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热射病:夏季高温下身体健康的隐秘威胁

  • 8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热射病:夏季高温下身体健康的隐秘威胁封面图

热射病:身体与你的高温对抗的较量

01 热射病简介:不仅仅是中暑

夏天户外走一圈,衣服湿透,头脑发晕,或许你以为只是“晒太狠了”。其实,热射病远比想象危险得多。如果说普通中暑像是小感冒,那热射病就有点像突然闯进生活的不速之客——它让身体升温过高,甚至可能让大脑、心脏等多器官一起罢工。
这种严重情况大多出现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下,人体失去了自我降温的本领。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热射病导致的重症和死亡事件正在增加(Bouchama et al., 2007; Lancet)。

02 热射病的症状:身体的求救信号

轻微信号(早期)
  • 偶尔头晕
  • 偶有乏力
  • 出汗比平时多
  • 有点口渴但还能忍
明显警告(进展阶段)
  • 持续高热(体温常超过40℃)
  • 皮肤反而变得干热、不再流汗
  • 心跳变快,偶尔感觉剧烈心悸
  • 意识模糊,有的人会出现胡言乱语

有位38岁的户外男工,顶着正午烈日工作,大汗淋漓后突然站不稳、体温飙升、说话混乱。这一幕其实就是人体在疯狂向你发送“快救我!”的信号。高热而无汗,正是热射病的危险标志。

03 不同类型热相关疾病:从小麻烦到大危机

类型 表现 潜在危害 常见对象
热痉挛 肌肉抽搐(多在小腿、手部) 多为轻度,补水后缓解 运动员、户外劳动者
热衰竭 头晕、虚弱、大量出汗 若不及时处理,可进展为热射病 户外工作者、中老年人
热射病 极高体温、意识混乱、不出汗 多脏器损伤甚至致命 老年、儿童、重体力者

简单说,热相关疾病可以从“小麻烦”一路升级为“大危机”。只有提前了解,才能更好地应对。

04 如何科学监测与自我识别?

  • 体温监测:高温作业后体温持续超过38.5℃需警惕;用手触额头感温有一定误差,最好用电子体温计。
  • 皮肤状态:正常中暑会大量出汗,若发现出汗突然停止,皮肤干热、泛红,这是热射病的征兆。
  • 意识判断:如果自己或身边人出现答非所问、行动笨拙、甚至不认人,这时候绝不能拖延。
  • 心率监测:心跳突然加速、感到心跳异常,尤其是在炎热环境下,也应特别重视。

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及时识别身体的微妙变化,有时能救命。研究发现,及时发现并转移到阴凉地带、降温,大大降低了重症发生率(Leon & Helwig, 2010, J Appl Physiol)。

05 热射病高危人群:谁最容易中招?

  • 高龄老人:随年龄增长,体温调节能力下降。例如一位74岁女性,平时在家避暑还好,后因短暂外出散步突感头晕,回家后体温迅速升高,最终送医确诊为热射病。
  • 儿童:小孩子自控能力弱,玩起来顾不上补水、避暑,容易在高温环境中快速失控。
  • 慢病患者:如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基础疾病让身体更难应对高温。
  • 特殊职业群体:环卫工人、外卖骑手、建筑工地工人等,由于户外暴露长、流汗多,风险更高。

这提醒我们,照顾身边老人和孩子时,高温天尤其别掉以轻心。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统计,极端天气导致的中暑事件中,60%以上为65岁以上人群(CDC, 2022)。

06 热射病的健康危害:为什么它会威胁生命?

热射病本质上是身体失去散热功能,血液被“赶”到皮肤表层帮助降温,内脏器官如心脏、大脑、肝脏等则供血不足,很快发生损伤。
高温使蛋白质结构被破坏,全身像进了一台“过热的发动机”,多脏器功能紊乱,可能出现肾衰、心律失常,最严重时甚至休克、死亡。2010年一项研究发现,因热射病入院患者的死亡率高达30%(Leon & Helwig, 2010, J Appl Physiol)。
所以,别把高温天的异常不适当成“小题大做”。

📊 小贴士: 极端高温后身体恢复能力因个体差异大,有既往慢性疾病者尤其需要格外关注出现的任何异常。

07 科学预防:这些措施要记住!

  • 定时喝水:在室外活动中,建议每隔30-60分钟补充一杯白水,不要等渴了才喝。
  • 饮食建议:
    • 黄瓜:含水量高,生吃或拌沙拉均可,每天一根帮助补水。
    • 西瓜:夏季补水佳品,但应适量,不建议空腹吃。
    • 酸奶:可帮助电解质平衡,增加胃肠耐热力。
  • 穿着建议:选透气浅色衣服、宽边帽,下班后多洗冷水澡。
  • 环境管理:开空调时务必注意空气流通,午间高温尽量减少室外停留时间。
  • 初现严重信号怎么办?
    1. 立刻停下活动,转移到通风阴凉处
    2. 湿毛巾/冰袋敷腋下、脖子
    3. 意识不清或高热不退马上送医
    4. 建议选择附近大医院发热门诊急诊科
预防“食+动+环境”三管齐下,简单措施往往最直接有效。长期坚持更有好处!

08 行动建议与结语

夏天最怕的不是热,而是热得没有防备。日常如果能多留点心给身体的“小警报”,遇到持久高热、意识模糊等情况,别硬撑,及时求助最要紧。预防办法并不复杂,关键是能否每天坚持,把补水、饮食和环境调整当作生活的习惯,远离因大意引发的危机。
也许,有时防护措施显得平淡无奇,但它们就是保护家人和自己的关键一步。体贴照顾老人和儿童,自己不硬拼。热射病这个不速之客,其实不难防住。

主要参考文献

  • Bouchama A, Knochel JP. (2002). Heat 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6(25), 1978-1988. https://doi.org/10.1056/NEJMra011089
  • Leon LR, Helwig BG. (2010). Heat Stroke: Role of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09(6), 1980-1988. https://doi.org/10.1152/japplphysiol.00301.2010
  • CDC. (2022). Heat-Related Deaths and Illnes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ttps://www.cdc.gov/disasters/extremeheat/heat_gui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