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常见场景:哪里容易发生高处坠落伤?
日常生活里,很多人认为高处坠落只是建筑工人才会遇到的意外,其实普通家庭、各种运动场也很常见。比如,有位54岁的园林工人秋天在自家修剪树枝时,从梯子上不小心滑落,造成腰部骨折。这种事情其实离我们并不远。
- 家庭环境:洗阳台窗户、在椅子上换灯泡,一个疏忽就可能造成摔落。
- 工作场所:高空作业、货架搬运,安全措施不到位风险很高。
- 运动与户外:攀岩、户外拓展、甚至儿童在操场追逐打闹爬高,摔伤的可能都存在。
02 身体反应:高处坠落后会有哪些信号?
坠落伤的危害,第一时间往往看不出来。比如,也有位32岁的女性,在装修时不小心从一米五高的台阶上摔下,最初只觉得腰部酸胀,没管,第二天才发现腿部麻木,检查结果是脊柱压缩骨折。这类延迟出现的症状不要轻视。
- 🦴 骨折:最常见,尤其是四肢、脊椎。有时肿胀、疼痛并不剧烈。
- 🫀 内脏损伤:胸腹受力时,肝脏、脾脏甚至肺部受到撞击,早期可能只是轻微不适。
- 🧠 神经损伤:脊髓或神经受压,有时候症状不是立刻就很明显,比如麻木、活动受限。
03 为什么高处坠落有这么大危害?
坠落伤的本质危险,在于重力加速度对身体的猛烈撞击。高度越高,人体受力就越大,骨头、肌肉、内脏甚至大脑瞬间承受异常压力。
高度(米) | 主要风险 | 常见损伤部位 |
---|---|---|
1 ~ 2 | 骨折、软组织挫伤 | 四肢、手腕、腰部 |
2 ~ 5 | 脊柱损伤、脑震荡 | 脊椎、头部、骨盆 |
5 以上 | 多脏器大出血、生命危险 | 内脏、胸腔、全身 |
年龄增长、骨质疏松、慢病患者在相同高度下受伤会更重,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摔倒后后果比年轻人严重。
04 急救原则:处理坠落伤先做什么?
发现有人从高处摔下,第一反应当然是救人,但方式不对反而会加重伤情。以下步骤很关键:
- 保护伤者:确认现场安全,不要随便搬动伤员,尤其是怀疑脊柱损伤时。
- 评估反应:简单问问“你哪里疼?”“能不能动?”注意有无意识模糊、呼吸困难、出血不止等。
- 呼救与等待:拨打120(或当地急救电话)并详细说明情况,包括伤者所在位置、高度、表现。
这个阶段,“不处理错而增加伤者风险”远比“快点送医院”重要。家属和路人最容易忽略这一点。
05 出血和外伤:怎么正确处理?
高处坠落时难免会出现开放性伤口或者严重出血。这时候的简单处理有助于降低后续风险。
- 止血要快:用干净的纱布或衣服按压伤口,压住主要出血点。如果肢体出血剧烈可以适当包扎。
- 包扎讲究:用无菌材料为最佳,没有的话清洁手部后,选用干净手帕、毛巾临时包扎,切忌用力过度导致循环障碍。
- 避免感染:不要随意敷药、撒粉,保持伤口干净等候专业人员处理。
06 支持与搬运:安全移动伤者的技巧
有时必须临时移动伤者,比如周围有危险或者需要挪到安全地带。什么情况下可以搬?怎样搬最安全?这些常被忽略:
- 简易支撑:若怀疑脊柱或四肢骨折,可用木板、雨伞、书本等临时物品绑缚固定。
- 两人协作:一人托头部和肩,另一人托臀部和腿,确保背部平直缓慢移动,避免扭曲。
- 不可挤压伤口:包扎好的部位要避开用力点,尤其是骨盆、胸腹受伤者。
07 预防高处坠落:有哪些简单实用方法?
预防远比事后救治来得重要。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需要多留心几个方面,就可以大大降低坠落风险。
预防场景 | 具体做法 |
---|---|
家庭日常 | 定期检查楼梯防滑、有高台作业时佩戴防护带、儿童不让单独爬高 |
施工单位 | 规范佩戴安全帽、系好安全带、设护栏和警示标志 |
户外运动 | 选择专业场地和装备、有人陪伴、提前接受指导 |
- 坚果+乳制品:增强骨骼强度,每天适量食用,对骨质疏松有帮助
- 丰富蔬果:维持神经、肌肉健康,建议餐餐有搭配
- 定期体检:中老年每年至少做一次骨健康检查
小结
坠落伤不可小视,偶尔一次的疏忽可能就会造成大麻烦。但大多数危险其实可以通过提前防范和科学应急处理来避免。日常生活和户外活动中注意安全细节,学会简单急救原则,遇到意外时,也有更多的底气应对。
其实,预防和应急这两步,生活里面谁都用得上。和家人朋友分享这份简单健康的常识,有时候一句话就能帮人避开大坑。健康不是远在天边的口号,就在每个不上心的小动作当中。
参考文献
- Stephenson, S., & Finch, C. F. (2003). Falls—Injury Prevention, 9, 180-185.
- Stahel PF, Moore EE, et al. (2008). The Swiss staging model for trauma, J Trauma, 64(6): 1303–1313.
- Reid IR, Bolland MJ, et al. (2020). Calcium plus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risk of fractures: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8(9), 806–814.