨骼,更自在的生活

骨质疏松虽然悄无声息,却影响着许多家庭的日常。最好的办法,是及时关注自己和长辈的骨骼健康。饮食、锻炼和早筛查,一个都不能少。行动起来,让每一块骨头都更有韧性,生活也更安心。

主要参考文献

  1. [1] Kanis JA, et al. (2008). "Epidemiology of osteoporosis and fracture in women." 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19(8), 1001–1005.
  2. [2] Zhou, Y., et al. (2021). "The epidemiology of osteoporosi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2021, Article ID 6615169.
  3. [3] Reginster, J.Y. (2011). "Bisphosphonates for osteoporosis: a review of their use,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Drugs & Aging, 28(8):681-98.
  4. [4] 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2016). "Clinician’s Guide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Washington, DC.
  5. [5] Cosman, F., et al. (2016). "Romosozumab treatment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osteoporosi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5(16), 1532–1543.
  6. [6] Ralston, S.H. (2023). "Osteoporosis genetics: emerge of large-scale studies."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19, 29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