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揭开酮症酸中毒的面纱:发现其定义、症状与成因

  • 4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揭开酮症酸中毒的面纱:发现其定义、症状与成因封面图

揭开酮症酸中毒的面纱:定义、症状与成因

01. 酮症酸中毒是什么?

酮症酸中毒听起来有些陌生,其实和身体能量供应紧密相关。当我们缺少胰岛素、进食过少或长时间饥饿时,身体找不到足够的葡萄糖,就会像“备胎”一样动用脂肪。脂肪大量分解后,会产生一种叫“酮体”的物质,酮体在正常少量时没什么影响,但要是积聚过多,血液就会变得酸性,这种状态就是“酮症酸中毒(DKA)”⚠️
这种情况多见于1型糖尿病人,尤其是血糖失控时。不少人以为酮体只是减肥时的产物,但一旦积累、超出身体能自我调节的范围,麻烦就随之找上门。酮症酸中毒的发生标志着身体内部代谢失衡,很可能危及生命。
概念 典型群体 常见诱因
血酮体升高,导致血液酸性增强 1型糖尿病、部分2型糖尿病 胰岛素缺乏、发热感染、剧烈应激
小贴士:正常情况下,人体也会少量生成酮体,只要不积聚,大多数人是察觉不到的。

02. 酮症酸中毒有哪些警示信号?

酮症酸中毒的“蛛丝马迹”其实挺容易被忽视。早期时,很多人只是觉得有点累、口渴,甚至偶尔恶心、容易尿多,好像只是“身体有点不在状态”。这种轻微症状,往往被误认为普通疲劳。
但随着酮体持续增多,症状就不客气了:头痛、持续呕吐、腹痛,甚至呼吸急促(有点像“喘粗气”),嘴里还会有股明显的水果味。再严重点,有的人会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手脚发凉。
📝 典型案例:有位16岁女生,糖尿病史1年,某次生病后用药不及时,短短两天由轻微口渴进展到持续呕吐和迷糊,最终送医。幸好发现及时,治疗后恢复正常。这个故事说明病情发展很快,不能大意。
症状阶段 表现特征
早期(偶尔) 口渴、乏力、尿多、轻微恶心
进展期(显著) 持续呕吐、腹痛、呼吸急促、精神恍惚、水果味呼气
危重 昏迷、血压下降、四肢发凉
如果高危人群出现持续的呕吐或呼吸异常,建议尽快到医院做酮体和血气相关检查。

03. 为什么会发生酮症酸中毒?

简单来说,酮症酸中毒的本质是“胰岛素不够用”。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类:
  • 1. 糖尿病相关: 1型糖尿病因为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胰岛素严重缺乏,遇到感染或漏打胰岛素时,机体只能高强度分解脂肪供能,导致酮体快速积聚。
  • 2. 饥饿、进食减少: 有时为了减重,过度节食或突然断食,身体的葡萄糖储备消耗殆尽,脂肪成为主力军,酮体生成增加。
  • 3. 严重感染或急性疾病: 某些感染、心梗、手术等急性应激状态,激素水平扰乱,易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造成代谢异常。
医学界数据表明,约有30%-50%的酮症酸中毒发作与感染或胰岛素治疗中断相关(Umpierrez et al., 1996)。
年龄、遗传等也会影响风险:青少年、正在生长发育者、孕妇等人群更容易发生急性代谢紊乱。
诱因 主要机制
胰岛素不足 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只能用脂肪
饥饿/断食 能量需求↑,脂肪动员↑,酮体积聚
感染应激 激素变化,胰岛素敏感性↓
最好记住,任何导致胰岛素失衡的“意外事件”,都可能打开酮症酸中毒的“闸门”。

04. 谁比较容易遇到酮症酸中毒?

高危人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
  • 1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大人还是孩子,只要胰岛素供应不稳定,机会更高。
  • 胰岛素依赖的2型糖尿病人:疗效波动或换药期,需要格外注意血糖与酮体监测。
  • 孕妇: 糖代谢压力增大,孕期身体变化剧烈,更易在压力或感染下发生险情。
  • 体重骤减和进食极低热量的人群: 禁食、极端节食或患有厌食症的患者,属于潜在高风险。
例如,一名28岁的孕妇,本有2型糖尿病史,孕后由于妊娠反应严重,进食减少,在短短几天内因脱水和无力入院,检查发现酮体升高。结局虽好,但她的经历让很多糖尿病孕妇意识到:怀孕期间不能随便忽视饮食和平衡用药。
如果你属于上述高危人群,突发持续恶心、呕吐、意识模糊时,请不要犹豫,尽快去医院排查酮症酸中毒。

05. 如何科学预防酮症酸中毒?

预防酮症酸中毒,重点在于“正面养护”,强调科学饮食、规律作息和适时检查,做到三步:合理进食、动态监测、及时干预。
推荐食物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全谷类(如糙米、燕麦) 缓慢释放能量,帮助稳定血糖 作为主食,每天搭配蔬菜、蛋白质吃
新鲜奶类/豆制品 优质蛋白,维护代谢平衡 早餐或加餐可以选择1-2份
绿叶蔬菜 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 每日不少于两种蔬菜,多样化搭配
补充适量水果(非高糖型) 补充维生素,避免低血糖 饭后或加餐选择,例如番茄、草莓
💡 规律进餐和足量饮水有助于血糖和体内水盐平衡的稳定。
🩺 建议1型糖尿病患者自备家用血酮仪,有不适时能即时判断。
🏥 如持续呕吐、腹痛、呼吸变快或意识不清时,别耽误,直接到有内分泌科的综合医院就诊。
建议成年糖尿病人每半年复查一次肝肾功能和酮体水平,有特殊状况时应缩短复查间隔。

06. 新方向与研究进展:酮症酸中毒的未来会怎样?

近年来,酮症酸中毒的防控取得了不少进展。一方面,便捷的家用酮体检测仪问世,让病人能更快识别危险信号。另一方面,医学界开始关注微型胰岛素泵、人工胰腺等新型智能设备,有望将突发性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率降低到极低水平(参考:Daneman, 2018)。
目前,研究还在探索如何通过优化饮食及运动,帮助特定人群最大限度减少代谢失衡风险。同时,大数据预测和个体化预警正处于开发热潮,未来或许能像导航一样“实时播报”发病异常,帮助我们未雨绸缪。
不过,再完善的机器也不能代替良好的生活习惯。踏实、规律的日常习惯,依旧是风险防控的基础。

参考文献

  • Umpierrez, G. E., Murphy, M. B., & Kitabchi, A. E. (1996). Diabetic ketoacidosis and hyperglycemic hyperosmolar syndrome. Diabetes Spectrum, 9(2), 54–60.
  • Daneman, D. (2018).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 Diabetic Ketoacidosi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6(6), 426-428.
  • Wolfsdorf, J. I., Glaser, N., & Sperling, M. A. (2006). Diabetic ketoacidosis in infan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9(5), 1150–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